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冬天,在紐約的一個電影院中起立鼓掌的那一刻,我就清清楚楚地意識到,這是我最愛的一部電影,但直到三年半後,我才完全明白我為什麼對這部電影如此一見鍾情,以至於我在還沒完全看懂的時候就已經被俘獲。請聽聽我講我眼中的這個故事,和大部分人眼中的版本都不盡相同,雖然是同一部電影。但我迫切的希望你能聽聽我的理解,如果你愛這部電影,聽完之後也許會更愛。
這部電影,從第一秒洛杉磯的藍天,到最後一秒黑暗中的落幕,都是關於夢想。更準確地講,是關於一個人應該如何堅持夢想。而這個「關於夢想的故事」,載體就是Mia和Seb,兩位都在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理解了Mia和Seb為什麼在一起,又為什麼分開,對於這部電影想要講的東西也就基本清晰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前幾天看懂了這部電影後,第一反應是去回答了「兩個人為什麼分開」的問題。在這裡再重新捋一遍吧。
Seb和Mia的悲劇,其實在Seb第一次正式出場時就已經埋下伏筆了。開頭的高速「奇遇」之後,Seb回到了公寓,一個屬於失業者的、連搬家的箱子都沒有收拾乾淨的公寓,但卻有一臺乾乾淨淨的鋼琴、一臺留聲機和某位爵士大師坐過的三腳凳。過來幫忙的姐姐想給Seb介紹對象,改善一下他的生活境遇(天下的姐姐都一樣啊)Seb只問了一個問題:「她愛爵士樂嗎?」對於Seb,他如此愛爵士,如此沉迷於爵士,以至於他的全世界都只有爵士樂,沒有任何其它值得在意的事情。他對進入他生活的人只有一項要求:愛爵士,或者說能夠理解爵士。他非常,非常孤獨,他其實很希望有人能分擔這種孤獨,老年爵士演奏者除外。
這時Mia出現了。準確的說,是出現了一次又一次,去哪兒哪兒都是Mia。Mia其人很有個性,也很有趣,這對孤傲的Seb來說,就有了第一層吸引力。Mia幾次展現出對他音樂才能的欣賞,而Seb唯一在意的事情就是自己的音樂,這是第二層吸引力。此時,Seb就已經喜歡上古靈精怪的Mia了,願意主動約她逛街。踩好萊塢大街的時候,Mia非常直白地告訴Seb她並不喜歡爵士,Seb聽到之後愣在原地。而明顯已經荷爾蒙上頭的Seb不肯就此放棄,他直接立刻帶著Mia去了他最愛的老爵士吧。他願意再給Mia一次機會,但必須立刻搞清楚Mia有沒有喜歡爵士的潛力。他甚至願意主動說服一個不喜歡爵士的人喜歡爵士,這是劇情的雙重提醒:Seb只在意爵士樂,同時Seb又真的很渴望陪伴。Mia當然並不「恨」爵士樂,她只是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但她對Seb感興趣,愛屋及烏,她也就喜歡上了爵士。第三層「喜歡爵士」完成,Seb愛上了Mia。
這也就是Seb愛上Mia的過程:他找到了一個人來分擔他的孤獨感,哪怕這個人並不熱愛爵士,只要能懂他對於爵士的熱愛就可以。然而對於Mia,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Mia乍一看,和Seb很類似:孤獨的追逐夢想,想要有人陪伴。但遺憾的在於,Mia其實比Seb追求的更高一層:她渴望的,是兩個有夢想的人共同追夢。Mia愛上Seb的過程,與Seb可以說正好互補,而這個互補就是這個故事中最大的悲劇:Seb是因為被Mia理解而愛上她,Mia是因為理解Seb而愛上他。Mia一開始被Seb吸引,是在一個小餐廳外,聽到了Seb的琴聲。換成我們易於理解的情景,就像路過後海的酒吧,聽到了一段驚為天人的歌聲。什麼含義呢?一個落魄的天才。Mia從Seb身上明明白白看到了自己,一個懷揣夢想,追求夢想的人。通過慢慢了解Seb對於傳統爵士的執著,她更加確信Seb就是她夢中的追夢伴侶。她希望能和Seb一起去追求各自的夢想,互相扶持,風雨無阻。
劇情中段兩人相處的時候,特意展現了一組對比,提醒我們兩人對戀愛追求的錯位:Seb給Mia提了「自己寫劇本」的建議,Mia馬上就接受了,並且著手去準備。而Mia給Seb提了「Seb『s」的建議,Seb幾乎想都沒有想就拒絕了。
