電影《奪冠》,看來所有關於本片的負面流言都是真的了

2020-09-26 西蒙子小君

不知道你現在是否還記得,在年初我們的生活還沒有被永久改變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消息說:《中國女排》可能要被撤了!

當初流言四起,一會陳忠和不滿意片中形象,一會排委高層不滿片中內容,一會女排隊員不樂意署名了,等等等等。

雖然後來好像一切都平穩解決,只不過影片的上映被另一件事都耽擱了,但看到現在的這部《奪冠》,我不得不說,那些你曾經聽到的關於本片的每一個負面流言都很可能是真的。

影片明顯有大量重新剪輯、重新配音的痕跡,涉及到黃渤扮演的陳〇和的部分更是連名字都沒有提,曾經被屢屢提及的「搶雞腿」片段也根本沒看到,我甚至感覺到有一處有個非常明顯的剪輯錯誤。

但對於期待本片的觀眾來說,本片真正的問題甚至還不在這裡。

陳可辛做了與李仁港一樣的事,在一個比李仁港還要嚴重的場合。

在最該講究集體主義、金牌體制的一部電影裡,陳可辛在旗幟鮮明地反集體主義,而且甚至還動用了大量女排隊員來參與他的這次「反叛」,不得不說真的很有種。

當然,相比較確實能力有限的李仁港,陳可辛將他的觀點包裹得非常嚴密,乍一看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我相信在那些會用放大鏡看八佰的人眼裡,這部片以及陳可辛一定也會被同樣批倒批臭。

好了,下面我們回到電影。


後 有 劇 透


影片以彭昱暢飾演的陳〇和視角代入,作為陪練的他來到了福建漳州的中國女排集訓基地做培訓,在這裡他結識了那一屆女排的姑娘們,以及其中那個年紀最小的郎平

在吳剛扮演的教練領導下,女排姑娘們幫中國贏回了來之不易的世界盃冠軍,至此第一部分結束。

第二部分時間直接來到2008年,在中國本土進行的奧運會上,陳〇和率領的中國女排敗在改由鞏俐飾演的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手下,最終遺憾只奪得第四名。

第三部分從2013年起,郎平走馬上任中國女排主教練,對女排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成功帶領中國女排奪得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冠軍。

影片重點也表現了三個時間段裡,中國對日本,中國對美國,以及最後中國對巴西三場比賽。

其實影片並沒有按照通常體育片打怪闖關或者大Boss似的去展現這三場比賽,甚至可以說一直都沒有怎麼把這些對手當作「對手」去描寫,第一場比賽後還有美國隊的海曼來示好。

那麼顯然我們該知道,真正的「對手」另有其人。



影片在2013年前的部分裡,除了比賽的片段外,節奏都非常糟糕,表達也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

影片一開始,好幾層字幕走完後,直接就打了女排精神出來,然後彭昱暢走進集訓室,馬上就看到吳剛開始了上價值、灌雞湯,流血不流淚什麼的譁譁都整上來了。

我一下有點愣住,這也太急了吧?

這麼早開始煽,那觀眾的情緒根本起不來啊,這不是陳可辛的水平啊!

越看,越糊塗,吳剛煽情著雞湯著,第一段直接結束了,我就更看不明白了。

一直到2013年郎平上任主教練,從她和體育局高層商談改革開始,影片文戲的節奏才開始好起來。

然後看著看著,我就漸漸發現了,其實前面上那麼急,本身就是有些批判的意思在裡面。

吳剛這位教練作為經歷浩劫十年的倖存者,已經牢牢被困在集體主義中無法自拔了,他對待女排姑娘們的態度甚至已經顯得有些病態——我們當然都知道這是鐵血教練要出成績,我們要知道後來這批姑娘們確實都成為了傳奇,但是在片中的那個時候,她們的未來還是未知的。



這些東西的集中體現自然就是郎平的遭遇了。

2008年,郎平率領美國戰勝中國以後,陳可辛特地派了幾位辱罵郎平的老哥,這意思就很明顯了——脫離了這個集體,你再厲害你也不是我們的英雄,你就是XX賊。

當郎平回到美國以後,有一段她在超市購物的蒙太奇,就像在說排球依舊深深融入她的身體裡。

當她走出超市,一個老外來找茬你怎麼停車在殘疾人車位啊,結果她拿出證明結合後面的劇情,我們知道她有60歲的心臟和80歲的骨骼,脖子以下沒有一塊是好的。

這些就是她為排球的付出,為集體的付出,但當她因為出於一個排球人的職業精神帶隊獲勝的時候,因為帶的不是美國隊卻被人罵了賣國賊。

那你說,排球到底對於她是什麼呢?緊跟著後面的劇情就講了,她在美國的家裡吃飯,家人看著比賽,議論紛紛,有一個女人說了一句:排球就是個遊戲。

到這,郎平的心態到底如何已經全體現出來了——注意,我說的是片中的角色,並不是真實的郎平。



後面我們注意,郎平回歸體制回歸集體的原因,其實是一位老隊友的臨終囑託,那段看起來有點尬,我覺得顯然是陳可辛想拍出一種「道德綁架」的感覺:我都要死了,求求你就聽聽我的話吧。

