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遙數天空地立體對地遙感觀測技術 助推我國商業航天遙感應用...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自「吉林一號」商業衛星成功發射之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產業就不斷提速,遙感衛星產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逐步實現商業化、國際化,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

8月20日-21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上海航天發展學術會議在上海盛大召開。大會邀請國內知名院士、專家學者、科技企業,圍繞「新技術、新業態助推航天新發展」主題,緊扣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前沿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分享最新的高端前沿技術。作為大會指定贊助商,北京中科遙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磅亮相此次會議,向與會嘉賓展示了中科遙數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空間大數據運營服務和產品體系,共同探討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創新和發展趨勢,暢想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新生態。

圖:與會嘉賓與中科遙數工作人員交流

中科遙數以中科院遙感與空間信息技術為背景支撐,始終深耕遙感領域,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空間信息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公司在天空地立體對地遙感觀測領域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及研發創新,目前已建立起「天(衛星)-空(有人、無人機遙感)-地(地面移動智能感知)」一體化的遙感空間信息大數據服務的核心技術及產品體系。

圖:中科遙數「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空間信息大數據運營服務體系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中科遙數創始團隊第一次把無人機用於應急救災領域,推動了我國從「航模」到「無人機」的產業化轉變,進而拉開了無人機應急遙感應用的大幕。歷經10餘年自主研發和創新發展,目前「中遙」工業級無人機智能遙感平臺已擁有X系列電動四旋翼、六旋翼和八旋翼及Y系列垂起固定翼共計六款主力機型。

圖:「中遙」無人機產品系列

「中遙」無人機具有強大的任務載荷能力、續航能力及可靠的安全性,具備一鍵起降、自主返航等安全快捷的操控性能,基於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飛行控制與導航系統,能夠搭載機載雷射雷達、傾斜相機、正攝像機、高光譜相機、miniSAR等多任務載荷。從最初的應急救災應用到如今,「中遙」無人機已廣泛應用到自然資源管理、地質災害防治、電力巡線、林業調查、河道測量、生態環境監測等其他行業領域,逐步完善了中科遙數天空地立體遙感觀測技術體系。

圖:中科遙數無人機電力巡線專家軟體平臺

基於「天-空-地」一體化大數據的產業化布局,依託公司自主多源信息和多通信手段融合的動態應急指揮技術,中遙應急監測與指揮系統能夠進行多源多維度空間數據的快速獲取、現場快速處理和分析,遠程協同與聯席會商,做到「信息接收一致、觸發一致、指揮一致」,有效監測與輔助決策,真正實現「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綜合應用。目前,中遙應急監測與指揮系統已經在甘肅、青海、寧夏、湖南、貴州、福建等省市自治區進行了部署,以「平戰結合」模式在應急保障、動態應急指揮決策、應急演練等方面廣泛使用。

