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偏好高髻 據說峨髻高的可達一尺以上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劉春聲

  關鍵詞:唐人髮飾

  唐女對高髻的偏好,我們還可以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領略一二,畫面中的五位女子均著高髻。《簪花仕女圖》傳出自唐代畫家周昉筆下,也有五代作品一說,但即使是五代作品,也距盛唐不遠,畫作用的是寫實筆法,比較可信。這種高髻樣式在唐代也稱為峨髻,峨的本義是指山形高大,唐人將女子高聳的髮髻稱為峨髻,真是生花妙筆。據說峨髻高的可達一尺以上,一唐尺約有二十八九釐米。可見「四方高一尺」絕非虛言。

  《武媚娘傳奇》吸引了眾多電視觀眾的眼球,特別是劇中人的豐胸,更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僅如此,還破天荒地驚動了有關部門。其實,唐代的女子究竟是什麼樣子,誰也沒見過,我們對她們的認識多是來自出土的陶俑和古代的畫作。

  這是一件盛唐時期的仕女陶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作品表現了一個體態優雅的年輕女子,雙手抱著一隻小犬,面龐豐滿,雙眸凝神,笑容可掬。正如白居易詩中所描寫的: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身輕委回雪,羅薄透凝脂。 陝西人每見此種豐滿女俑,則暱呼「肥婆」,真是直白爽利,一語中的。

  唐人眼中,女子以肥為美,特別是盛唐,更推崇豐腴為美。李唐皇室有鮮卑血統,繼承了少數民族崇尚健康自然美的審美觀點,「豐肥濃麗、熱烈放姿」是當時社會主流的審美情趣,這其中楊貴妃算是突出的代表。伺養愛犬也可能是唐人生活的普遍行為,五代時期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就有一隻小狗乖巧地跳躍在兩個貴族婦人之間以邀寵。

  除了表情的栩栩如生之外,這個仕女的髮式盛唐高髻,也格外令人矚目。愛美的唐代婦女創造了眾多髮式,概括起來,有倭墮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驚鵠髻、愁來髻、百合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鬧掃妝髻、樂遊髻、叢梳百葉髻、雙掛髻、雙平髻、球形髻、扁形髻、墮馬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雲髻、雙髻、寶髻、飛髻等等。如此多的髮式,已經令人眼花繚亂了,若與當今美髮師給顧客提供的髮式花樣相比,更是多得多。

  根據考古發現,從初唐到晚唐,眾多的女子髮式中,最受青睞的是高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長安城裡的童謠小曲告訴我們,豐潤的身姿,配上濃鬱高聳的髮髻,是當時婦女最流行的時尚。唐代女子對時髦的追求居然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不禁令現代人驚詫,就連當時的唐高祖李淵也感到不解,他曾問身邊的秘書丞令狐德棻:「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令狐德棻向李淵解釋說,人的頭部最重要,把髮髻梳得高大是有道理的:髻高則頸直,頸直則胸挺,胸挺則腰端,腰端則四軀展,四軀展則體態雍容,體態雍容則儀表美,對於一個文明大國,儀表美可謂重要,不可小覷。

  唐女對高髻的偏好,我們還可以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領略一二,畫面中的五位女子均著高髻。《簪花仕女圖》傳出自唐代畫家周昉筆下,也有五代作品一說,但即使是五代作品,也距盛唐不遠,畫作用的是寫實筆法,比較可信。這種高髻樣式在唐代也稱為峨髻,峨的本義是指山形高大,唐人將女子高聳的髮髻稱為峨髻,真是生花妙筆。據說峨髻高的可達一尺以上,一唐尺約有二十八九釐米。可見「四方高一尺」絕非虛言。可以想像,當年的長安城裡,滿目皆是頭頂峨髻的美人,好不洋洋乎大觀哉!

  話又說回來,唐代女子如此追求「高大上」,難道她們個個擁有一頭長髮可供「高髻」?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為了追求「高髻」,唐女自有高招。

  高招一:義髻。據史書記載,中唐時大量人發從中國東北和朝鮮送至長安,其中一項用途就是用來製造假髮髻,名為義髻。義髻源於漢代的巾幗,漢時用木、紙或布帛製作,用時戴於頭上。唐人經過改進,增加了毛髮編織一項。詩人元稹《追昔遊》中有這樣一句:「義梳叢髻舞曹婆。」 所謂義梳指的就是義髻。傳說楊貴妃就偏好義髻,「常以假髻為首飾」。安史之亂時玄宗率眾出逃,棄物遍地,「花鈿委地無人收」,其中就有楊貴妃的義髻。長安童謠因之唱到:「義髻拋河裡,黃裙逐水流……」

