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因做泡菜被韓國網友罵
都說人紅是非多,沒錯,說的就是李子柒。
這兩天,她又被韓國人舉報了!
原來,前幾天,她發了一條視頻,展示了中國臘月的一些習俗,並同步到了油管上。
視頻裡,李子柒詳細展現了幾種醃製菜品的製法和吃法,一如既往地,看得人很享受。
她先是將蘿蔔切碎,用鹽析出水分,再經過脫水等程序,製成蘿蔔乾↓
之後,她又分別採用兩種方式處理了白菜,一種是用鹽浸泡白菜,另一種是給白菜塗抹上辣椒↓
兩種方式處理過後都要進行密閉封存;
最後她則展示了醃製食材的幾種入菜吃法,讓人直流口水,比如有這些↓
圖源:李子柒視頻截圖
不出意料地,這條視頻大受歡迎,目前在Youtube上已有384萬次的播放量,點讚更是多達20萬。
然而,相比李子柒的其他美食視頻,評論區卻被很多韓國網友「攻佔」了……
原因就是李子柒在裡面展示了醃白菜————
一種韓國網友們覺得「是韓國的、且只能是韓國」的食物。
李子柒在視頻裡做了,就是剽竊,就是侵權,就是不尊重韓國文化!
來一起看看韓國網友們的憤怒:
「真的已經到了讓人厭惡的程度了,中國為什麼一直都沒有改變?就那麼喜歡我們韓國的文化嗎?」
「泡菜是韓國的靈魂美食。你們怎麼能聲稱它屬於中國文化呢?丟臉!」
「別說謊了中國人。泡菜不是中國的食物。泡菜是韓國傳統食物。「
還有人藉機倒打一耙:
仿佛一直以來竊取他國文化的,不是韓國人自己,而是被竊取的我們。
「掩耳盜鈴也得有個限度吧」
「就這麼喜歡我們的韓國文化嗎?」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韓國網友留言:
「連個專門的泡菜冰箱都沒有還好意思說泡菜是中國的?」
恕我孤陋寡聞,沒聽過「泡菜冰箱」,於是特意去某搜尋引擎上查過了,
還真的確有其物。
外觀看來,跟普通冰櫃並無二致。
介紹裡是這麼說的,比傳統冰箱多了醃製、發酵等功能。
Fine。原來這就是「中國人不曾擁有的泡菜冰箱」。
老實說,中國人講究養生,更偏愛精緻熱菜,確實不像韓國人那樣有著視泡菜如命的決心。
畢竟我們地大物博,光是南北飲食習慣的差異就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讓中國人頓頓不離泡菜,確實有點難為我們了,畢竟我們每頓要換著花樣吃啊。
泡菜,起源於中國
看看這些韓國網友們的理論,真是讓人氣笑了。
雖然他們翻來覆去地講,表達的其實是一個意思:泡菜源於韓國。
但不巧的是,泡菜還真就源於中國。
不可否認的是,泡菜文化在韓國屬於獨樹一幟的存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韓國泡菜已經成為韓國飲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不少粉絲。
但是,如果僅憑這個就認為「泡菜是韓國的文化」,那實在讓人貽笑大方。
中國泡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100年前的商朝武丁時期。那時候中國出現了鹽漬菜,正是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
等到了先秦時代,中國又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酸菜的專用字:菹(zū)。《詩經》有云:「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這種醃製酸菜的方法,在三國時代傳入了朝鮮,並最終形成了他們的泡菜。
歷史課本中著名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他編著的《齊民要術》中首次講述了製作泡菜的方法。「泥頭七日便熟」,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厭氧發酵的原理。
而距離李子柒家鄉綿陽市不遠的四川眉山市,正是備受讚譽的「中國泡菜之鄉」。早在1500多年前,眉山就已經有了製作泡菜的文字記載。
▲ 眉山中國泡菜城
而且作為辣白菜主原料的大白菜,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
白菜這個品種其實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中國南方與北方兩種代表性蔬菜:菘菜與蕪菁雜交演化的結果。
白菜的誕生,是中國南北方人口流動、民族融合的重要見證。
早在白菜傳入朝鮮半島之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廣泛地用白菜來製作酸菜(泡菜)與梅乾菜了。
正是由於大量的證據,之前的百度百科關於泡菜的詞條中,直接寫明了:韓國泡菜源於中國。
但後來由於韓國教授的抗議,百度百科迫於壓力刪除了這一表述。
時至今日,中國的泡菜仍然吊打韓國。
雖然韓國自詡為「泡菜宗主國」,但由於品質和價格優勢,他們餐桌上的泡菜絕大多數源於中國。比如2020年冬天的數據是:在韓國進口的泡菜中,九成以上產自我國。
我很好奇:到底是誰給了那些韓國網民囂張的資本?又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驅使著他們對真相視而不見?
