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考古的電影,我看得少,這算是第二部,第一部是《達文西的密碼》,印象中《達文西的密碼》格局沒有《國家寶藏》高,從劇情的曲折精彩程度上,《國家寶藏》也是略勝一籌。
說實在的,看《國家寶藏》,觀眾比演員更想快一步知道寶藏的答案,因為這部片拍得太真實了,真實得仿佛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本影片的一個亮點是在於有文化。
要解開這一系列線索,你要了解美國文化,中世紀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和現代共濟會(Freemasons,《獨立宣言》,自由鐘,美元上的時間等。文化的魅力在於神秘又讓人敬畏。
另一個亮點在於,劇情很精彩,線有三條,一條是反派角色伊恩搶奪寶藏,一條是本保護探索寶藏,一條是警察追捕偷《獨立宣言》的嫌疑犯。
三條線交叉纏繞,以本為交結點,本一會被伊恩追捕,一會被警察逮捕。
劇情之所以這麼有趣,要歸功於本這條線索,其他兩條線索要麼黑要麼白,而本這條是灰的,該黑則黑,該白則白,偷國家文獻,是黑,最後交還寶藏又是白。
而現實生活中,像本這樣灰色屬性的人算少而貴。
常說小孩子的世界是非黑即白。
才不是呢,小孩子的世界那麼有趣,怎麼可能是非黑即白,他們才是最沒有原則的,該生氣的時候就生氣,該認栽的時候就認栽。
反而是成人的世界,以自我標榜的原則為中心,給外面的世界下非黑即白的圈套
為什麼這麼說?
成人的世界習慣性一棍子打死人。
如果你出軌了,你其他美德和優點,如樂於助人,孝順,敬業,積極養家等都可以忽略為零,視作人渣,即使你為國捐軀,也只是能把你這個人價值拉回零界線,但不可能為正數。
任何一個時代越是呼籲什麼,就是越是缺少什麼。
人們一邊極力排斥,道德譴責出軌,一邊又樂此不彼地進行快餐式戀愛。
打個比方,就是吃食物吃得快,消化不好,營養沒吸收好,還怪食物品質不好。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是個小小裁判官,一句話不能主生死,但一千一萬句話可以
嗯,網絡的力量。
趕上個人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就發揮的時代,又怎麼能少得了自己的聲音呢,於是人人都發聲,必須證明自己是「三觀很正」的人。
而證明的方法就是他證,通過證明他人是錯的,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就是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幾乎每個人都著了魔似的,跟風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村上春樹的《海邊卡夫卡》裡提及,並不是行動上犯罪了才屬於犯罪,而是思想上犯罪了就屬於。
所以在批評指責別人之前,先自省一下自己面對誘惑時,自己的感覺器官是不是都瞬間壞掉了,思想始終如一。
人本來就是複雜的,別想通過「快」就那麼容易確定自己的情感方向,也請不要通過「渣」就完成對一個人的全部評價。
灰色,夾有黑與白,正如人性。
願這世上多一點人性的因果循環,少一點尖銳,不要怕做一個灰色屬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