所以郎平才回來了。

但她回來,也一定要帶著她的價值觀回來,她要改革,她要拋棄舊的那些東西——這裡還有一個頗藏壞心的地方,作者為了凸顯集體主義的落後性,故意隱去了2004年陳忠和率隊奪冠的事,顯得片中這位陳〇和好像真的沒什麼才能。

郎平改革這段拍得其實很好,甚至可以說全片最好的文戲就在這了,但也還是能明顯感覺到有海量的刪減,因此價值觀的表達也斷斷續續,不成體系。

陳可辛比李仁港雞賊的地方在於,他明明實際上在做的是否定舊有的女排精神,但他通過陳〇和這個角色的調和作用,使得表現起來像是在革新女排精神——可明明連方向都變了,這要說是革新也未免太革了吧?

然後就如同八佰裡不願意升旗的逃兵一樣,本片裡也出現了自願退隊考大學的隊員,從各種細節都能看出來作者的表意:她們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女排的隊員。

很有意思的一場戲,就是那兩位有代溝的隊友的交流,你的心裡是誰啊?是郎平,因為郎平是榜樣是楷模啊,那我的心裡是誰啊?是我自己,因為我就是我自己——就這兩位對話間,作者意思都出來了,而且他也並沒有讓兩種價值觀對立,他沒有直接講兩者間的矛盾,而是給了他們一個共同目標,然後讓觀點共存。

無論是花貓還是黑貓,反正現在都要去抓老鼠的。



到後來對於朱婷的鼓勵就是更明顯的了,朱婷(這裡顯然說的還是角色,本人我們都不知道)背負了太多,她不是為了自己打球——就一如當年那個18歲進國家隊集萬眾期待於一身的郎平。

所以當她從事這樣一份激情的工作做著主攻手這樣最激情的角色時,她都還是閉著嘴的,她無法釋放自己的情感。

郎平發現了,郎平逼著她一定要釋放自己,這一段被剪進了預告片,也算是文戲裡除了美國那段之外難得的精品。

最後郎平高聲吼著我要成為你,已經離郎平想要的那個答案只差一步了,在最後的比賽裡通過那場簡訊來說出最後那句雞湯,完成郎平的說教,也完成朱婷的徹底蛻變,成為那個純粹的主攻手朱婷。

當然,還是剪太碎了,而且感覺缺了些平滑過渡的內容,所以只能說看到作者表達的意圖,卻沒有做到及格。

對了,提到兩支女排的對比,郎平在中巴賽前那段在體育館的回憶也很有意思,觀眾以為女排們還在訓練,郎平仿佛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隊友們的影子。

結果畫面一閃,發現不過是郎平自己的幻想,這顯然也是作者的表意。



最後,這批為了自己而打球的全新女排隊伍們,戰勝了東道主巴西後,一路砍瓜切菜最終奪得了冠軍,雖然這裡好像也結束得太過突然,好像就一下子突然:完了?

影片裡奏了兩次國歌,第一次突出的是那些隊員們,第二次突出的則是第一次沒有去成得陳〇和。

你說,陳可辛把好好的一個運動題材主旋律片拍成這樣,到底圖啥呢?

完成度高低且不說,畢竟被剪碎成這樣,作者已經不只是被閹割了,我們只談意圖。

其實當把個人脫離出集體來討論的時候,我們就能較為準確地發現核心所在了:女排奪冠,其實只是觀眾們想要消費的一種情緒罷了。

當時代變了,女排奪冠後人們不會跑上街歡呼了,女排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片中的郎平告訴我們,可以讓女排成為姑娘們自我實現的工具,可以成為一個「農村人」階級躍升的途徑。

這樣至少當不在聚光燈下的時候,還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地活著。



關於這部分我就不過多展開了,畢竟退一萬步說,陳可辛確實也沒有講多好,僅僅是比李仁港的水平高,還沒到值得特地討論的程度。

最後再說說影片最大最大的優點——比賽場面吧。

比賽場面確實是拍得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地方,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體育賽事再拍不好那就別拍類型片了。

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還可以用運鏡和聲音去儘可能放大每一個動作的張力,影片裡賽場上帶著呼吸感的手持鏡頭,配上女排姑娘們幫幫幫的暴扣,看得人確實十分過癮。

