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伴著今冬的第一場雪,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由北京建築大學主辦的這場「學術盛宴」,以「韌性城市·健康人居」為主題,聚焦首都規劃建設,匯聚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領域近百位國內外頂級專家,在兩天的會期內,集中研討韌性健康城市設計、社區治理創新實踐、公共空間活力營造、智慧城市技術應用、城市設計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以期為當下中國特別是北京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提出創新思路。
「小空間大生活」優秀設計方案展出。通過展板和模型,人們可以看到發生在身邊的微空間改變。
如何增加城市的「韌性」?
洪澇災害導致「在城市裡看海」的極端現象出現,無人駕駛、物聯網等新技術給城市管理帶來新課題,新冠肺炎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考驗著城市的應急反應能力……面對種種複雜的新情況,城市規劃設計如何破題?在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看來,「韌性城市」是一個應當納入思考的方案。
前不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韌性城市」。
那麼,如何增加城市的韌性?仇保興介紹了邁向韌性城市的十個步驟,包括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具和理念、深化網格化管理等。結合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仇保興特別提出,公共設施建設一定要堅持「平疫結合、平災結合」。在他看來,韌性城市本質上是對原有工業文明城市規劃建設模式的一種創新,也是政府的觀念革命,「韌性城市的建設只能是漸進式、迭代式的推進,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
北建大教授丁奇也從具體的案例切入,以「空間韌性與社區治理」為主題展開闡述。「多個案例的探索過程促使我們反思,空間的生產過程到底是由規劃師主導,還是由政府或者企業來實現?」他得出的結論是,這應該是一個多方共同生產的過程,「我們過去太注重物質的規劃,而忽視空間的社會屬性,現在我們發現,空間的社會屬性才是起決定作用的。」
如何「喚醒」歷史街區?
雖已連續舉辦五屆,在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上,建築遺產保護與歷史城市更新依然是常談常新的話題。正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致辭中所說,「所有的城市,都會面臨保護與更新的問題」。本屆大會為此開闢專題論壇,邀請設計大師、著名建築師、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分享親身參與首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北建大教授湯羽揚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她帶領的團隊在歷史城市保護與發展方面有諸多創新之舉。結合多年實踐,她認為「集體記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關鍵詞。
例如,在進行西四北歷史街區的保護設計時,她帶領團隊成員把整個街區都走了一遍,「記錄了胡同中200多座傳統的四合院門樓,它們大部分都保留了原來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團隊通過研究遺產價值與挖掘集體記憶,提煉了100餘座歷史性院落和200餘座傳統門樓的歷史故事,以「四合院門樓文化精品線路」的構想,傳達北京最老的胡同居住街區的特點。
而在開展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價值發掘研究時,他們通過挖掘記錄北京城市變遷演化過程中的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空間特徵,提出將宣南的京味兒文化再細分為寺廟文化、士人文化、會館文化、平民文化,並以歷史空間場所對應、匯聚作為街區特色,為後續的街區整理提供延續集體記憶、凝聚人心的歷史文化依據。
對於歷史街區,保護和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什麼?湯羽揚認為,真實性、客觀性、延續性、公共性缺一不可,「記憶場所空間的保存促進了歷史的延續,但是真正使歷史延續的還是人,還是要回歸到人,延續並不排斥創新。」
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邊志傑則系統梳理了前門地區城市更新的實踐,從2003年啟動前門地區保護復興工程以來,十幾年間,這裡已變身為一座鮮活的「首都民俗風情博物館」。大屏幕上,一張張幻燈片展示了前門新貌:前門大街,成為品牌推廣、展示、體驗的高層次平臺;大江胡同,成為北京首條臺灣風情商業街區;胡同密布的草廠歷史文化保護區,經過基礎設施升級、景觀提升、街區環境整治之後,展示了「老胡同新生活」的美好畫卷;前門三裡河再現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景……
回望這些年的保護修繕之路,他總結道,「在發展理念上,我們堅持保護性修繕與恢復性修建並重,實體保護與文化保護並舉,同時鼓勵居民參與,堅持可持續性。」在組織模式上,團隊也有創新,在街區更新過程中,他們結合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實施主體、社會資本三方力量,避免政府「馬拉松」式的資源投入,代之以「接力賽」的模式進行可持續更新。
地處東四北大街西的隆福寺已成為北京文藝新地標。隆福寺如何煥發新生?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柴培根以這片區域為樣本,回溯自己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對時間和秩序的思考與探索。過去八年間,圍繞隆福寺地區,他們以陪伴式設計的方式,秉持本土設計理念,形成了一種漸進式、不斷修補完善的改造模式。他說,「對於老城而言,相較於風貌保護,我們更傾向於尊重城市的真實演變,並在演變的過程中,尋找和發現這個場所中時間的痕跡,把它作為設計的依據。」
如何扮靚社區「微空間」?
