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

2021-01-18 金臺資訊

論壇上,與會嘉賓拍照記錄大屏上的演示文稿。

如果想給地球拍照,遙感衛星就可以做到;如果想給地球拍3D大片,需要找解析度最高的立體觀測衛星——高分七號衛星。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

圍繞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11月24日下午,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邀請了10多名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應用總師代表、優勢行業應用代表、優勢區域應用代表、骨幹企業代表齊聚於在海口舉辦的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交流高分專項取得的創新成果、應用成效。

高分衛星各有所長。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師童旭東舉例介紹,高分三號是微波遙感衛星,可不受光照和氣象條件的約束,實現全天候對地拍攝;高分四號是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光學衛星,可以對任意區域進行長時間「凝視」;高分五號是高光譜觀測衛星,能夠對陸地、大氣等進行「高光譜掃描」,讓汙染氣體無處遁形。

童旭東說,高分專項數據在越來越多行業和區域得到應用,保障了自然資源、災害應急、農林水土、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重要行業的主體業務應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信息技術支撐,比如數字地球也是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的一種。

「高分衛星數據是海洋行業遙感應用的主要數據來源。」國家衛星海洋中心應用中心主任、高分專項應用系統副總師林明森說,高分衛星數據相關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到海洋權益維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島海岸帶調查監管、海洋監測預報、海洋產業和應急服務等海洋行業主體業務上。

此外,高分專項也為水體、大氣、土壤等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撐。「高分專項經過10年發展,對實現我國生態環境的全天時、全天候、大範圍、定量化的遙感監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副主任張建輝介紹。