  有趣的是,唐人使用假髮和現代人的方式基本相同。先將頭髮束至頂部,再將義髻套扣,以簪子固定。只不過現代人用的是卡子。

  高招二:未見史載,是我猜想的,就是一定有一種支撐物,用時固定在頭頂,用頭髮裹住,起到支撐作用。因為高髻的誘惑實在太大。既可吸引異性,又能爭豔鬥富。「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唐代詩人王建《宮詞》中的這兩句就把高髻的妙處說得明明白白了,沒有高髻,哪裡來的滿頭光彩華麗。所以,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是可以想像到的吧。

  在今人的眼中,豐滿的身軀,寬鬆的衣裙,多姿多彩的髮式,優雅自信的神情,構成了大唐仕女的全部。儘管她們化身於泥土,或置身於博物館,或站立於博古架,或擺放在書案的一角,只要你看她一眼,就能在須臾之間感受到她們身上散發出的鮮活生命。

  李賀有詩云「峨髻愁暮雲」,高大的峨髻與暮雲共分晚來愁思,憂鬱中又含有幾分浪漫。唐代的婦人俑帶著一千多年前那個開放時代的雍容華貴,至今仍然溫暖著我們。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髮髻圖鑑:朝雲近香髻、凌虛髻……原來古髮髻這麼多學問!
    一、歷代髮髻的變化原始時代的女子可裝飾頭飾很少,但卻簡單又不失美麗。經常會用樸素好看的石頭、玉石、翠竹等稍加雕琢便成為裝飾品,而髮型也只是簡單的盤發或者散發,雖然沒後世女子髮髻精妙復繁,但卻隱約有種野性的美和神秘的意境。秦漢時期的髮髻比起原始時代種類豐富了不少,主要是以高、大、端莊為特色。
  • 五律·馬尾娘娘髻——福州(作者:林世保)
    五律·馬尾娘娘髻林世保晨霞丹壑上,髣髴翠微間。落影雲梳髻,飄香月在閒。履穿望首石,松響步君山。依韻敬和林世保師《馬尾娘娘髻》胡鴻獨戀君山頂,惟憐首石間。隔江懷遠客,臨水照愁顔。高髻盤雲靚,丹霞曳影閒。情深人寂寂,堪嘆運多慳。
  • 唐畫裡雍容優雅的墮馬髻
    在唐代的許多畫作裡,有一種出鏡率很高的髮型,它的髮髻不是位於頭頂的正中間,而是偏向於一側,並倒垂下來,十分獨特——它就是墮馬髻。墮馬髻並不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相傳漢代時就有了,只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又重新出現,並在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貞元年間,開始逐漸成為女性們的流行髮式之一。當時,有風雅的唐人,把薔薇花低垂而下、將欲拂地時的形態,比作墮馬髻的髻式。
  • 「頭上倭墮髻」,從羅敷的形象,解讀漢代女性的雲鬢偏理
    一、當窗理花容,雲鬢半偏,只一抹風情,驚豔歲月古代女子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臉,形容女子秀髮的詞語也很多,比如「雲鬢霧鬟」、「發如烏雲」等等,而描寫美人,也多半會提及頭髮。而倭墮髻也是因一人而時尚的,那雲鬢偏理,人面桃花豔的髮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後漢書·梁冀傳》中形容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
  • 花木蘭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唐代仕女圖中的嬌娥
    唐朝經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文化上更加多元,雄厚的國力也讓唐代人的審美開放而大膽,女子妝容嬌美明媚,服飾新穎華麗。而流傳至今的仕女圖更是直觀地展現了唐代女子的風貌,從中可一窺唐朝的繁華盛況。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是張萱和周昉,代表作有《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等。他們的作品表現的大都是皇親國戚、內廷宮娥等上層社會婦女,體態都豐滿圓潤,頭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飾或插簪鮮花,服飾絢麗多彩,肌膚白皙,姿態雍容,真實反映了唐代貴族婦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 從《長安十二時辰》解讀大唐風華(一)——從「頭」說起
    蓬鬆的大髻加步搖釵及滿頭插小梳子(當時於髮髻上插小梳子有多到八把以上的)。 彩繪女立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高髻,又稱「峨髻」,是相對指髻式高聳的稱謂。根據考古發現,從初唐到晚唐,眾多髮式中最受青睞的就是高髻。
  • 花木蘭妝容 |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唐代仕女圖中的嬌娥
    唐朝經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文化上更加多元,雄厚的國力也讓唐代人的審美開放而大膽,女子妝容嬌美明媚,服飾新穎華麗。而流傳至今的仕女圖更是直觀地展現了唐代女子的風貌,從中可一窺唐朝的繁華盛況。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是張萱和周昉,代表作有《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等。他們的作品表現的大都是皇親國戚、內廷宮娥等上層社會婦女,體態都豐滿圓潤,頭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飾或插簪鮮花,服飾絢麗多彩,肌膚白皙,姿態雍容,真實反映了唐代貴族婦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 幾十種髮型數不清:看唐代女子頭頂上的時尚