我看的那場,甚至有人為一個精彩的扣殺鼓掌。

說到這裡我又想吊打一下讓人失望的《絕殺慕尼黑》,無止盡地暴扣暴扣暴扣,膚淺地就好似《黑子的籃球》,他們在用外行看來最有魅力但實際上最無聊的表面刺激來抹殺這項運動本身的生命力。

籃球的魅力在於櫻木花道「左手只需要輕輕扶著」。

同樣,排球的魅力只需要忠實地去放大比賽本身,提煉比賽本身就足夠展現了,就像陳可辛做得這樣。

但是我還是認為,應該還可以做到更好的。



最後做一個總結吧,如果說李仁港是完全沒什麼政治敏感度,而管虎是一個技術力加強版李仁港的話。

那陳可辛可以說確實從作者表達上又前進了幾步,而且還做了足夠合理的「模糊化」,期待本片成為大爆款什麼的是不可能了,現在就期待少點極端如馬前卒這樣的把他給批倒批臭吧。

畢竟拿著主旋律項目還敢這麼搞的人是真的很稀有了,看看劉偉強把川航8633這麼好一個題材拍成了一坨四平八穩的屎,我覺得還是多期待一下能拍出不一樣東西來的人吧。

相關焦點

  • 《奪冠》:完美復刻郎平的鞏俐不僅是女主角,還是本片的總策劃
    我郎平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奪冠》【《奪冠》:完美復刻郎平的鞏俐不僅是女主角,還是本片的總策劃】 歷經波折的《奪冠》終於上映了,並且馬上憑藉強勢的排片,登上票房榜首,成為第一熱度大片。關於《奪冠》,討論的內容很多,包括電影本身、女排精神
  • 流言蜚語都是負面的嗎?
    在菲律賓,人們把傳播流言的行為稱為「chika-chika」,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當地的生活方式。但是在籤證處工作的卡巴班偏要一探究竟,想看看這則流言到底是不是真的。他假裝尋找能洗手的地方,把這家「小髒攤」的操作區轉了個遍。他看到一個個桶裡裝的水明顯是從水龍頭裡直接接出來的,並沒有礦泉水站送來的那種桶裝水。
  • 《奪冠》可能已不在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了。
    影片上映也有一段時間了,身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看過,普遍口碑不錯,也許是女排精神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存在,不管你承不承認,可能平時生活中感受不到,但每當提起郎平,朱婷,徐守雲,張常寧等等這些人的名字,或多或少總感覺到那麼一些自豪感,特別是再當下男子三大球都不行時,女排真的是我們唯一的精神寄託
  • 《找到你了》請忽略對此片的所有負面影評
    這是我打開這部電影的IMDB網頁時,頁面下方最推薦的影評標題,我也將此標題送給豆瓣的朋友們。影片的驚悚,懸疑,完成度極高,我個人可以給到7.9分。構思新穎,格局牛逼,中段開始的部分,不是高能,完全是核能,讓人看了如坐針氈,恨不得立刻開車回家把家裡外都搜一遍,確認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還忍不住想,難怪家裡的筷子,食物有時會莫名不見呢!!
  • 做一個聰明的「流言終結者」
    所謂流言,就是指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散布這些東西,除了能讓舌頭多運動幾下過過嘴癮,對你的人生和事業沒有任何幫助,還有可能傷害到別人,損害自己在朋友、同事和上司心目中的形象,損人不利己。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相」,這就是生活中關於流言的心理效應。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儘管《奪冠》的上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對國產體育電影的關注,但本片並沒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從反響上來看,《奪冠》在觀眾中的口碑也趨向兩極分化。儘管最終《奪冠》因疫情而取消上映,但作為近年來誕生的少數國產運動題材電影之一,事實證明本片對當下的觀眾仍然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 《姜子牙》《奪冠》定檔十一,除了捆綁營銷還有4個原因不被看好
    本片第一個引起影迷注意的操作是捆綁之前的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進行次宣傳,尤其是在春節之前放出了《哪吒》和《姜子牙》互動版預告。而我們知道任何捆綁宣傳都很有可能是因為作品質量不佳,而採取的吸引影迷眼球的做法。
  • 《奪冠》:看來是奪不了冠了
    雖然說陳可辛是北上融入大陸電影圈最成功的導演,但是《奪冠》的前半段老女排的戲份一點也不像陳可辛拍的,像是畢志飛拍的超長MV。然後走馬觀花似的介紹了一遍老女排隊員,鏡頭切的比預告片都快,艱苦的培訓也是點到即止,對真實的女排訓練程度顯得很不公平,肯定是比電影中還要艱苦100倍。
  • 《奪冠》已無票房「奪冠」可能,前浪陳可辛輸給了自己的後浪徒弟