當前,沒有用到衛星遙感技術的行業已經越來越少了,與會專家企業家期待研發更多高分應用技術和產品,把更多行業、更多領域加入進來,以衛星遙感技術發展促進各行各業發展。

相關焦點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隨著遙感應用行業的深化發展,自然資源、環境監測、金融保險等領域對遙感數據的需求逐漸旺盛。遙感數據供應商的壁壘在於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基礎服務的細節。如何更好連接上遊衛星與下遊應用端,為遙感應用企業提供優質數據和基礎處理服務,成為當前遙感數據供應商的競爭焦點。
  • 中科遙數天空地立體對地遙感觀測技術 助推我國商業航天遙感應用...
    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自「吉林一號」商業衛星成功發射之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產業就不斷提速,遙感衛星產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逐步實現商業化、國際化,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8月20日-21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上海航天發展學術會議在上海盛大召開。
  • 高分衛星家族再添丁 將打破國外亞米級遙感圖像壟斷
    而高分多模衛星等一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的加入,對於我國對地觀測、民用遙感乃至國家治理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礎資源。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西柏坡號」青少年科普衛星,主要用於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推廣,可實現回傳地面影像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物理實驗數據比對等功能。此次發射由長徵四號乙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
  • 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張克儉強調,2020年是高分專項數據應用推廣建設的關鍵年,要強化數據應用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體系效能,推進遙感應用產業發展;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機制創新,打造國家級遙感數據共享應用服務平臺;要加強國際數據交流共享、國際產品生產服務等核心能力建設,進一步塑造「中國高分」國際合作核心品牌,促進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要進一步加強高分工程多類衛星的聯動應用,將實踐檢驗成功的「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從遠距離採用高空鳥瞰的形式進行探測,包括多點位、多譜段、多時段和多高度的遙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強的遙感信息,能提供綜合系統性、瞬時或同步性的連續區域性同步信息,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 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
  • 在線航天日專訪|航天馭星趙磊:讓衛星更好用,讓衛星更易用
    、北京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新浪科技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線上航天日活動,以宣傳、科普、合作為目標,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匯聚航天領域優秀企業、專家,搭建網絡科普互動及線上產業合作平臺,促進航天產業上下遊企業融通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創新生態。
  • 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 正式啟動
    工程總顧問、國家航天工業部原副部長劉紀原,工程總顧問、總裝備部原副部長胡世祥,工程總顧問、原二炮副司令員張瑞,工程總師、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陶家渠,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工程顧問委員會委員、原中國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工程總指揮、中科遙感(深圳)衛星應用創新研究院院長王晉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優,煙臺市副市長王曉軍,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張松梅,環保部環境衛星應用中心主任王橋
  • 一文讀懂中國重大專項高分衛星 如何給人類了解宇宙打開一扇窗戶
    長期以來,小火箭的系列文章聊了美國的鎖眼系列偵察衛星、印度的遙感產業,乃至全球軍用與商業航天的發展簡史,一直沒能聊一聊中國的太空產業。 為了避免產生「中國無高性能遙感技術」和「中國航天技術獨步全球」的誤解,咱們還是在大量客觀數據的基礎上,僅關注技術本身,深入分析一下比較好。
  • 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星座再添「新丁」
    新華社長春1月10日電(記者 孟含琪)由吉林省依託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靈巧視頻3星9日成功升空,成為「吉林一號」星座的第五名成員。「吉林一號」前四顆衛星是在2015年10月搭乘同一枚火箭完成發射,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組星,分別由1顆光學A星、2顆視頻星和1顆技術驗證星構成。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發展衛星海洋漁業遙感
    圍繞開發東海資源、維護海洋權益以及浙江海洋學院建設-加快浙江海洋大學建設發展等話題與會院士、專家展開熱烈的討論。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圍繞「衛星遙感與海洋漁業」發表主題報告。潘德爐,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學報》主編、國際海洋水色遙感專家組成員。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衛星海洋遙感領域著名專家潘德爐院士:希望更多年輕學子投身海洋...
    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做學術報告。據介紹,武漢理工大學航海數字天象館籌備近5年,7日正式揭牌,未來將成為在校師生開展學術研究、航海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 多位院士、專家參加!海洋衛星應用發展研討會隆重召開!|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辦、航天五院總體部承辦
    海洋二號衛星是我國「十一五」民用航天科研專項計劃的重點項目,是我國第一顆獲取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的專用對地遙感衛星,具備全天候、全天時、全球連續探測風、浪、流、潮及溫度等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的能力,設計在軌壽命三年。
  • 聚焦| 雲享商業航天 引領數字經濟——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
    論壇邀請了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相關部門、地方政府、有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社會團體和投融資機構等200餘位領導和專家現場參加開幕式和主論壇,並在線上舉辦4個專題分論壇,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和來自9個國家的外賓,共同交流研討世界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成果及未來發展構想。同時,論壇在線上舉辦商業航天產業主題成果展,並開展雲對接、雲課堂、雲文創等豐富活動,全球觀眾可以近距離參觀感受商業航天發展成果。
  • 「上帝視角」看地球 高分多模衛星首批影像成果發布
    國家航天局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郭超凱 楊璐)中國國家航天局29日發布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以下簡稱「高分多模衛星」)首批20餘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蘭州、嘉峪關、葛洲壩等區域地標圖像。這批影像產品是「十三五」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發科研衛星標準產品,也是中國民用科研衛星最高解析度影像。
  • 埃夫特旗下埃華路機器人與東方紅衛星戰略合作,深耕航空航天領域
    隨著商業航天的迅猛發展,以SpaceX為代表的航天新勢力開始在太空建立天基網際網路工程,數萬顆通信衛星將發射到地球低軌道,計劃覆蓋全球構建衛星通訊系統和提供網際網路業務。大規模組網星座的逐漸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等航天產業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中國版星鏈也在快馬加鞭、迎頭趕上。
  • 快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失利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 我國已形成完善的衛星產業鏈
    按所服務的對象分,衛星應用可分為軍用、民用兩大類;按技術領域和服務方式分衛星應用目前主要包括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等。應用衛星研製生產已形成系列化,正在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衛星應用已成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政府決策的重要支撐。
  • 「大師風範」李德仁:秀出遙感技術的力量
    在長期的科研生涯中,牽頭開展頂層設計與「卡脖子」難題攻關,實現國產遙感衛星全球1:5萬無地面控制高精度測圖,推動國家設立全球測圖專項;創立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與粗差探測方法,解決測量學中的百年難題;研製我國天-空-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引領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的變革;建立自主可控的國產地理信息技術體系,推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帶領團隊攻克遙感衛星影像處理系列瓶頸問題,為實現我國測繪遙感大國向測繪遙感強國轉變做出了傑出貢獻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6期:中國東方紅五號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
    發布會指出,北鬥提供全球服務以來,國家各行各業應用北鬥的信心倍增,全面布局北鬥產業,「北鬥+」「+北鬥」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北鬥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臺階。發布會指出,2020年6月前,我國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將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