這還不是最搞笑的。儘管韓國對泡菜如此上心,世界公認的三大泡菜卻是:中國涪陵榨菜、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
天天吃有啥用,準備專用的冰箱又如何?還是好好地提升一下,你們的製作技藝吧。
叫囂背後的不自信
類似的「搶別國文化,強說是韓國」的事情,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幹了。
小到民間小吃,大到文字、傳統節日,都有被韓國人攻擊的歷史。
依稀記得07年,韓國人興起的漢字韓國論。
而在泡菜之前,中國的漢服文化也成為了韓國網民的嘲諷對象。
《尚食》是2020年由許凱,吳謹言主演的古裝美食劇,目前正在拍攝階段。
這部劇的歷史背景定在明朝永樂年間,以展現中華美食文化為主要看點。
然而,演員許凱在微博上更新的一張《尚食》片場自拍圖卻引發韓國網民「集體高潮」。
他們稱許凱身著的明代漢服為「韓服」,認為這是對韓國文化的抄襲,並窮盡惡毒汙穢的詞語對中國文化進行攻擊。
而在《尚食》場照事件發生的幾天前,漫畫圈子也出現了韓國網友「作妖」的身影。
2020年11月1日,一位名叫「Old先」的中國畫手創作了幾幅作品,附文「古風混搭」並同時分享在了微博與ins的社交帳號上,在國內好評如潮。
沒想到韓國網友看到後,開始憤怒指控博主是在剽竊韓國文化。
放眼整個論壇,儘是一片「討伐中國文化」、「漢服源於韓服」的狂熱。
而真正的韓國傳統服飾赤古裡裙,反而被他們選擇性忽略了。
最終演變出了「漢服起源於韓服」這樣荒謬的理論。
說是因為我們羨慕韓國的傳統衣服,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
還放出了各種醜化的、清朝的形象,說只有這個才是中國的。
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韓國的服飾也受中國明朝文化影響深刻,有諸多相似之處,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但不能因為你傳承了我們的文化,就本末倒置這一切都屬於你!
中國歷史研究院看了都覺得是「笑話」。
連於正都忍不住開炮回懟,態度很剛:
早在韓服改漢服還沒有被國人注意到的時候,於正老師就已經在呼籲警惕這種現象,不過現在才有人想起。
只要不是中國的,就是東亞各國通用的,也就可以是他們自己的。
甚至篡改歷史,盲目自信:
聲稱韓國有5000年歷史 (?????)
光是泡菜就有3000年。(????)
還在節目稱,活字印刷術是韓國1300年前發明的。
實際上:我國的活字印刷術歷史距今也不到1000年。
「螺螄粉是韓國的」,
「商紂王是韓國人」,
這.下一步是不是大熊貓都是韓國的物種?
整個韓國網民都沉陷一種深深的自嗨當中,舉國之力一步步蠶食別國文化,取而代之。
細思極恐。
這種自欺欺人的場面,實在太過魔幻與荒唐。
有時候我百思不得其解: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怎樣的一個民族,才能夠如此曲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史?
縱觀我們的非物質申遺之路,我們都申過什麼?
崑曲、古琴、蒙古長調民歌、蠶桑絲織技藝、西安鼓樂、篆刻……
還有曾引發過一波中韓網民輿論戰、與韓國江陵端午祭形式完全不同的中國傳統端午節。
韓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江陵端午祭
我們對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自信爆棚,韓國民眾燃燒著熊熊「愛國激情」也可以被理解。
每個國家的國民自然都秉持著本國自信。
但凡事有度有節,過猶不及。
同在一個地球上的國家,各國文化有個性,必然也有共性。
全都割裂來看,就會產生裂痕。
韓國這些行為,完美契合了梁思成的一句話:「一個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於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無知。」
當自卑與自大碰撞在一起,形成了心理極度扭曲的韓國。於是我們看到了韓國的種種怪現象,文化上極度自卑,但行為上極度自大。
▲ 韓劇《帝國的早晨》中,唐太宗李世民竟然被高句麗將領射瞎了一隻眼睛,還向對方求饒???
韓國當前的狀態,就像是在千年以來強大的中原文化影響力的陰影邊緣苦苦掙扎,妄圖以一種對等、對抗的姿態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性。
韓國人對中國的敵意幾乎成了一種下意識的心態,這種心態才是導致韓國人在各種議題上跟我們撕逼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涉及文化、歷史的方面。
我始終認為,「恨」是「恐懼」的延伸,是不自信的表現。
韓國如此,日本如此,臺灣如此,澳大利亞亦是如此,現如今連強大的美國也表現出了類似種種跡象。
然而這些現象恰恰印證了中國的崛起是實實在在的。
以李子柒泡菜視頻展開的罵戰,是中韓文化、經濟衝突的體現。
中韓恩怨交織的歷史導致了韓國無法理解中國的淡然,也註定了中國無法體會韓國的悲憤。
在現代國際關係中,往來之間,均是利益。
你還在為了泡菜不依不饒。
而我已經大步走向遠方。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微博、豆瓣等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