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星座再添「新丁」

2021-01-13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長春1月10日電(記者 孟含琪)由吉林省依託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靈巧視頻3星9日成功升空,成為「吉林一號」星座的第五名成員。

「吉林一號」前四顆衛星是在2015年10月搭乘同一枚火箭完成發射,這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組星,分別由1顆光學A星、2顆視頻星和1顆技術驗證星構成。

自「吉林一號」星座升空以來,累計執行4000餘次成像任務,在農林水利、國土資源、環保測繪等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在加拿大麥克默裡堡大火、塔吉克斯坦地震等突發事件中,「吉林一號」及時響應,滿足地震災害快速評估需要。

「我們可通過『吉林一號』傳回的圖片,以紋理區分種植作物,便於統計種植面積。發生病蟲災害時,衛星上的農作物光譜信息將發生變化,提高對病蟲災害預警和統計的效率。」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說。2016年,長光衛星公司與吉林省有關部門等分別籤署協議,在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土地確權、林業有害生物防護等方面提供技術服務。

目前,美國一家商用衛星公司公開的視頻衛星與「吉林一號」靈巧視頻星的解析度相當,但美國公司的衛星是全色(黑白)影像,而「吉林一號」的畫面是彩色高清的,信息更加豐富。

在充分繼承已升空的兩顆靈巧視頻衛星的研製技術方案基礎上,根據用戶及市場反饋,長光公司對「靈巧視頻3星」的中心計算機、載荷、電源、數傳分系統進行升級。如果說已升空的2顆視頻星能區分視野裡的大貨車和小轎車,「靈巧視頻3星」的視野足以區分是兩廂車還是三廂車。

根據發展規劃,長光公司將在2020年發射60顆衛星上天組成衛星星座,可以對地球任意點半小時重訪一次。屆時,「吉林一號」將有更大作為。

冉冉升起的新星寄託著吉林對這一新興產業的憧憬。2012年至2016年,吉林省政府報告連續5年將「吉林一號」衛星項目作為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全力支持。根據《吉林省衛星及航天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吉林正在建設我國首個集衛星生產,遙感數據接收、處理、應用等綜合能力於一體的航天信息產業園,集聚和孵化機械製造領域、光學製造領域、光電傳感技術等上遊產業,以及載荷與測控、自主遙感信息處理等下遊產業,形成衛星遙感產業鏈,引導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投產後有望實現近千億元的經濟效益。

長光辰芯公司生產的CMOS傳感器、長光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碳纖維結構材料……依託「吉林一號」,不少航天配套企業迅速成長,產業集群效應逐步顯一張「衛星省」的藍圖正徐徐展開。

