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倭墮髻」,從羅敷的形象,解讀漢代女性的雲鬢偏理

2020-12-23 逆風解語

《陌上桑》有這樣一段關於羅敷的形象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這裡提到的「倭墮髻」,其形狀就類似於髮髻歪在頭部的一側,似墮非墮。這種髮型在漢魏時,流行於名媛貴婦之中,可見這個羅敷,雖然採桑,也不是生活所迫,這僅僅是她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那麼漢代女子為何偏愛倭墮髻呢?這種髮型為何深得漢代女子喜愛呢?

一、當窗理花容,雲鬢半偏,只一抹風情,驚豔歲月

古代女子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不亞於臉,形容女子秀髮的詞語也很多,比如「雲鬢霧鬟」、「發如烏雲」等等,而描寫美人,也多半會提及頭髮。

在《木蘭辭》中,女將軍花木蘭,在戰勝歸家時,第一件事情是,「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可見不論多麼勇敢的巾幗英雄,在脫下戰袍之後,都是那個有著女兒情態的姑娘,一句「當窗理雲鬢」,把關於女子秀髮的狀態用「雲」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倭墮髻也是因一人而時尚的,那雲鬢偏理,人面桃花豔的髮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後漢書·梁冀傳》中形容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這位名叫孫壽的女子,媚態十足,極盡妖嬈之姿,「愁眉」、「啼妝」都是她發明的,就像現在的美妝博主,化個臥蠶,化個一直眉,再引領一下當季流行趨勢。

孫壽發明的「墮馬髻」

孫壽雖然性格極其強勢,且善妒,但是她是一個愛美的女人,果然在什麼時候,女人都是珍視自己的容顏的。

當然有史料表明,墮馬髻早與倭墮髻,倭墮髻是墮馬髻的餘型。而且以古代的寓意來說,墮馬並不吉利。晉崔豹《古今注·雜注》有記載:「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中國古代對美人的審美總是朦朦朧朧,多了幾分似真非真,比如仕女圖,以意境為盛,倭墮髻就是如此,金簪斜插於髮髻,美人款款而來,羅敷一步一搖,引得「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羅敷的美貌吸引了眾人,也吸引了從南而來的使君,見羅敷風韻,立刻心醉神迷。

羅敷採桑

竹林小軒窗,有美人臨風,雲鬢花顏,羅敷的美麗,穿透歷史風情,依然無比妖嬈。

二、「女為悅己者容」,髮髻也是取得寵愛的途徑

如雲秀髮,是一個女子美麗的象徵,很多古典小說描述美人,都會把頭髮作為美貌的一個特徵,《水滸傳》中有一段形容閻婆惜的文字,「髻橫一片烏雲,眉掃半彎新月。」

女性的美麗不僅僅來自容貌、身材,還來自頭髮的柔美。「女為悅己者容」,漢代女性也是如此,她們的髮型豐富且精美,除了那雲鬢偏理的「倭墮髻」之外,還有諸如瑤臺髻、同心髻、迎春髻等等髮型。在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低下,要取得男性的青睞,就必須有美麗的容顏,以及柔美的品性。

《水滸傳》閻婆惜

而對於一位美女的判別,主要是三寸金蓮、雲鬢霧鬟、膚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概括起來就是玉足、皮膚、秀髮、眉眼。

而帝王之愛更能影響世俗喜好,比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王喜歡女子纖腰一握,為了迎合他的愛好,很多人不顧及損害身體,也要達到瘦的目的,以期得到大眾審美的認可。

在男性為話語權的古代,女性會用各種方法贏得寵愛,趙飛燕為了固寵,接妹妹趙合德入宮,合德比之飛燕更得帝王之心。

飛燕合德

在古代,女子的髮髻也是美麗的象徵,當金釵插鬢,髮髻偏理時,那一抹風情,傾倒君王,也驚豔了歲月。

三、美人云髻,也是階層的標誌

87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髮型,就是倭墮髻的形狀,似墮非墮,柔媚如水。

魯迅在《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中這樣記載:「 西漢 末年,女人的『墮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梳墮馬髻的女子,也是有著明顯的階層標誌,貴族女性多梳高髻,而平民女子多梳裸髻。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時尚也是名媛貴婦所引領的。特別是倭墮髻這種髮型,更是被愛美的女性所推崇。這種髮型似墮非墮,行走起來風情萬種,一直被貴族女子所喜愛,羅敷之所以如此盛裝出行,也並不是為了採桑,古時女子想出來活動,必然會選擇一個理由,比如踏青、勞作等等。

虢國夫人遊春圖

但是倭墮髻也有「墮馬之餘形」說,但是不管怎麼演變,這種髮型都流行於貴族女子中間。

玄宗年間到貞遠年間,倭墮髻再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記憶中,宋人摩本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就可見倭墮髻的身影。

無論是羅敷還是虢國夫人,梳倭墮髻,偏理雲鬢,風情萬種,都是作為貴族女子的髮型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

四、頭髮對於女性的意義

一頭如雲秀髮,對於女子的意義,不僅僅是美麗,也不僅僅是為悅己者容。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女子對著心儀的郎君,往往以發相贈,在《紅樓夢》中,多姑娘就留了一縷青絲給賈璉,還被平兒拿住了當把柄。

