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果醬菌在網際網路衝浪時看到一個迷惑操作,知名視頻博主李子柒因為泡菜被韓國網友衝了。
韓國網友評論「泡菜是我們韓國的傳統食物」「中國這麼喜歡韓國文化嗎」甚至有韓國網友認為,「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根本沒有泡菜冰箱,這足以說明泡菜根本不是中國的食物」.
這可真是一份泡菜牽動了千萬韓國網民的玻璃心啊,《詩經》了解一下?
前段時間,李子柒發布了 「一生系列(Life Series)」的最後一條視頻。
視頻從蘿蔔的「一生」為視角,詳解了冬季各種醃菜、醃肉的做法,展示了中國臘月的一些習俗,並同步到了油管上。
視頻中,她先是醃製了蘿蔔乾,只見她將蘿蔔切碎,用鹽析出水分;再經過脫水等程序……
隨後,她又分別用兩種方式製作白菜泡菜,一種是僅用鹽浸泡白菜,另一種是給白菜上塗抹了辣椒,最後密閉封存。
就是這其中的辣椒泡菜,成了韓國網友口中的「剽竊」。
甚至還有人表示:「掩耳盜鈴也得有個限度吧」、「就這麼喜歡我們的韓國文化嗎?」「幾十年前全世界就知道泡菜是韓國的了」……
好一個顛倒黑白、本末倒置!畢竟泡菜最早見於《詩經》,至少都有3100年的歷史了。
《詩經》有云:「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菹(zū)便是世界上第一個酸菜的專用字。
這種醃製酸菜的方法在三國時代傳入了朝鮮,並最終形成了他們的泡菜。歷史課本中著名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編著的《齊民要術》中首次講述了製作泡菜的方法。「泥頭七日便熟」,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厭氧發酵的原理。
而距離李子柒家鄉綿陽市不遠的四川眉山市,正是備受讚譽的「中國泡菜之鄉」。早在1500多年前,眉山就已經有了製作泡菜的文字記載。
怎麼到了現代,泡菜倒成了韓國獨有的了?
不僅如此,韓國人為了把自己和泡菜的形象捆綁起來,洗掉泡菜中的中國元素,甚至申請把大白菜的英文名稱「Chinese Cabbage」,改為「Kimchi cabbage」。
有哪些美食,你以為是外國的,
實際卻是中國人發明的?
儘管韓國網民如此努力,但很遺憾,我大中華美食其實早就遍布世界各地了。除了泡菜以外,還有很多國外廣為人知的美食誕生於中國。
比如說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抹茶」
其實,抹茶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唐朝時開始大規模發展。而後隨著炒菜技術的誕生,中國人漸漸放棄了蒸製的抹茶,轉而開始引用泡茶。
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也就有了現在豐富多樣的抹茶產品。
海鮮刺身也源自於中國的一種傳統美食,魚膾。
中國傳統的魚膾由周王室專設的醯醢之人負責,選用鯉魚、鯽魚、鱸魚,配合時令的不同調配不同的蘸料食用,春用蔥姜,夏用梅蒜,秋用芥,冬用橘蒜,可以說十分講究了。
現在我國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流行吃生魚片,其中廣東順德地區的魚生最好吃。順德魚生沿襲了吃河魚的傳統,把河魚切成薄片,加入各種配菜,淋入花生油,賦予魚生更豐富的美味。
其實飲食文化一直以來都在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系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無論是靠「輸出美食」火遍海外的李子柒,還是初入一個全新國家的留學生們,味覺都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很好機會。
比如剛剛去到海外的同學,會經常聽到的brunch,就是歐美國家特有的將breakfast(早餐)加上lunch(午餐)結合在一起的休閒文化。
比如被電視劇《三十而已》帶火的high tea與low tea,就能看出英國人貴族式的小傲慢。
比如自由散漫的西班牙人一天能5次飯。早上六七時吃早餐,中午十一二時左右要吃麵包夾香腸喝咖啡,下午3時吃午餐,晚7時喝咖啡吃甜點,晚9時吃晚餐……
其實,美食和文化之間的密不可分,而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並從美食中追尋某種民族文化的「根」,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把別人的文化醃一醃、醬一醬,冒充是自己的,那就有些令人不齒了。
文化說到底不過是一段歷史,沒必要一定是蒼蒼莽莽的古文化不可,無論文化深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文化自信。
也希望大家都能通過美食的方式,認識到更多有趣的文化~
關注果醬留學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即可諮詢果醬客服
免費加入歐洲留學申請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