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媽祖的故事

2021-02-13 阿朱講媽祖

自1985年開始隨林文豪主席主動介入媽祖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              

作為人的媽祖她具有神性     

 作為神的媽祖她具有人性    

 基於此,許多諸如媽祖身世、媽祖神跡等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十分贊同東南衛視總監陳加偉的觀點,他認為:「媽祖和花木蘭都是年輕女性,在形象塑造的過程中,我感覺花木蘭比較活潑開朗、生動有趣。雖然媽祖是一個被崇拜的人物,但我覺得不妨礙她可以更活潑一點,更生動一點。我們現在所塑造的媽祖形象還是太正,太嚴肅,太一本正經。作為一個女性形象,她有神性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       

為此,「阿朱講媽祖」從這一期開始,就來講述年幼媽祖、年輕媽祖、成年媽祖的故事,試著講得活潑一點生動一點,還原一個具有神性的女子留在人世間的趣聞軼事。    

  年幼媽祖的故事不多,主要記載在《天妃顯聖錄》的《天妃誕降本傳》一章中。摘要如下:       


  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餘,喜淨幾焚香誦經禮佛,旦暮未嘗少懈。婉孌季女,儼然窈窕儀型。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舍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度入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    

     


      這段文字是《天妃顯聖錄》作者僧照乘在此前已有的史料,如《三教源流捜神大全·天妃娘娘》的基礎上,又搜集湄洲本地的民間傳說和族譜記載,重新進行創作並編入《天妃顯聖錄》一書之中的。      

  我們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以了解到年幼媽祖的幾個重要信息:       

一是自出生至滿月都聽不到她的哭聲,所以其父為她命名曰「默」,這就是後世稱媽祖真名叫「林默」的由來。     

    二是她從小就非常聰明,明顯與周圍的一般女孩子不同,所以到了八歲就能上私塾讀書,而且對書中的內容完全明了。    

      三是她十歲就誦經禮佛,是虔誠的信徒,而且十歲之後慢慢長成了漂亮的少女,作者用「儼然窈窕儀型」來形容她的美。       

   四是十三歲時因緣際遇,得到玄通道士授予「玄微秘法」,之後就悟道了。        

  五是十六歲那年她又「窺井得符」,於是功夫十分了得,完全能夠變化無窮,具備了驅邪救世的神力,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媽祖在生時具有神性。     

  除了《天妃顯聖錄》的記載之外,民間還有一則廣為流傳的年幼媽祖的故事——-媽祖手捧鼎砂。      

   話說媽祖七八歲時,有一天和同伴們在村口看到一個補鼎師傅正在聚精會神地補鼎(按:莆語稱鍋為「鼎」,音惦也。過去人家的鍋燒壞了要請師傅用「鼎砂」補漏)。可是這個師傅功夫欠佳,燒紅的鐵砂老補不牢壞鍋露出的破洞,自己有點惱火,加上媽祖的同伴用童謠譏笑:「補鼎補砂鍋,務補務塌窩!」於是大聲呵斥,大家一鬨而散,卻只有年幼的媽祖(林默)獨自留下來。    

    她對師傅說:「師傅,我來幫幫你吧!」     

   哪知道師傅不但不領情,還故意提起爐裡剩下的鼎砂往林默面前傾倒下來,想把他嚇走。      

  沒想到的是,林默非但沒有躲開,反而大膽地伸出雙手,捧住那些燒紅的鐵砂!         

師傅一看便大驚失色,心想這下肯定會鬧出人命,急忙挑起擔子溜之大吉!     

   可是出乎意料之外,林默手捧燒得通紅的鼎砂,神色自若,只見那紅彤彤的鼎砂在她手掌中慢慢冷卻,最後變成兩塊月牙形的鑄鐵。     

    她手捧這兩塊鑄鐵回到村裡,在眾人面前往地上一摔,說:「好了!」只見地上兩個月牙形鐵塊,一個凸面朝上,一個凸面朝下,形成了一對陰陽圖形。    

     眾鄉親都以此為神異!     

  從此以後,媽祖(林默)便用這兩個月牙形的鐵砂塊來為眾人佔卜吉兇。若擲出一平一凸(一陰一陽)即為大吉!   