    唐朝美女的精緻與奢華生活,在梳妝打扮上體現得異常充分。無論是上流社會的貴婦,還是普通人家的妻女,都喜歡梳高髻,簪插發梳,呈現出一派婀娜富貴、精緻動人的風尚。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婦女的髮式造型之多、名稱之美是前所未有的。唐代婦女的髮型主要分為三大類:髻、鬟、鬢。髻是一種盤在頭頂或腦後的髮結。
  • 從《美人心計》出發全面復盤古代女子的髮髻
    聶慎兒的「峨髻」如同巍峨峭壁的山峰,造型師捨棄了層層上升的梳法,而是直接將頭髮梳到額頭以上,然後往腦後翻轉成型,此髮髻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感覺。館陶公主的髮髻結合了「峨髻」與「斜髻」,再配上一襲羅裙,極為高貴典雅,話說這種髮髻興起於漢代,在貴族圈內頗為盛行。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一縷假髻,便有畫意情調
    當然,古代女子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她們可謂是窮其一生,用盡萬物。從各個史文記載中,我們看到古代婦女有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有的則「梨花淡妝,宛若仙子」,更有「「門前一尺春風髻」的別致美景。而無論是金銀首飾,還是淡妝高髻都是修飾女子美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子的時尚需求。於是,時尚新元素假髮便應時而生。
  • 琦君散文《髻》的蒼涼與悲憫
    閱讀《髻》這篇散文,如同翻閱著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背後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蒼涼,散發著幽幽的愴痛,瀰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  《髻》構思奇巧,不著痕跡,作者以髮髻為線索,梳理起兩個女人一生的命運,串起她們生命中的愛恨與情仇。
  • 學者挑刺《女醫明妃傳》:明代女醫梳南朝雙環髻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劉磊  女主角玩穿越  明代女醫卻梳了個南朝的雙環髻  作為一部走偶像路線的古裝劇,《女醫明妃傳》的人和景無疑都是美的,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看起來都十分地華美。其中,雙環髻是她早期常梳的髮型之一,溫柔又俏皮。  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黃強眼裡,譚允賢十有八九是個「穿越女」。  黃強告訴記者,雙環髻始見於南朝,唐代也很盛行,但是明朝姑娘梳這個髮型實在是怪異。而且女醫譚允賢與皇太后都有梳高髻造型,髮髻呈圓錐狀,類似一個高冠。但明朝中後期,才流行高髻,英宗時期尚未流行,皇太后、女醫都不可能梳高髻。
  • 唐代那些絢麗的妝扮歷程!
    唐代最出名的妝也是流行最久的一種類型的妝面叫「紅妝」,曾有描寫楊貴妃卸妝的時候,臉盆裡一水的紅泥。紅妝,它不是一種妝面,它是一系列紅色系妝面的總稱。根據濃淡程度可排序為酒暈妝、桃花妝、節暈妝、飛霞妝、芙蓉妝、曉霞妝等。
  • 古代女子髮型演變,你最鍾愛哪一款
    在古代,女子的髮型和冠帶、釵環能增加女子的儀容,又能體現女子的身份和氣質,不同的髮型,簪不同的釵冠氣質和儀容也是不同的,也是作為女子未出閣和嫁為人婦的一種象徵。百合髻、飛仙髻、靈蛇髻給人飄逸 秀麗之感,牡丹頭、雙刀、十髮髻雍容華美。從古到今每個朝代的女子髮型多不勝數,那麼,各位小主更鍾愛哪一款髮型。飛仙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型,始見於漢代,其式綰髮於頂,呈飛動狀。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唐代婦女髮型的特點是競尚高大,喜歡利用假髮進行裝飾。反綰式便具備了這些特點。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34;;綰成驚鳥欲飛,稱&34;;綰成元寶,稱&34;;反綰成高牆,則稱為&34;。電影中武則天的髮型雖然與傳統的反綰式髮型不完全相同,但是依稀能尋到高髻與元寶髻的影子。
  • 那些女扮男裝把頭髮束起扎髻的古裝女子,九公主靈動東方不敗霸氣
    古裝劇裡經常見到不少女扮男裝的女子,她們天生麗質,穿起男裝來亦是風度翩翩,俊朗不凡。她們的髮型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則是把頭髮全部高高束起,在頭頂扎個髻,既簡單又大方,令人賞心悅目。小編整理了以下幾位女扮男裝並把頭髮束起扎髻的古裝女子,大家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
  • 電視上那些令人心動的7款髮髻:玉瑩的飛星逐月髻、碧瑤的靈蛇髻
    1、白素貞的蝴蝶髻美人尖、蝴蝶髻、白頭紗……構成了白娘子的經典形象,這款狀如蝴蝶的髮髻,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2、李玉湖的花卷髻李玉湖的造型師真是別出心裁,為李玉湖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的豪宅少婦髮型,大結局時梳了一款花卷髻,每一個卷上都插了一朵小花,特別的高貴和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