Seb堅持Chicken on a stick的想法,並不是「堅持傳統」。Mia的創意是一個完全中立的名字,沒有任何「打破傳統」的因素在其中,這個名字所體現的是Mia對於Seb夢想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Seb想都沒有想的拒絕,就在明確提醒我們,直到兩個人熱戀,Seb都沒有把Mia當作共同追夢的人,而僅僅是陪伴他的人。而這個Seb's 也就成了一個結尾才爆炸的伏筆。Seb是真的很沉浸於Mia的陪伴,但他又真的不懂Mia的心。他如果真的懂Mia的心,就會明白Mia唯一在意的,就是兩個人一起追逐夢想,哪怕兩個人活得那麼卑微。他把Mia看得太輕了。他以為Mia只是希望有人陪伴才和他在一起,甚至以為Mia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於是誤以為Mia希望他好好工作以讓生活條件改善,並在後面說出了「當初那個窮小子才讓你覺得自我良好」。他真的把Mia看的太輕,太輕了……他怎麼會完全沒有意識到,Mia哪裡是「以自我為中心」,Mia從一開始到最後,滿心滿眼都是他。
雖然Seb為了Mia,寧願放棄夢想,他卻不知道,當他放棄了夢想,才是真正放棄了Mia。
整部電影的轉折點,是Seb的首場演唱會。
很多人以為Mia是因為Seb不能陪伴她,甚至因為Seb事業有成而她的演戲事業毫無進展而離開Seb。這是多麼淺薄的想法。當Seb在臺上之時,臺下Mia最初的眼神是多麼欣喜而驕傲,哪有一絲一毫的不安。但很快這個眼神就隨著Seb的演出,變成了茫然,變成了惶恐。惶恐於Seb的成功?惶恐於Seb無法陪伴她?和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她惶恐於,Seb在彈奏什麼?他怎麼不追求夢想了?臺上的那個人是誰,還是那個陪我一起追夢的人嗎?
此後的一切,就是自由落體。
Seb為了賺錢,越來越忙,也越來越不開心。他不喜歡他的事業,Mia對於他也變成一個不知如何相處的人了。他後來的常年失蹤,與其說是忙於事業,不如說已經開始有意逃避Mia了。為什麼逃避Mia?因為他為了Mia去做不喜歡的事,而Mia此時也不會表現得多支持Seb,更何況Mia自己也忙。不喜歡的事積累起來,Mia的隱約冷淡積累起來,Mia還是那個他喜歡的人嗎?對於Mia,Seb不僅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也放棄了她的夢想。Seb此時想必是沒有時間去鼓勵、支持Mia的獨角戲的。忙碌和茫然結合在一起,她也不知道怎麼面對Seb了。
此時兩人的感情,名存實亡,只差一根細細的稻草。最後那根稻草,就是Mia的演出。
稀稀拉拉的觀眾席,觀眾門外的吐槽,消失的Seb。Mia崩潰了,她最為倚重的三件事全部崩塌了:她自己的夢想,Seb的夢想,和Seb的關愛。而Seb也離開了樂團,但他並非是因為懂得了Mia而「浪子回頭」,他只是再沒有了「違背夢想」的壓力,自然而然回到了最初的狀態,回到了他認識Mia之前的狀態。否則他早就會去找Mia了。峰迴路轉,Seb接到了Mia的試鏡邀請,開車去接Mia。與其說她是被Seb鼓勵而出山,不如說是Seb連拉帶拽硬把她接到試鏡現場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她剛到試鏡現場的時候,完全看不出任何自信或期待,只有例行公事的開演。但命運也是可笑,恰恰就是她此時「心如古井」的不期待和這段時間的沉寂,讓她以最自然的狀態,想起了自己對演戲最初、最純潔的熱愛。
她想起了那種跳進塞納河的勇敢和浪漫。