   隨著時間流逝和媽祖信俗的廣泛傳播,這個佔卜的模型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後世媽祖廟中佔卜吉兇的法器——筊杯。

相關焦點

  • 年輕媽祖的故事
    媽祖自幼聰慧好學,讀了很多書,後來又得到玄通道士授予「玄微秘法」,而且還「窺井得符」,所以年紀輕輕就是名聞遐邇的醫生,為民眾驅疫療疾,還能觀天象預測吉兇,其渾身散發著知性的魅力,何止是一般的美?          如此年輕美麗的媽祖當然有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這裡我就來說兩則較為典型的故事吧。
  • 歷史上關於媽祖的故事,媽祖的傳說
    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后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E:降伏二神: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裡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
  • 一則剛剛聽到的媽祖故事
    小時候,鄰居一位姑姑,婚後七八年未育,她媽到湄洲媽祖祖廟拜求賜子,祖廟給一頂娃娃帽。下半年姑姑就懷孕了。村裡人均贊媽祖神靈。這是我第一次對媽祖神的良好印象。咱國人敬奉的是古代救世濟民的英雄人物,是實實在在的神聖。謝謝,謝您妙筆生輝,把媽祖人神的羽化,慈愛、大善的慈心懿德淋漓盡致躍然紙上,讀後敬重愛戴之心油然而生」
  • 媽祖文化小故事進校園
    莆田網訊 日前,湄洲第二中心小學開展媽祖故事進校園活動,為每個學生分發《媽祖文化小故事》。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解,激發學生對了解媽祖故事的興趣(如圖)。  為了讓少年兒童通過閱讀媽祖故事,了解媽祖其人其事,學習和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今年7月,在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的資助下,由莆田學院牽頭主編的《媽祖文化小故事》正式出版發行。全書20個篇目,分為「湄洲的女兒、媽祖的精神、親親的媽祖、世界的媽祖、心中的媽祖」5個主題,以時間、空間的推進、交錯相結合的脈絡開展。
  • 連環畫《媽祖》背後的創作故事
    全套共12冊,特邀來自全國各地的連環畫名家聯袂,採用中國傳統的「寫實」和「白描」手法進行創作,描繪了媽祖(林默娘)傳奇的一生,並講述了媽祖文化在我國臺灣地區和世界各地傳播的盛況,彰揚了媽祖在護國庇民、漕運開發、海疆安定、國家統一、和平外交等方面的卓越功績,進一步傳播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該套連環畫自出版發行以來,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認可和社會的高度好評。
  • 《媽祖顯聖》民間傳說故事
    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裡眼、順風耳二神將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一:官員脫險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臺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颶風,得媽祖神佑而脫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 湄洲媽祖傳奇故事
    媽祖(960-987),福建莆田湄洲人,姓林,名默,乃莆田林氏望族「九牧林」始祖林披八世孫。出生於湄洲嶼(今莆田湄洲島東蔡村上林1號)。父親林惟愨,宋初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為家中小女。《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記載了媽祖的故事,體現了媽祖立德大愛、拯危救難、濟世助人、懲惡揚善等崇高品質和高尚人格。
  • 民間故事:媽祖升天
    男女老少都親切地稱呼稱她為媽祖。時間過得飛快。這一天,媽祖突然想起和觀音菩薩相約的二八期限,下凡已經十六年,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但她和父母、姐妹、鄉親們朝夕相處了十六個春秋,突然離去於心不舍。然而師命難違,人情難卻,這叫她進退兩難。這晚,她一個人在海灘上滿腹心事地走來走去,不知不覺間天已放亮。
  • 媽祖佑助王得祿的故事