    老規矩,咱們先來看看電影《奪冠》的最新票房戰績。截至發稿時間,《奪冠》的內地累計票房不足2億元人民幣,由於還有不到一周時間,《急先鋒》《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等國慶檔種子選手就要相繼亮相,《奪冠》的票房前景顯得非常暗淡,權威平臺預測本片最終票房將達到7億,但個人認為可能會更低。
  • 電影到底是什麼?本片給出了回答,但沒人真的懂
    電影究竟是什麼?估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但是你想要理解每一個人對於電影的認識,卻是不容易的。因此,全世界催生出來了各種各樣的導演,他們用自己對於電影的理解來展現一部電影。有的注重於色彩,有的注重鏡頭的搭配,有的則是在故事構築上更勝一籌。
  • 這10個流言都闢謠了
    流言一: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 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繼青島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人的感染以來,多地出現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陽性。一時間,「看來,冷凍食品都不能吃了!」
  • 《奪冠》——秋天第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
    《奪冠》劇照本片由陳可辛導演為了讓電影達到最好的效果,在電影細節的把握上極為細膩;但是選擇演員的時候一波三折,畢竟合適的演員可遇不可求。《奪冠》劇照本片最打動人的莫過於真情實感,讓觀眾身臨其境女排可以說是中國少有的,上到幾十歲的老奶奶下到幾歲小孩都有極高國民好感度的團體,而面對這些對女排有如此關注度的中國國民們,拍好這個故事真的很難。但陳可辛導演做到了,正如陳可辛導演說的「我們不是一個模仿秀,她們都不是在演戲,都是真的」、「感情是沒有特效的」。
  • 中國女排奪冠——觀自己的影,讓別人說去吧!
    第1次看到這部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時,評分僅7分開頭,一堆差評,例如:1、電影改名背後的負面流言 2、乾脆改為
  • 我們 | 《奪冠》幕後紀錄片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正在熱映,自正式上映後一路開啟「破圈」之旅,登上各大平臺熱點、熱搜榜單數十次,用實力徵服所有觀眾,更點燃全民女排回憶:「聽到國歌奏起眼淚就止不住了!」「鞏俐就是郎平本平。」「夢回2016中巴大戰!」近日,電影發布幕後紀錄片《我們—〈奪冠〉幕後紀實》預告及海報,影片紀錄片將於9月30日起每日更新1集,共4集。
  • 本片上映8年後,馬丁斯科塞斯導演了《愛爾蘭人》
    ,為我們揭示了美國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秘密真的也好,假的也罷,只要是有人講述,就會吸引很多人關注。通過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或者是人物的悲壯氣息,以此來達到對於人物負面形象的弱化。從結果看來,這種目的達到了。
  • 海格堡教育城~如何評價電影奪冠?
    因此《奪冠》是在一個很容易落入體育勵志電影「從輸到贏」模板的可能之下,被陳可辛用多變的手法拍出了只關於人物、表演和事件的戲劇魅力,在此之上再試圖提煉「女排精神」。所有體育片都強烈關乎人的奮鬥,它比其它類型都更接近於「人的電影」。
  • 關於「碳水化合物」的5大流言
    為了讓大家看清這些關於「碳水化合物」的真相,今天西希就來澄清關於碳水化合物的五大流言。流言1不減少「碳水」攝入就不能減重流言2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一樣,都需要控制流言3碳水化合物沒有飽腹感會讓你吃更多流言4減少碳水化合物會讓人消耗更多的脂肪流言5健身前後只需要補充蛋白質不需要「碳水」
  • 不要聽信那些關於柯南的錯誤流言!!
    【名偵探柯南】是一部非常長壽的作品,即便是誕生20年後的今天依然擁有非常高的人氣;但是鳥大了什麼林子都能飛的出去,關於柯南劇情的誤解和流言也越來越多
  • 《奪冠》導演曝光鞏俐拍攝細節:所有的贏家,都是蓄謀已久
    《奪冠》導演陳可辛,這兩天透露了電影拍攝中的一個細節。電影拍攝中,有一個重場戲,鞏俐個人的臺詞長達3頁紙,可鞏俐一個鏡頭就完美演繹出來。陳可辛感嘆:「我一輩子沒拍過一條過的重場戲,有點不相信自己的判斷,馬上看回放。鞏俐坐在場中間等。
  • 國慶影評之《奪冠》:四顆星
    《奪冠》:四顆星我不得不說,這個看起來故事片不像故事片、紀錄片不像紀錄片的電影更應該叫《郎平傳》。據說本片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在上映前緊急更改了名字,從原來的《中國女排》改為《奪冠》,而且還在推遲上映期間對影片進行了重大剪輯,直接導致上映版本和原先版本產生巨大差異。為什麼老女排隊員的名字全部被隱去?為什麼黃渤飾演的那個重要角色同樣不配有姓名?甚至為什麼影片有好幾場戲臺詞與造型都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