社區公共空間的塑造關乎居民生活品質,也是城市更新與改造的一大難題。如何讓公共空間靚起來?如何讓老舊小區重煥生機?如何讓閒置、剩餘的微空間「變廢為寶」?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街區治理與責任規劃師工作專委會主任馮斐菲認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效營造離不開居民群體、公益人士、政府部門、社會資本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在推進史家胡同的規劃與整理過程中,她帶領團隊通過協助居民成立自治組織、制定居民公約、招募設計師志願者改造院落、整合多方資金成立公共空間維護基金等,在探索公共空間營造的多元參與模式上作了一系列嘗試。
小微空間整治是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的另一個難題。論壇中,一批優秀的規劃師展示了煥活「微空間」的鮮活案例。北京別處空間建築設計事務所總建築師東梅帶領的設計師團隊,參與了對朝陽區小關街道惠新西街6-10號樓西側公共地塊的規劃設計工作。該地塊東側設有圍牆與住宅區隔離,西側以鐵柵欄包圍,長期處於半封閉的閒置狀態,造成空間的剩餘與浪費。此外,地塊上長期堆滿垃圾,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經設計師妙手改造後,此處空間「煥發新生」:下沉式廣場、新奇有趣的哈哈鏡、花草環繞的臺地花園……獨具一格的空間趣味躍然而出。東梅團隊也憑藉這一設計方案在本次論壇特設的「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優秀設計方案徵集」環節,被授予特等獎。
「小空間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自去年11月啟動,聚焦公眾身邊需求和改造意願強烈的「三角地」「邊角地」「畸零地」「垃圾丟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城市「消極」空間和「剩餘」空間,向全社會徵集設計方案,部分優秀項目已在本市落地開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惟敏認為,公共空間的「後評估」非常重要。他分析,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建築環境與建築品質,建築設計者經常聚焦於建築形態而忽略了建築好不好用的底線問題,缺乏系統的建築使用後評估體系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後評估是對建成環境的反饋和建築標準的前饋,是一個建築底線問題。」
除了「消極」和「剩餘」空間,專家學者們也關注老舊小區。北建大副教授張國宗說,近年來,北建大通過多學科聯合的系統研究,構建了包含「問題驅動、數據驅動、價值驅動」的三重驅動老舊小區有機更新體系:通過地毯式調研對老舊小區「病症」作出正確診斷,實現問題驅動;根據調研數據搭建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數據驅動;基於價值工程進行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投資建設管理,實現價值驅動。該體系應用於石景山老山東裡北社區的改造後,每平方米造價91元,小區宜居性評價提高18.64%,居民滿意度提高5.5%,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北建大黨委書記姜澤廷介紹,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舉辦五年來,已逐漸成為匯聚全球智慧的高端平臺和城市設計領域交流合作的「金名片」,有力促進了城市設計領域的繁榮發展。會上,他代表學校發布了《北京建築大學服務首都功能定位行動方案(2021—2035)》,方案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老城整體保護與更新、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韌性城市與防災減災等十方面提出工作方向和具體任務,「作為培養未來規劃師、設計師、建築師的搖籃,這是學校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面向『十四五』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城市風貌是一本角色豐富的「小說」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國際古蹟和遺址理事會歷史村鎮委員會副主席 張杰
城市風貌,我個人認為非常像一本小說,裡面有各色人物,操著不同口音,秉持著各自的背景,講述著自己的生活。城市是一個大千世界,城市中有萬物,在經歷了千城一面的單調之後,如何讓城市風貌具有小說般的豐富內涵,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時代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我看來,城市特色風貌是物質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展現,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積極反映。一個城市我們去過之後,就大概可以了解到這個城市的基礎服務、管理水平等。此外,城市特色風貌是長期積累、逐漸在動態中發展的,是能在城市公共認知領域被感知到的。北京是世界上著名的都城,擁有全世界最精彩的軸線,且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是北京城既有風貌最重要的主體。
社區規劃要注重空間的社會屬性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學術委員會委員 丁奇
過去,我們在做社區規劃時,太過注重空間的物質屬性,而忽視了空間的社會屬性,而現在我們發現,空間的社會屬性才是起決定作用的。空間的設計和建築應該由多元主體主導,是多元主體權利的投射。我們在進行空間設計或者空間建造的時候,需要去協調這些多元主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設計師在做空間設計的時候,既要跟多元主體達成共識,又要將這種共識轉化成共同的行動。
要想讓我們的社區空間不斷地朝著好的方向演化,我們的規劃師要融入社區中,成為社區的一部分,還要激活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培育社區的共同精神,推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
另外,社區規劃師的作用是要長期的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幫助居民一起來形成空間的韌性,創造更好的宜居環境。
沒有生活場景的歷史街區不可能打動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學術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邊蘭春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保護區域,是展現我們國家首都形象最重要的窗口。北京歷史文化遺存太豐富了,雖然過去遭到一定的破壞,但是現有歷史街區的總量和規模在老城中依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歷史街區的復興是一個非常艱巨的挑戰。對於歷史街區,是加以保護還是要進行改造,之前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已經確定將其劃定為要保護的地區,但是作為一種大量居住的空間,該怎樣來保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要明確歷史街區保護的共同價值取向,要尊重不同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客觀差異,再去進行分類引導、合理管控,最後實現保護和有機更新,同時要注意傳統風貌延續的完整性和社會生活的連續性。只有人處在其中,歷史街區、胡同、四合院才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如果傳統的生活沒有辦法在這個地區延續,那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打動你的歷史街區。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建設韌性城市首先要增強思想韌性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 仇保興
什麼叫韌性城市?國際上定位為:面對社會、經濟、技術等衝擊和壓力時,仍然能夠維持它的城市基本功能、結構、系統以及特徵的城市。韌性城市本質上是對原有工業文明城市規劃建設模式的一種創新,也是政府的觀念革命,這種革命是「刀刃向內」的革命。
建設韌性城市,我們要增強思想的韌性,轉變思想觀念。工業文明使我們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這種巨大的成功也給我們戴上了巨大的思想帽子:我們總是想構築起一道攔水壩,把災害攔截到城市之外,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造成新的問題。另外,傳統的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經驗是「大就是好、集中就是好、規模就是好」,這其實也是反韌性的,這些思想一定要去掉。
韌性城市還必須與宜居、智能相結合。韌性城市的設計只能是漸進、迭代式的改革,絕對不可能是「交鑰匙」工程、一蹴而就。此外,城市設計師、市政設計師都需要創新觀念、方法,而且要顛覆原有的標準規範,創造新的韌性城市的標準規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和冠欣攝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任敏 牛偉坤 實習生 鄭宏民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