圖:中遙應急監測與指揮系統助力福建三明應急消防演練

圖:支撐雲南地震應急通信保障演練-協同會商應急管理平臺現場快速三維建模

未來,中科遙數將繼續優化自身產品,持續進行航天遙感技術行業深化應用探索和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內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遊單位共同營造良好的合作生態,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共同為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採用,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範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70年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應用系統、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進展。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成立於2012年的「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整合了國內外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並通過統籌規劃多源衛星採集,為不同行業用戶提供數據獲取解決方案。航天世景衛星資源圖當前,衛星數據運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
    如果想給地球拍照,遙感衛星就可以做到;如果想給地球拍3D大片,需要找解析度最高的立體觀測衛星——高分七號衛星。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
  • 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 正式啟動
    2017年9月12日,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正式啟動會在深圳召開。工程總顧問、國家航天工業部原副部長劉紀原,工程總顧問、總裝備部原副部長胡世祥,工程總顧問、原二炮副司令員張瑞,工程總師、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陶家渠,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工程顧問委員會委員、原中國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工程總指揮、中科遙感(深圳)衛星應用創新研究院院長王晉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優,煙臺市副市長王曉軍,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張松梅,環保部環境衛星應用中心主任王橋
  • 「大師風範」李德仁:秀出遙感技術的力量
    在長期的科研生涯中,牽頭開展頂層設計與「卡脖子」難題攻關,實現國產遙感衛星全球1:5萬無地面控制高精度測圖,推動國家設立全球測圖專項;創立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與粗差探測方法,解決測量學中的百年難題;研製我國天-空-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引領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的變革;建立自主可控的國產地理信息技術體系,推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帶領團隊攻克遙感衛星影像處理系列瓶頸問題,為實現我國測繪遙感大國向測繪遙感強國轉變做出了傑出貢獻
  • 高分衛星家族再添丁 將打破國外亞米級遙感圖像壟斷
    這將成為我國又一顆重要的遙感衛星,打破國際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對亞米級解析度遙感圖像的壟斷局面。高分多模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抓總研製,是我國首顆亞米級民用解析度並具有多種敏捷成像模式的光學遙感衛星。2013年以來,我國陸續發射了一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對地觀測精度不斷提升。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用遙感技術助力林草行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利用現代遙感技術提升林業科技含量,助力行業發展,一直是李增元帶領的林業和草原遙感技術團隊潛心攻克的核心問題。繼承老一輩研究精神遙感技術在林業領域已有40年的應用歷史,我國林業遙感技術研究走過3個重要階段,從局部應用研究,到基礎高新技術研究,再到大範圍應用。「每個階段都有一群科研工作者埋頭苦幹、不斷積累。」
  • 蔣興偉: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將這一論述牢記在心。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他深受鼓舞,更感到肩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衛星遙感技術,使其服務於海洋強國建設,這是蔣興偉近年來的重點研究領域。他介紹,我國海洋衛星遙感已進入系列化和業務化發展階段。
  • 青海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與應用中心揭牌
    11月18日,青海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與應用中心(以下簡稱高分青海中心)揭牌。高分青海中心於2015年底經國家國防科工局同意成立。今年4月,按照青海省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安排,新組建的青海省自然資源遙感中心加掛高分青海中心牌子,整合原青海省遙感測繪院、測繪應急保障中心職能,整體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和技術支撐體系。高分青海中心作為省級高分衛星應用管理和服務單位,依託公共服務和產業促進職能,承擔了高分平臺建設、資源共享、信息整合和應用推廣等工作。
  • 北高遙| 蔡毅:北鬥地基增強系統與應用解析
    北高遙是由北鬥高精度定位+高解析度遙感影像+高清晰度全息地圖技術融合而成,具有可測量、可感知、可控制的特性。北高遙數字地圖形成的全息地圖,通過智樞中間層,在數據資源層的支持下,為服務層、應用層、展現層提供服務。  高精度定位導航加新基建包含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技術等支持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停車,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樓宇等應用。
  • 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落戶冰城
    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哈爾濱基地與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項目籤約儀式舉行。張雋珊攝活動現場,道裏區人民政府與北京中科數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中科星橋空天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就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哈爾濱基地與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項目落戶道裏區籤訂了正式協議。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2019年11月15日,在長沙舉辦的第十九期錢學森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作了題為《發展海洋衛星組網觀測 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的主題報告,介紹了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和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中的實踐應用,指出海洋衛星與地面應用系統急需協同發展,海洋遙感必將在新時代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 PIE-Engine發布,能否打通遙感從數據到應用的鏈條?
    11月19日,航天宏圖正式發布了最新的PIE-Engine遙感雲服務平臺。與8月份的公測版相比,正式版PIE-Engine在遙感計算雲服務的基礎上新增了遙感處理雲服務、智能解譯雲服務和數據共享雲服務,成為了一套能夠為用戶提供存、算、管、用一站式服務的遙感雲服務平臺。
  • PIE-Engine遙感計算雲服務正式開放公測!
    針對以上難題,美國Google公司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共同研發並發布了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實現了全球範圍內海量遙感數據的並行處理,為遙感大數據分析提供支撐。該平臺的推出極大地提升了國外遙感大眾化應用的水平,但是由於特定原因,目前國內科研人員無法直接使用Google Earth Engine來做科學研究,同時該國外系統中也沒有接入國內的主要衛星遙感數據。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但是在今天,這種偽裝就一點用也沒有了,高光譜遙感技術能將一個個地雷精確地找到。1.光譜:物體獨一的身份證  遙感可以概括為藉助光、熱、無線電波等電磁能量來探測地物特性的科學。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觀測還主要以可見光為主。
  • 高光譜遙感技術與應用 專業委員會在通成立
    本報訊 (記者吳霄雲)27日,中國遙感應用協會高光譜遙感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在南通創新區成立,並召開第一次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來自中科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30多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發展衛星海洋漁業遙感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圍繞「衛星遙感與海洋漁業」發表主題報告。潘德爐,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學報》主編、國際海洋水色遙感專家組成員。在海洋水色遙感大氣校正、反演模式和應用技術,以及遙感衛星應用效果模擬仿真理論、系統建立和應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創造性成就和突出貢獻,是我國海洋遙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和開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