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板印象效應刻板印象是個體對某個社會群組及其個體成員的固定印象,一般認為是「不正確性」「僵化性」「消極性」等。然而,刻板印象和偏見卻有本質的不同。刻板印象主要是認知方面的,偏見作為一種態度具有更複雜的結構,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構成。
人類是「認知吝嗇鬼」,類屬化是我們簡化對世界認知的有效途徑。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人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解釋和預測他們的行為,但這種簡化的認知方式常常是產生偏見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類屬化本身並不是偏見,但它為偏見提供了某種認知基礎。具體來說,刻板印象具有支配注意力,引導信息編碼和信息提取的功能,從而導致認知偏差。我們每天都會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首先我們把信息進行分類,選擇我們感興趣和重要的信息進行加工,過濾掉很大一部分信息。
刻板印象就會引導可能被注意的刺激中的刺激,但只有在情境中與刻板印象相關的刺激會被認知到。由於刻板印象是對某群體及其成員的一套固定認知框架,刻板印象簡化認知過程並造成判斷失實,因而是導致偏見產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對某個社會對象存在不正確的刻板印象,人們更多關注那些和偏見有關的信息,從而導致偏見得以持續存在並不斷得到強化。錯誤的刻板印象是導致偏見的重要原因。
(二)價值觀
在一定程度上,價值觀能夠決定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例如,一個自由主義的人往往會為了自由而願意冒很大的風險,而一個保守主義的人則往往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而願意放棄一部分自由。個體總是喜歡以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評價外界的事物,如果某個事物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往往就給予肯定的評價,而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事物往往被認為是否定的,甚至是壞的。個體不同的價值判斷影響了消極或積極的評價,從而產生了社會偏見。
(三)權威性人格
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是導致偏見的直接影響因素之一(李瓊等,2007)。阿德諾認為權威主義人格主要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導致的,如父母嚴厲、粗暴地養育孩子,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態度被壓抑,敵意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而是將對父母的敵意轉移和投射到外群體。權威人格包含九個成分,其中因襲主義、權威主義服從、權威主義攻擊、刻板印象和投射五個成分與偏見有關。
同時,權威主義者同時具有受虐和施虐兩個人格傾向。一方面,由於對外部世界變化控制的無力感,強烈渴望獲得權威或領導者的角色來維護其現有的生存環境及規則,以減少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他們會服從少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他們會服從於權威人物,表現出過度的尊重、服從、感激,但他們對權威人物的服從僅僅因為內心的恐懼心理驅使,並非真實地尊敬權威;另一方面,他們會將權威的方面(敵意、不公正等)投射和轉移到外群體身上,他們可能會對其進行指責和攻擊。
(四)內群體和外群體
人們通常會把社會群體分為內群體(我們)和外群體(他們),普遍存在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偏見。在各類社會情境之中,我們總是傾向於對內群體成員持積極態度而對外群體持消極的態度。內群體是指一個由擁有共同特徵和歸屬感的人組成的群體,外群體則是指內群體以外的人。個體對於內群體成員往往比較熟悉和了解,接觸較多;對於外群體成員則只有某些籠統認知,並且常常是偏差性認知。個體傾向於對內群體成員偏愛和保護,而對外群體成員厭惡和貶低。同時,由於社會中不同群體存在著競爭和利益衝突,就可能導致偏見,且這種消極態度是持久的。
五)群體威脅
在現實社會中,當一個群體成員感知到另一個群體所擁有的資源、信念和價值觀等各種特徵對本群體的存在、發展和目標存在的威脅時,就會導致內群體成員對外群體產生消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