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二龍鎮原紅土鄉的伏龍山二坊坡下有一天然巖洞, 早先因其不透光故名黑腔洞。後人在洞壁上開一窗口, 引光入洞,見其洞狀若臥龍腹腔便更名為龍腔洞。龍腔洞內外多奇觀。其洞容宏大,洞底近乎圓形,最大直徑55米(寬度),最小直徑為44米(深度),洞高達6.5米。紅土公社曾因酷暑將三級幹部會議搬到洞內召開,會場僅佔巖洞一角。
洞底錯落成兩級,洞口處的一級似橢圓形的「運動場」。靠裡的一級似月牙形 「看臺」,高3米,它的外弧線長達80米,「月臺」的一端伸向洞窗。洞窗位於洞口上方5米處,高2.3米,寬3.8米,深7米,為人工開鑿。站在窗口可以環顧周圍的田園、村莊、樹林,遠處起伏疊嶂的山巒。洞壁有三處石刻碑記。碑文內容遭文革損壞,模糊不清。洞口的右側是一間人工開鑿的小屋,長3.6米,寬3.2米,高2.2米,仿佛是一個門衛室。洞頂為穹窿形。
洞口上方有一神龕,石刻兩尊菩薩,頭身都為文革損壞,底座倖存,右邊底座為蓮臺,殘留部分的顏色仍然鮮豔,想必是觀世音,在巖洞右上方10米多處又有一人工開鑿的石洞,因洞口在峭壁上,人跡罕至,巖洞的左上方400米處的峭壁上還有並排的3個石洞,亦為人工開鑿,是古代的防禦工事,洞內有山泉池水,現今人們在大旱之年常用吊繩去洞中取水抗旱。在巖洞的右邊300米處是一道山灣,只要天不旱,常有澗水淙淙流淌,在跌宕的山壕裡時隱時現。一遇大雨,山水從陡峭的山谷中飛流直下,形成懸泉瀑布,極富情趣。
還有種種神奇的傳說和動聽的故事。有人說龍腔洞在伏龍山裡四通八達,素有「黑腔洞點火,月包山冒煙」的說法,相距4000多米,未免有些虛誇。有人說二十世紀初,有7人深入洞渠採硝土,其中一好奇者來了興致,想探個究竟,就用扎鞋底的麻繩數十根連結起來作路記,一手持紅燭照明,一手持魚叉防衛,結果因所帶紅燭用盡,只得半途而歸。
還有傳說「八大王剿四川」時,三鄉五裡的人都到洞裡躲難,用滾木溜石從洞窗口擊退了「敵人」,洞口至今還殘留著當年的工事。1933 年,洞外石壁上現出一朵朵很大酷似蓮花的石紋,遠近七八裡地的人趕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