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家人,你腦海裡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一起吃飯的熱鬧,是一起睡覺的踏實,還是一起玩耍的快樂?
是生氣了哄你開心,委屈了替你出頭?還是小事隨你鬧,大事往他身後靠?
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就有這樣異父異母的「三兄妹」,因為巧合、陪伴與羈絆而成為一家人。
三個沒血緣關係的孩子,兩個性格迥異的爸爸,搭夥成了一大家子。
可就是這樣非親非故的一家人,卻讓無數觀眾哭哭笑笑,甚至有人萬分感慨地說:「他們重新定義了家人的含義。」
跟著劇情哭過笑過氣過,這10條教育真相,或許也值得每個父母看一看。凌霄的妹妹去世後,母親陳婷性情大變,幾乎每天都與丈夫吵架。
父母一吵架,凌霄就坐在門外樓梯上,拿著一本書,聽著摔東西的聲音。
如果不是遇上了活潑開朗的李尖尖,凌霄大概會一輩子孤僻下去。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不理解,所以無所顧忌地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其實孩子的內心非常敏感,越是小的孩子越會察言觀色。
當家長不懂得管理負面情緒,孩子也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父母猙獰的面孔、耳邊刺耳的謾罵,都可能成為孩子的陰影,伴隨他的一生。
即使長大後,家長再多的反思與道歉,都無法彌補和孩子之間的裂縫。
賀子秋,大概是全劇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
爸爸想要打掉他,媽媽賭氣生下他後又拋棄,外婆和二姨也養不起他。
被李海潮收養以後,子秋一直都小心翼翼地討好著他。
子秋第一次去麵館,只玩了一下妹妹的小青蛙,就被妹妹欺負了還主動道歉:我不該拿妹妹的玩具;
行李被妹妹扔了無數次,場面搞笑,但是鏡頭一轉,每次小小的子秋都默默地把行李箱再拖回來;
看動畫片想笑的時候,不敢笑出聲來,吃西瓜的時候,不主動去拿,只有家人給的時候,才會吃,還開心地說道:謝謝哥哥!
最愛吃糖醋排骨,卻從來不夾,還說不愛吃肉,只愛吃青菜,因為他知道,妹妹愛吃肉,要留給妹妹吃;
總覺得自己寄人籬下,一定要多多幹活,才不會被拋棄,所以半夜起來把大家的衣服都洗乾淨;
慶幸的是,儘管原生家庭給子秋帶去了無法磨滅的傷害,他還是被李海潮一家治癒了。
看著長大後的子秋變得開朗健談,一條彈幕感慨道:「到底有多少的愛,才能成長得這麼好。」齊明月是李尖尖的高中同學,不僅是學霸還是班長,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舉止得體、懂事、聽話……
幹涉她的朋友圈交際,不允許和差生交朋友;
否決孩子的意見,然後再責怪她沒有主見;
就連長大工作後,女兒穿衣打扮都要指點。
媽媽的長期控制,磨平了明月的性格,使得她越來越沒有主見。
大到高考志願,小到飯局點單,媽媽說東,她絕對不敢往西,只是一味地順從。「我都不知道我想當律師,是我媽想讓我當律師」。
多麼讓人唏噓的一句話!強勢的父母,養不出有主見的孩子。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的心。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自由呼吸的空間,孩子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好。
齊明月雖然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特別聽媽媽的話。
但不可否認的是,她一直都在被自己的母親否定。
買衣服被說沒眼光;穿衣打扮被嫌棄邋遢;就連交的朋友也不被認同。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齊明月變得沒有自信。
點菜的時候會猶豫,和朋友吵架也覺得都是自己不好。
面對安慰她的凌霄,齊明月說:「我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明明足夠出色,卻偏偏活成了最沒有自信的女孩。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被否定的孩子,只會活成父母口中那個被否定的人。
提起意外去世的女兒,陳婷在激動之下指著凌霄說:「是你害死了你妹妹!」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這句情緒激動下脫口而出的話,直接成為了凌霄的心理陰影。
直到他長大後,在噩夢裡,依然是妹妹去世前,自己無助痛苦的模樣。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語言,有時候是最有力量的安慰,有時候是殺人不見血的刀子。
人啊,即使面對再親近的人,有些話也絕對不能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李尖尖就屬於前者。
每天跟在凌霄屁股後面,愣是用自己的熱情,融化了凌霄堅硬的內心;
小時候一遍又一遍把子秋的行李箱往外丟,長大後卻一起同仇敵愾。
這個被寵愛大的孩子,無論怎麼惹禍闖事,身後都有4個男人為她兜著。
她有最好的童年,也有最安全的精神世界。
真讓人羨慕啊。
李海潮,大概是這個夏天最溫暖的男人了。
不僅做得一手好飯菜,也用善良和無私照亮三個孩子一生的道路。
可現實中真的有他這樣的人嗎?
