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攝影大師傑瑞·尤斯曼將不同底片多次曝光在相紙上,完成了一個現實中無法存在的奇幻世界。
文/鄺新華
莊子對虛擬實境也有過深刻的思考,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齊物論》裡。有一天莊周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快樂無憂,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的時候,忽然醒了,這才明白原來自己不是蝴蝶,是莊周。但轉念一想:誰知道莊子是不是一個蝴蝶的夢境呢?「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Facebook、三星、索尼、HTC等各大IT公司紛紛布局虛擬實境設備市場。但很多人不知道,虛擬實境技術早在80年代已經出現。1987,「虛擬實境之父」、美國VPL公司創始人拉尼爾(Jaron Lanier)設計出一款價值10萬美元的虛擬實境頭盔,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投放市場的VR商業產品。在那個年代,當然不可以流行起來。即使在1995年,任天堂推出的「虛擬男孩(Virtual Boy)」VR家用遊戲機,在全球售出70萬臺,也因3D成像質量差、用戶體驗欠佳和價格不親民等因素,最終暗淡退市。
VR遊戲能夠讓玩家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逼真的、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虛擬實境是一好詞,深刻而有對比度。1989年,拉尼爾(Jaron Lanier)提出VR(VirtualReality)一詞,該詞之後成為這一科學領域的專用名詞。虛擬的就是現實的,但現實的卻顯得很虛擬。這樣的觀念,在一部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裡有戲劇性的表達——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細節飽滿的夢境,活在這種夢境裡的人,最終分不清夢境與真實。
VR設備正是要讓人進入這種不辨雄雌的狀態。VR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勢改變我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戴上眼鏡,你可以進入電影場景,與X戰警並肩作戰,在槍林彈雨中左躲右閃。在數百米深的海底,與美人魚擦身而過。戴上眼鏡,你可以在在世界盃決賽的現場揮舞國旗,在凱蒂·派瑞演唱會上瘋狂吶喊。戴上眼鏡,醫生可以「走」進患者的大腦,清晰地「看」到病灶,更有信心將病人治好。
未來VR將會幫助醫生更清晰地「看」到病灶。
戴上VR頭盔,你將避開人山人海、黑心導遊和雷雨天氣,不必搶購特價機票、忍受時差,在舒適的椅子上就能體驗各種世界奇蹟。戴上VR眼鏡,你可以在自己家的客廳裡去紐約第五大道、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抑或英國比斯特購物村和店員溝通,試穿衣服,輕鬆完成購物。
從手機到可穿戴設備、到電視機,從視頻網站到電影院線,從大型影視娛樂公司、體育公司到遊戲公司,從搜索公司、電商平臺到軟體公司和晶片公司,但凡與VR沾上關係,商家都會四面八方湧向這裡。在資本推動之下,虛擬世界的建立會比我們想像中快,也許未來五年,VR的發展會讓社會的進步比過去一百年還多。
未來購物模式設計圖。VR將為購物狂打開一扇買買買的任意門。圖/Frog Design
在這個人為設定的世界裡,人類是造物主,我們在建立一個虛擬烏託邦,中山大學教授翟振明最擔心的是:「虛擬世界中的造物是否可以變舊?」、「人替是否可以在與自然和他人的互動中被損壞?」、「虛擬世界中是否允許『自然災害』的發生?」。
虛擬世界需要怎樣的「造世倫理學」,人類需要怎樣的「虛擬世界大憲章」?這是我們更需要思考的。
新刊《我的國:VR+和它改變的世界》與你一起探索這場「革命」。
VR來了,生活一面被重新定義,一面不斷湧現十萬個為什麼:
有了VR,我們還需要電影院嗎?
觀看VR內容是否一定需要頭戴式眼鏡?能不能戴上一副隱形眼鏡或者貼上一塊晶片,就可以徹底驅動我們的感官?
VR將生活幻化成「所見即所得」,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這會增加我們彼此的理解和善意嗎?
VR會把我們變得更宅更孤獨嗎?
本期專題僅提供想像空間和可能性,沒有答案。
本期更多精彩,
請戳閱讀原文購買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