平兒拿住賈璉的把柄

烏雲青絲,是女性柔美的象徵,羅敷的「倭墮髻」為她的容顏增色不少。對鏡貼花黃的清晨,那雲鬢偏理的風情,是否在某個時刻驚豔了歲月。

相關焦點

  •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 陌上桑 | 朗誦:張筠英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今天發布的是張筠英朗誦的這首漢樂府民歌中的名篇,張筠英和瞿弦和是中國文藝界的一對伉儷
  •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 聽「觀音菩薩」為你誦讀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唐畫裡雍容優雅的墮馬髻
    在唐代的許多畫作裡,有一種出鏡率很高的髮型,它的髮髻不是位於頭頂的正中間,而是偏向於一側,並倒垂下來,十分獨特——它就是墮馬髻。墮馬髻並不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相傳漢代時就有了,只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又重新出現,並在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貞元年間,開始逐漸成為女性們的流行髮式之一。當時,有風雅的唐人,把薔薇花低垂而下、將欲拂地時的形態,比作墮馬髻的髻式。
  • 羅敷
    然後昨天的時候,朋友開玩笑說「聽君一席話,自掛東南枝」,我才忽然想起,《孔雀東南飛》裡阿母要給焦仲卿提親的女子不正是名為羅敷麼。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可憐焦仲卿,因家中不通情老母,生前不能如意,只能死後稱心,聊以慰藉。
  • 純潔女子羅敷|美豔動人,更懂得自持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是褪去男裝重回女兒身的嬌羞;「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這是羅敷女正在精心梳妝的場景;「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唐代貴婦頭上的珍貴頭飾,散發著令人難以抗拒的珠光寶氣。
  • 秦羅敷:滴落在歷史中的那道愛情淚痕
    繞開波瀾壯闊的邯鄲史詩,輕叩歲月深掩的門扉,我的腳步走在城外三陵鄉的姜窯村,在這裡,分明看到秦羅敷掛在桑園間的那道深深的淚痕。那道淚痕,講述著羅敷與《陌上桑》的悽婉故事:羅敷在桑園採桑時被趙王看見,想奪為己有,羅敷不從,彈箏作《陌上桑》,表明自己是趙王侍臣王仁之妻,已是有夫之婦。
  • 古代髮型起源和含義(漢代篇)
    本期主要說說漢代的髮髻名稱和樣式~最早的髮型現在也很流行,就是披髮,但是頭髮是整潔的不是雜亂的。原始時期的陶罐上一些圖案上能夠發現當時已經有辮子,高髻,捲髮髮型了。漢代的髮髻名稱和形狀十分豐富,而且大部分的髮髻得到了考證。秦漢時期,對於神仙崇拜不斷發展。
  • 古代女子髮髻圖鑑:朝雲近香髻、凌虛髻……原來古髮髻這麼多學問!
    而縱觀古代女子髮髻:「雲鬢花顏金步搖」、「倭墮低梳髻,連絹細掃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眼前展現的一幅幅美人髮髻圖,令人驚豔又令人嫉妒。而我們現在為了漢服要重新撿起古代髮髻,開始了盤頭大計。那麼,你知道古代髮髻有哪些嗎?不同朝代屬什麼樣的髮髻嗎?關注我,滿滿的乾貨,帶你領略上下千年髮髻之美。
  • 「墮馬髻」到底有多好看?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雖說「墮馬髻」在魏晉時期十分流行,不過,墮馬髻其實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哦!至於墮馬髻是誰發明的嘛,這一點也是有些考究的。根據古籍記載,「墮馬髻」應該是漢順帝時期,一位名叫孫壽的女子所發明的。這個孫壽呢,是當時漢朝的國舅——梁冀的妻子。由於這樣的髮髻看上去就像是剛剛從馬背上摔下來一樣,髮髻有些傾倒,所以人們便將這樣的髮髻稱為「墮馬髻」啦!
  • 唐代女子偏好高髻 據說峨髻高的可達一尺以上
    ◎劉春聲  關鍵詞:唐人髮飾  唐女對高髻的偏好,我們還可以從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領略一二,畫面中的五位女子均著高髻。《簪花仕女圖》傳出自唐代畫家周昉筆下,也有五代作品一說,但即使是五代作品,也距盛唐不遠,畫作用的是寫實筆法,比較可信。這種高髻樣式在唐代也稱為峨髻,峨的本義是指山形高大,唐人將女子高聳的髮髻稱為峨髻,真是生花妙筆。
  • 中國歷代女性髮型變遷,你最喜歡哪一個?
    這裡的黃羅髻,指的是一種假髻,以金銀銅木為胎作成髻狀,外蒙繒帛,使用時套在頭上, 以簪釵固定。漢代時期,女子盛行的是梳起來的髮髻,將頭髮披散著或者是用發冠、發帽將頭髮固定住的髮式基本不會出現。她們通常把披散的長髮挽成髮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髮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髮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
  • 漢代耳璫及女子穿耳習俗芻議
    《孔雀東南飛》裡,焦母嫌棄兒媳劉蘭芝「無禮節」,對兒子焦仲卿說:「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阿母為汝求。」 劉蘭芝晨起此嚴妝後,被「遣」送回娘家。 而《陌上桑》裡的秦羅敷,某天在城南邊採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不僅行者、少年、耕者和鋤者們為之著迷傾倒,更被使君詢求道:「寧可共載不?」
  • 「男生踹傷猥褻男被刑拘」,如果在古代,「猥褻騷擾」女性,會流放...
    楚予微茫荊楚大地,予以文化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關注作者:容予今天原本打算發《詩經》解讀系列,但有個熱搜……讓我想起一篇文章《捕蛇者說》,不得不說,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