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子柒在YouTube做泡菜引來無數人關注,尤其是韓國網友。
視頻中,李子柒介紹了「蘿蔔的一生」 ,從鍾到收,從收到切,再到拌,到醃,李子柒完美詮釋了「蘿蔔的一生」。
但韓國網友坐不住了。
一群人在視頻底下高喊:「泡菜是韓國的」,「中國人就這麼喜歡韓國文化嗎?」
這種畫風頗有當年韓國人當年爭論「端午節是他們」的滑稽感。
還有網友先入為主,看似是感謝李子柒宣傳泡菜文化,其實是在宣誓泡菜的「主權」。
我看了只覺得搞笑。誰說你們愛吃泡菜,泡菜就是你們的文化,中國不能有自己的泡菜飲食文化嗎?
再說,中國的泡菜好吃程度可甩韓國的泡菜好幾條街呢。
還有網友在視頻下洋洋得意問:「你們有專門的泡菜冰箱嗎?」
看到這裡,我就笑了。原來是有冰箱的時期你們才有的泡菜呀。
抱歉。我們中國的泡菜可真用不上冰箱。畢竟我們有比冰箱更高級,更省電,更省力的泡菜罈子!!!
用沒有專門的泡菜冰箱來否認泡菜不屬於中國文化,真是夏蟲不可語冰呀。
我只想說一句:小孩子做泡菜才用冰箱,大人早就換上了輕便的泡菜罈子。
可以說,我們中國的孩子很少有孩子沒有吃過外婆、媽媽做的泡菜。
我們不只能做泡白菜,還能做泡酸豆角,泡姜,泡蒜,泡蘿蔔,泡辣椒,泡黃瓜……
其實中國的《詩經》中就記錄了中國的泡菜。
「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的詩句。
廬和瓜是蔬菜,「剝」和「菹」是醃漬加工的意思。
據漢許鎮《說文解字》解釋「菹 菜者,酸菜也」。《商書說明》記載有「欲作和羹,爾惟鹽梅」,這說明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能用鹽來漬梅烹飪用。
而韓國網友,請問你們建國是多少年?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至於泡菜,每個國家肯定又有不同的做法,從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
我們無心與哪些人爭論泡菜是我們中國的。
但某些人也不能因此奪去我們對泡菜的喜愛和中國也有泡菜這一事實。
有些人坐井觀天,不要只看到「泡菜」兩個字就急著為它打下屬於自己的標籤。
文化振興可不是文化搶興,不能單靠嘴皮子和不要臉就能發揚好文化的,還要靠文化積澱,歷史記載的。
不放在泡菜冰箱裡的中國泡菜,照樣可以有滋有味,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