終於到了兩人最後的對話。也就是所有人都在困惑的:為什麼這個時候兩個人不複合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兩人,雖然經歷了試鏡事件,和之前並沒什麼不同。Seb仍然不明白Mia想要的是什麼,他此時對Mia的付出更多是「歉疚」、「殘留的關愛」,而非「對Mia想要兩個人一起追夢的心意的理解」。他也就沒有什麼動力硬要留下Mia。而在Mia眼裡,Seb一次的付出並不能打消長久以來積累的傷痕,和最後「他並不懂我」這個真相大白的絕望。這種絕望是能夠消解的,但需要兩個條件:Seb完全醒悟,加上長時間的付出。然而Seb還沒有醒悟,或者說剛剛才開始醒悟,而時間…………Mia要離開美國了。
兩個人曾經討厭對方也無法阻止命運將她他們放在一起,而此時兩個人最需要放在一起的時候,命運將他她倆拆的要多遠有多遠。
最後的重逢。
只有明白了上面的一切,才能看懂最後這段「突然出現,在街角的爵士吧」的意義。五年之後,命運覺得差不多了,就給兩人最後一次同處一室的緣分,讓Mia走進了Seb的爵士吧。當Mia看到「Seb『s」這個標誌,整個人都傻了。僅僅是因為看到了放不下的前男友嗎?注意這個不是濫俗的青春劇,Mia離開Seb的時候不是兩個人站在下雨天的操場怒吼,而是平靜的坐在小山頂的長椅上,風和日麗。
她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她所震撼的,是Seb最終,最終在她離開之後,在她成家生子成名之後,在她他們倆再沒有一絲一毫一點的可能之後……明白了她最初的心。注意此時Seb的公寓,和最初的對比,乾淨,整潔,充滿了生活氣息。就像那時Mia的公寓。Seb終於不再被「孤獨」綁架,他學會了勇敢面對生活,放這個世界進入他的生活,放自己進入這個世界。當走出自己的孤獨,走出自己的固執,他看到了Mia那從始至終對他的傾慕,對於他夢想的支持,也看到了Mia多麼渴望能夠被他支持。也就是他本該做到,本能做到,但所沒做到的一切。Seb看到Mia的時候,竟然沒有那麼吃驚,微微一頓後,就開始了演奏。他難道不覺得惋惜嗎,不覺得痛心嗎,哪怕像臺下的Mia一樣懵也好,為什麼那麼平靜?因為對於Mia,並不知道Seb的「浪子回頭」,而對於Seb,他很清楚Mia終於追到了自己的夢想,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他曾深深的辜負過Mia,所以對於他,看到Mia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快樂。他只有最後一件不舍的事,他希望Mia能知道他的愧疚,他的醒悟,他在她走之後所完成的,曾經屬於兩個人的夢想。
於是在Seb’s,這個由Mia命名的爵士吧中,Seb把他所有的醒悟,都通過他的夢想---傳統爵士,用兩個人初見的音樂做主旋律表達了出來。也就是兩個人本該達到,本能達到,但卻失去了的一切。兩人共同追夢,共同成功,成家立業,幸福一生。一曲終了,Seb微笑著目送Mia離開,他知道Mia都聽懂了,他的愧疚,他的惋惜,他對她的愛,他可以放下了。如果Seb能早一點放開內心的封鎖,進入這個世界。如果Seb能更加堅定的守護自己的夢想,沒有踟躕。一個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究竟應該多麼放鬆,在何時放鬆,對誰放鬆,又應該多麼固執,在何時固執,對誰固執。對於每一個真真切切追過夢的人,這幾個選擇有多麼艱難,都有刻入骨髓的感悟。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如此廣受喜愛的原因。孤獨與陪伴,執著與包容,愛與被愛,理解與被理解,這些概念之間的界限,沒有人天生懂得。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一遍遍的劃錯線,一次次,一遍遍的傷害了別人,傷害了自己之後,才明白了應該堅持什麼,又應該放棄什麼,應該付出什麼,又應該期待什麼。
我覺得,這部電影不是要帶你追憶曾經的錯過,而是想用這兩個小時告訴你,珍惜眼前的每一個選擇,努力去真正學會放鬆和包容,也真正學會堅持,將自己融入這個世界,在這個廣闊的世界裡理解自己,去追尋自己真正的夢想。
在對的時候,跳下塞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