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剽竊韓國泡菜呢?請宣傳中國固有文化吧!」
這一次,又有韓國網友「玻璃心」了,起因是知名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最新發布到海外社交媒體的一段視頻。
1月9日,李子柒將一則新視頻發布到YouTube個人帳號。
視頻中,她介紹了中國人在冬天的習俗,包括醃製臘肉、蘿蔔條、白菜等,這段視頻在網上大受歡迎。
而就是如此單純的一條美食視頻,韓國網友卻坐不住了,在視頻下方有近一半都是韓國網友們的評論。
有韓國網友在評論中發出質疑:
「在中國沒有什麼可做的菜了嗎?泡菜是韓國專屬的,李子柒並不是韓國人,所以在視頻裡製作泡菜的舉動是不對的。」
「從十幾年前開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泡菜是韓國的好嗎?」
「泡菜是韓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食品,絕對不是中國菜,不要剝奪我們的文化。」
還有部分韓國網友表示,李子柒的泡菜視頻裡並沒有用到泡菜冰箱,光這一點就說明了「泡菜根本不是中國的食物,是抄襲韓國的」。
目前,李子柒視頻的熱評幾乎被韓國網友的類似評論佔據。
看到韓國網友的評論後,中國網友也表示坐不住了。
早前,韓國媒體和網友就認為端午節、孔子、李白等都出自韓國,甚至漢服都是他們的。
在不久前的端午時節,李子柒曾精心拍攝了象徵著端午節的粽子的視頻,但是卻被很多韓國網友舉報,導致視頻被海外的一些平臺下架。
不少網友就本次「泡菜事件」做了科普,稱韓國的泡菜很大一部分都進口自中國。
韓國人喜食泡菜,並自詡「泡菜宗主國」,不少韓國人認為泡菜是他們的獨有食物。
而實際上,早在3100年前的商代武丁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鹽漬菜。
到了秦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明確提出,菹者,酸菜也。菹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泡菜的專用字。
北魏時期,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泡漬蔬菜的加工方法,這是關於泡菜製作的較為規範的文字記載:「泥頭七日便熟」。泥頭就是用泥密封容器口,可見當時就已經知道利用厭氧進行發酵。
此外,據史料記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當年不僅喜食泡菜,還親手製作泡菜,其家鄉四川眉山為了紀念他,把泡菜稱為「東坡泡菜」。近幾年,「韓國餐廳使用的泡菜近90%為中國產」、「韓國進口泡菜99%來自中國」等新聞層出不窮。因此在2018年,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還發布了《泡菜產業振興綜合計劃》,力爭在2022年以前將國產泡菜比重較2016年提高5%以上。然而到了去年,受到颱風和超長雨季的影響,韓國蔬菜在今年還出現了大幅減產的局面,價格暴漲。為此,不少韓國家庭主婦都放棄了自製泡菜,改為購買加工泡菜,中國泡菜的出口價格也隨之上漲。市面上的泡菜依賴進口,家庭主婦放棄自製泡菜,有韓媒形容如此狀況是「泡菜國之恥」,這或許也是韓國網友極度敏感的根源所在。去年底,由我國制定、四川眉山市市場監管局牽頭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意味著我國今後可以制定泡菜行業國際標準。中國制定泡菜標準的消息傳出後,韓國政府立即失去了議席,稱「中國四川泡菜的國際標準不適用於泡菜」。韓國農林牧食品部的一位官員也解釋說泡菜的英文名是「kimchi」,而中國泡菜的英文名是「paocai」。隨後,華春瑩對此回應道,「有這方面的爭議嗎?我不太清楚。我認為中韓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享。」如今,中國博主發了段視頻,又被韓國網友「盯」上了……-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不代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