有,很少。
大部分的家長,不關心孩子的內心想法,也不懂得如何用溫和的方式引導孩子。
他們的教養方式,簡單而又粗暴。
可其實,孩子長大變成什麼樣,是由他們童年的一件件小事組成的。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很難,但其實,在做爸爸這件事上,李海潮並沒有立下高言大志,而是一步步嘗試著行動。
凌霄的媽媽回來後,把生活攪得天翻地覆。
李爸心疼凌霄整夜整夜地失眠,變著花樣給他做好吃的。
就這樣,外婆還說:「李海潮之所以對你好,是因為你爸爸給他錢了。」
媽媽陳婷也質問:「李海潮有沒有把錢都用在你身上?」
可是凌霄毫不遲疑懟回去:「李爸把我當親兒子照顧,我也會把他當親爸。」
小孩子才沒有成年人間的算計,誰對自己好,孩子心裡都知道。
不是只有血緣關係,才能叫家人。
互相依靠、用心對待,一樣也可以成為一家人。
李尖尖身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在爸爸李海潮的身上找到痕跡。
李海潮在同時失去妻子和兒子後,沒有被孤單和傷心打敗。
他給了李尖尖十足的愛,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把麵館打理得風生水起,對街坊鄰居一如既往的友好豁達。
他的愛與擔當造就了李尖尖的樂觀與善良;他的默默承受教會了李尖尖堅持與仗義。
李海潮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允許女兒發展興趣,並由衷地為女兒的木雕得獎開心不已。
他的寬容,給了李尖尖不懼風雨的強大內心;他的支持,給了李尖尖追夢的底氣。
哥哥們突然離開,李海潮心有不舍,但他知道尊重孩子的選擇。
街坊們議論他養了兩個白眼狼,但他理解孩子的苦衷,他心疼,他信任,所以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一句為難孩子的話。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操控、不是刻畫。
而是讓孩子一想到父母,內心就會充滿力量,充滿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並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劇裡有一個場景:凌霄的親生母親出車禍癱瘓,外婆也因病去世了。
接到電話的那一刻,他怔住了,也就在那一瞬間,這個猶帶稚氣的少年突然明白了生活的重量。
也許成長往往意味著責任。
於是他選擇回到親生母親所在的新加坡,照顧這個對他而言「生而不養」的女人。
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在他人的愛中治癒傷痛,但回歸到最後,似乎總要用自己的力量與這些傷痛和解。
記得《請回答1988》裡面德善爸爸對她說的一句話:「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子女,正如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成長的那一瞬間,也許就是我們發現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
然後與自己和解,與父母和解,與世界和解。
和解不等於「原諒」,但它意味著放過自己。
很多人喜歡這部劇,是因為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夢想中童年的模樣。
瑣碎但不失溫馨的日常,細膩但不失煙火氣的生活。
有過爭執和吵鬧,但溫暖和歡樂始終伴隨家人左右。
在這種溫暖有愛的環境長大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多風雨,也有底氣迎難而上。即使受傷之後,也能心懷暖陽,耀眼存在。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誰是完美父母,可以保證給孩子一個和諧有愛的環境。
但孩子的成長之路,何嘗不是父母修行之路。
願你我,都能成為李爸這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