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許多畫作裡,有一種出鏡率很高的髮型,它的髮髻不是位於頭頂的正中間,而是偏向於一側,並倒垂下來,十分獨特——它就是墮馬髻。
墮馬髻並不是到了唐代才出現的,相傳漢代時就有了,只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又重新出現,並在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貞元年間,開始逐漸成為女性們的流行髮式之一。
當時,有風雅的唐人,把薔薇花低垂而下、將欲拂地時的形態,比作墮馬髻的髻式。李頎在《緩歌行》中所寫的「二八蛾眉梳墮馬」,說的就是當時少女梳墮馬髻的情形。
唐人周昉《聽琴圖》,以及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也都有女子梳墮馬髻的形象,由此可見當時墮馬髻的流行之廣。
怎麼樣,下次再看到墮馬髻,是不是一眼就能認出來呢?
關注地山,了解更多傳統美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作者--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