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有這樣一段關於羅敷的形象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這裡提到的「倭墮髻」,其形狀就類似於髮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這種髮型在漢魏時,流行於名媛貴婦之中,可見這個羅敷,雖然採桑,也不是生活所迫,這僅僅是她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那麼漢代女子為何偏愛倭墮髻呢?這種髮型為何深得漢代女子喜愛呢?
一、當窗理花容,雲鬢半偏,只一抹風情,驚豔歲月
古代女子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臉,形容女子秀髮的詞語也很多,比如「雲鬢霧鬟」、「發如烏雲」等等,而描寫美人,也多半會提及頭髮。
在《木蘭辭》中,女將軍花木蘭,在戰勝歸家時,第一件事情是,「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可見不論多麼勇敢的巾幗英雄,在脫下戰袍之後,都是那個有著女兒情態的姑娘,一句「當窗理雲鬢」,把關於女子秀髮的狀態用「雲」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倭墮髻也是因一人而時尚的,那雲鬢偏理,人面桃花豔的髮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後漢書·梁冀傳》中形容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這位名叫孫壽的女子,媚態十足,極盡妖嬈之姿,「愁眉」、「啼妝」都是她發明的,就像現在的美妝博主,化個臥蠶,化個一直眉,再引領一下當季流行趨勢。
孫壽雖然性格極其強勢,且善妒,但是她是一個愛美的女人,果然在什麼時候,女人都是珍視自己的容顏的。
當然有史料表明,墮馬髻早與倭墮髻,倭墮髻是墮馬髻的餘型。而且以古代的寓意來說,墮馬並不吉利。晉崔豹《古今注·雜注》有記載:「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中國古代對美人的審美總是朦朦朧朧,多了幾分似真非真,比如仕女圖,以意境為盛,倭墮髻就是如此,金簪斜插於髮髻,美人款款而來,羅敷一步一搖,引得「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羅敷的美貌吸引了眾人,也吸引了從南而來的使君,見羅敷風韻,立刻心醉神迷。
竹林小軒窗,有美人臨風,雲鬢花顏,羅敷的美麗,穿透歷史風情,依然無比妖嬈。
二、「女為悅己者容」,髮髻也是取得寵愛的途徑
如雲秀髮,是一個女子美麗的象徵,很多古典小說描述美人,都會把頭髮作為美貌的一個特徵,《水滸傳》中有一段形容閻婆惜的文字,「髻橫一片烏雲,眉掃半彎新月。」
女性的美麗不僅僅來自容貌、身材,還來自頭髮的柔美。「女為悅己者容」,漢代女性也是如此,她們的髮型豐富且精美,除了那雲鬢偏理的「倭墮髻」之外,還有諸如瑤臺髻、同心髻、迎春髻等等髮型。在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低下,要取得男性的青睞,就必須有美麗的容顏,以及柔美的品性。
而對於一位美女的判別,主要是三寸金蓮、雲鬢霧鬟、膚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概括起來就是玉足、皮膚、秀髮、眉眼。
而帝王之愛更能影響世俗喜好,比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王喜歡女子纖腰一握,為了迎合他的愛好,很多人不顧及損害身體,也要達到瘦的目的,以期得到大眾審美的認可。
在男性為話語權的古代,女性會用各種方法贏得寵愛,趙飛燕為了固寵,接妹妹趙合德入宮,合德比之飛燕更得帝王之心。
在古代,女子的髮髻也是美麗的象徵,當金釵插鬢,髮髻偏理時,那一抹風情,傾倒君王,也驚豔了歲月。
三、美人云髻,也是階層的標誌
87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髮型,就是倭墮髻的形狀,似墮非墮,柔媚如水。
魯迅在《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中這樣記載:「 西漢 末年,女人的『墮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梳墮馬髻的女子,也是有著明顯的階層標誌,貴族女性多梳高髻,而平民女子多梳裸髻。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時尚也是名媛貴婦所引領的。特別是倭墮髻這種髮型,更是被愛美的女性所推崇。這種髮型似墮非墮,行走起來風情萬種,一直被貴族女子所喜愛,羅敷之所以如此盛裝出行,也並不是為了採桑,古時女子想出來活動,必然會選擇一個理由,比如踏青、勞作等等。
但是倭墮髻也有「墮馬之餘形」說,但是不管怎麼演變,這種髮型都流行於貴族女子中間。
玄宗年間到貞遠年間,倭墮髻再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記憶中,宋人摩本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就可見倭墮髻的身影。
無論是羅敷還是虢國夫人,梳倭墮髻,偏理雲鬢,風情萬種,都是作為貴族女子的髮型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
四、頭髮對於女性的意義
一頭如雲秀髮,對於女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美麗,也不僅僅是為悅己者容。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女子對著心儀的郎君,往往以發相贈,在《紅樓夢》中,多姑娘就留了一縷青絲給賈璉,還被平兒拿住了當把柄。
烏雲青絲,是女性柔美的象徵,羅敷的「倭墮髻」為她的容顏增色不少。對鏡貼花黃的清晨,那雲鬢偏理的風情,是否在某個時刻驚豔了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