相關焦點

  • 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海洋一號D星升空 打造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海洋二號系列是運用微波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動力環境的衛星,海洋三號系列是實現海上目標監視的海洋監視監測衛星。三個系列的衛星都已經開始在軌運行。從 2002 年開始,我國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 A衛星),解決了有無海洋衛星的問題,開啟了我國逐步發展成為海洋衛星大國的歷程。
  • 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根據艾媒諮詢報告,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從2012年的12顆增長到2018年的122顆,我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從2012年的3顆到2018年的37顆。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的增加極大擴寬了衛星數據運營方的選擇範圍,也提升了數據代理商的議價能力,加劇了數據分發行業的競爭。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國內企業紛紛跟進,大力申請星座計劃,未來衛星網際網路星座的建設將帶來衛星通信商用的新氣象。當前政策催化、資本入局和技術突破是衛星行業主要驅動因素,未來主要跟蹤產業鏈上企業融資及技術突破情況。我國商業航天從2014年開放,2020年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衛星網際網路建設提速。當前我國衛星行業還處於初級階段,產業鏈上的公司大多成立在2015年之後,眾民營企業融資規模均不超過10億。
  • 2020年衛星行業研究報告
    我國未來遙感衛星的部署計劃也多於通信和導航衛星星座未來部署計劃數量(見表 30),主要原因為遙感衛星作為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數量佔比最多的衛星類型,具有低成本和研發響應快的特點,同時遙感衛星下遊應用市場廣闊,以上均導致其近年來數量上成為了商業航天領域中發展最快的領域。
  • 中科遙數天空地立體對地遙感觀測技術 助推我國商業航天遙感應用...
    2015年是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元年,自「吉林一號」商業衛星成功發射之後,國內商業航天衛星產業就不斷提速,遙感衛星產業也實現了蓬勃發展,逐步實現商業化、國際化,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8月20日-21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上海航天發展學術會議在上海盛大召開。
  • 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 正式啟動
    2017年9月12日,中科遙感SAR新型衛星星座首發星「深圳一號」正式啟動會在深圳召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主任王權,深圳市南山區副區長謝炳文,深圳市經信委、科創委、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等單位領導出席會議。
  • 我國已形成完善的衛星產業鏈
    具體來看,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主要由與其直接相關的核心產業以及關聯衍生產業組成。2019年,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佔比為33.8%。2019年,中國電科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重大項目試驗試用系統第一階段研發完成,由中國電科54所牽頭研製的「天象」試驗1星、2 星發射成功,是我國首個實現傳輸組網、星間測量、導航增強、對地遙感等功能的綜合性低軌衛星。2021年,我國將發射天地一體主幹網雙星,啟動「天網地網」階段建設。預計 2025年,我國天基網絡初步形成能力,並與地面網絡互聯互通。
  • 長徵八號搭載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作為中國首顆商用SAR衛星,「海絲一號」成功發射意味著什麼?SAR中文全稱為「合成孔徑雷達」,這是一種高解析度成像雷達技術。其能夠在暗夜、雲霧遮擋、雨雪等條件下獲取類似光學成像的高解析度雷達圖像,最大特點就是波長極高,穿透力極強,具有高解析度、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
  • 蔣興偉: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將這一論述牢記在心。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他深受鼓舞,更感到肩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衛星遙感技術,使其服務於海洋強國建設,這是蔣興偉近年來的重點研究領域。他介紹,我國海洋衛星遙感已進入系列化和業務化發展階段。
  • 中國不再隱藏衛星實力!
    通過衛星成像,各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貝魯特港口爆炸的災情。隨著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這其中當然少不了中國的衛星,「吉林一號」此次大展身手,將一組貝魯特港口的照片公布出來。據了解,吉林1號是一顆商業衛星。屬於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遙感衛星星座,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目前,該公司位於航空信息產業園內。
  • 常見國產衛星參數介紹
    已經成功發射1顆衛星。資源系列衛星(ZY)資源衛星是專門用於探測和研究地球資源的衛星,可分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一般都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我國已陸續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和資源三號衛星。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描述的類似"高分一號"、"資源一號"衛星都不是指具體的單顆衛星,而是指一個星座。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海洋一號A衛星在軌三維模擬圖。海洋一號A衛星拍攝的渤海海冰遙感影像圖。海洋一號C衛星拍攝的黃河口影像圖。海洋一號C、D衛星星座模擬圖。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 成立百餘天就發射AI衛星 成都這家航天創新企業把黑科技送上天
    雖然「一箭雙星」在中國也不是第一次,但將它放在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進程中審視,這一刻值得銘記:首次由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完成「一箭雙星」的發射任務;首次由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完成星箭一體化AI處理關鍵技術驗證;首次由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完成協同式衛星系統結構設計驗證;首次全部由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完成商業衛星發射任務。
  •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
    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根據上下遊關係,主要分為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產業鏈的上遊主要為電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廠商,產業鏈的下遊主要是企業、政府、高校、個人等終端用戶。產業鏈的中遊主要分為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和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
  • 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之際
    然而按照空間定位原理,對地球上一個目標點進行定位,至少需要3顆衛星;考慮到時間誤差,精確定位至少需要4顆衛星。當時的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技術基礎,對此都可望不可即。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 中國首顆6G衛星上天啦!一箭13星
    近日,在我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的「一箭多星「技術再次以令人驚嘆的姿態再次刷爆了各大媒體的科技板塊,其中兩大元素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是這次發射的是中國首顆、全世界第一顆用於6G網絡通信的實現衛星,另一個是這一次我們總共一次性發射了13顆衛星!
  • 衛星海洋遙感領域著名專家潘德爐院士:希望更多年輕學子投身海洋...
    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做學術報告。據介紹,武漢理工大學航海數字天象館籌備近5年,7日正式揭牌,未來將成為在校師生開展學術研究、航海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