    進宮一看,發現原來此宮奉祀天后媽祖。王得祿頓時心生驚喜,虔誠地在神前拈香禮拜,並默默許願:「世傳媽祖能拯救海難,為航海軍民所敬仰,若我能得媽祖佑助而打了勝仗,一定歸來重興此廟。」           說來媽祖果然靈驗,自此之後王得祿還真的諸事皆順,他自己說是「舟師所向,屢立微勳,累遷至水師提督」。
  • 媽祖周歲顯聖,一歲拜菩薩,三歲能吟詩!
    媽祖滿周歲之後,林家按照莆田的習俗舉行「抓周禮」,以此來預卜她的前途。抓周禮的當天,林家祠堂裡親朋滿堂,座無虛席。中央一個大竹盤裡擺放著書本、毛筆、剪刀、量尺、算盤、戥子、錢幣等常見的物件,只待媽祖去抓取。
  • 電影《媽祖回家》原型人物是誰 現實故事是什麼
    如果說國外的「海的女兒」是美人魚,那國內的「海上女神」就非媽祖莫屬了。千百前來,媽祖不僅盡職地守護海域、保佑漁民,而且隨著華人的船帆,媽祖聖像、媽祖文化也遠抵國外,使其成為世界級神仙。那麼這位大神的原身又是誰?最早的傳說又是如何形成現今的文化現象?《媽祖回家》官方放出的一分鐘媽祖文化科普特輯,以動畫形式為大家揭秘。
  • 潮汕人為什麼那麼崇拜媽祖?其實是有故事的…
    在《天后志》裡記載了很多媽祖的故事,她十二三歲的時候初顯靈異,當時父親帶著哥哥出海,她在家夢到父親遇上風暴,她正在幫助父親哥哥,母親卻把她叫醒了。父親回家後,告知遇到風暴兒子死了,有個女子幫助自己,自己才得逃生,與媽祖夢境相合。媽祖致力於海上救難,不思嫁人,每當海上有難,媽祖就化身一名紅衣女子幫助脫險。媽祖28歲時死於一場海難,人們不願相信她已經死去,說看到媽祖乘神龍升天。
  • 《媽祖》下月開拍 劉濤出演女神媽祖
    本報訊 (記者 趙斌) 根據媽祖民間傳說創作的大型神話劇《媽祖》,將於10月初在媽祖誕生地——福建湄洲開拍,其間將轉戰天津跨地拍攝,實現南北媽祖文化大融合。該劇由「退隱」多年的央視前臺長楊偉光擔任總策劃,劉濤、劉佳、劉德凱、趙鴻飛、黃嘉樂、呂晶晶等同臺出演。
  • 【媽祖】媽祖·臺灣·鄭成功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第一部媽祖文化電影《媽祖回家》將登銀幕 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宣布定檔
    而在明日,將舉行電影《媽祖回家》的定檔發布會以及小範圍點映場活動。此次發布會邀請到了地方政府領導、湄洲媽祖祖廟及莆商代表等各界人士前來參與,導演蒲劍、主演趙亮與葛玟希等主創也一同出席,一同見證第一部登陸銀幕的媽祖文化電影。
  • 劉濤的《媽祖》電視劇沒看夠?電影《媽祖回家》安排
    傳說媽祖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坐落著唯美的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因此沿海人民對媽祖感情也更為深厚,臺灣、東南亞地區等地方媽祖信眾甚多。媽祖作為共通的文化符號,無形之中連接著兩岸的情誼。
  • 【媽祖】媽祖諺語漫談
    因為泉州天妃宮和靈慈宮建築距離很近,兩宮舉目可見,都是供奉媽祖,神靈一致,由是產生此諺。  「媽祖多雨,真人多風」。又說為「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或「真人颶多風,媽祖颶多雨」;「大道公合媽祖婆鬥法,風雨齊到」。這幾條諺語甚為古老,流傳於苗慄地區。
  • 【媽祖】媽祖信仰在臺灣
    這是臺灣大甲鎮瀾宮一年一度媽祖繞境遊的前奏。能容納幾萬人的偌大廣場,人山人海,舞臺左右延伸,臺上臺下互動沸騰,場面壯觀。 約三個小時的演出,大多是年輕人的歌舞節目,與「世代傳承」這個主題有關,年輕人的表演既表現青春活力,又有媽祖文化世代傳承的寓意。我們代表來自媽祖故鄉的嘉賓與全球幾百家媽祖宮廟代表一起在現場融入狂熱的「瘋媽祖」文化。
  • 《媽祖回家》曝角色劇照「媽祖文化」登大銀幕
    ,以求媽祖的保護。」此次,官方正式放出了第一波角色劇照,主人公們的神情凝重,悄然一瞥中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福建小船主吳天桂(趙亮飾)一家歷經磨難、渡海遷徙的故事。影片雖然在訴說著普通人的故事,但導演也通過展現小人物精神層面的內容,將影片想表達的博愛、勇敢、不屈不撓等主題呈現出來。就像媽祖給人們帶來的保護與希望那樣,無論多麼傳奇的文化與故事,都始於民間,始於百姓的日常。
  • 首部媽祖文化電影 《媽祖回家》亮相大銀幕
    《媽祖回家》海報今日,一部講述兩岸情緣與共同信仰的電影《媽祖回家》將亮相大銀幕。這是今年以來又一部令人關注的閩產電影,不僅電影主題是福建人都熟悉的媽祖文化,電影的出品方也主要是福建文化企業。《媽祖回家》出品方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這部影片改編自福建作家、詩人王鴻的小說《臺北來信》(後改名《媽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