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開始隨林文豪主席主動介入媽祖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
作為人的媽祖她具有神性
作為神的媽祖她具有人性
基於此,許多諸如媽祖身世、媽祖神跡等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十分贊同東南衛視總監陳加偉的觀點,他認為:「媽祖和花木蘭都是年輕女性,在形象塑造的過程中,我感覺花木蘭比較活潑開朗、生動有趣。雖然媽祖是一個被崇拜的人物,但我覺得不妨礙她可以更活潑一點,更生動一點。我們現在所塑造的媽祖形象還是太正,太嚴肅,太一本正經。作為一個女性形象,她有神性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
為此,「阿朱講媽祖」從這一期開始,就來講述年幼媽祖、年輕媽祖、成年媽祖的故事,試著講得活潑一點生動一點,還原一個具有神性的女子留在人世間的趣聞軼事。
年幼媽祖的故事不多,主要記載在《天妃顯聖錄》的《天妃誕降本傳》一章中。摘要如下:
我們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可以了解到年幼媽祖的幾個重要信息:
一是自出生至滿月都聽不到她的哭聲,所以其父為她命名曰「默」,這就是後世稱媽祖真名叫「林默」的由來。
二是她從小就非常聰明,明顯與周圍的一般女孩子不同,所以到了八歲就能上私塾讀書,而且對書中的內容完全明了。
三是她十歲就誦經禮佛,是虔誠的信徒,而且十歲之後慢慢長成了漂亮的少女,作者用「儼然窈窕儀型」來形容她的美。
四是十三歲時因緣際遇,得到玄通道士授予「玄微秘法」,之後就悟道了。
五是十六歲那年她又「窺井得符」,於是功夫十分了得,完全能夠變化無窮,具備了驅邪救世的神力,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媽祖在生時具有神性。
除了《天妃顯聖錄》的記載之外,民間還有一則廣為流傳的年幼媽祖的故事——-媽祖手捧鼎砂。
話說媽祖七八歲時,有一天和同伴們在村口看到一個補鼎師傅正在聚精會神地補鼎(按:莆語稱鍋為「鼎」,音惦也。過去人家的鍋燒壞了要請師傅用「鼎砂」補漏)。可是這個師傅功夫欠佳,燒紅的鐵砂老補不牢壞鍋露出的破洞,自己有點惱火,加上媽祖的同伴用童謠譏笑:「補鼎補砂鍋,務補務塌窩!」於是大聲呵斥,大家一鬨而散,卻只有年幼的媽祖(林默)獨自留下來。
她對師傅說:「師傅,我來幫幫你吧!」
哪知道師傅不但不領情,還故意提起爐裡剩下的鼎砂往林默面前傾倒下來,想把他嚇走。
沒想到的是,林默非但沒有躲開,反而大膽地伸出雙手,捧住那些燒紅的鐵砂!
師傅一看便大驚失色,心想這下肯定會鬧出人命,急忙挑起擔子溜之大吉!
可是出乎意料之外,林默手捧燒得通紅的鼎砂,神色自若,只見那紅彤彤的鼎砂在她手掌中慢慢冷卻,最後變成兩塊月牙形的鑄鐵。
她手捧這兩塊鑄鐵回到村裡,在眾人面前往地上一摔,說:「好了!」只見地上兩個月牙形鐵塊,一個凸面朝上,一個凸面朝下,形成了一對陰陽圖形。
眾鄉親都以此為神異!
從此以後,媽祖(林默)便用這兩個月牙形的鐵砂塊來為眾人佔卜吉兇。若擲出一平一凸(一陰一陽)即為大吉!
隨著時間流逝和媽祖信俗的廣泛傳播,這個佔卜的模型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後世媽祖廟中佔卜吉兇的法器——筊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