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逐字讀完它。
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趙英俊的積極樂觀?病魔的殘忍可憎?英年早逝的悲痛惋惜?
我讀出了遺憾。
「我還沒娶我愛的人為妻,還沒有生一個孩子,還沒帶爸媽去海邊衝浪,還沒去鳥巢開演唱會……」
接下來的十分鐘,讓我們來談談遺憾。
在人類所有的情緒中,遺憾是我最討厭,也最恐懼的,沒有之一。
因為遺憾指向過去,無力挽回,無法改變。
你肯定時常聽到以「如果」、「要是」開頭的話,這些無一不是在表達遺憾。
如果我當時留住她就好了;
如果我當年好好念書就好了;
要是我早點買房就好了;
要是我年輕時沒有那麼揮霍身體就好了;
……
「說出這些話有什麼用呢?完全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啊!」
曾經的我每每聽到這些話語,都會在心裡不屑。
直到我讀到了《臨終之際的遺憾》(Regrets of the Dying)這篇博客文章才幡然醒悟:
遺憾這種負面情緒,是有用的,而且是可以被變廢為寶的。
下面,就讓我們來揭開這篇廣泛流傳的博文的神秘面紗。
《臨終之際的遺憾》的作者布洛尼·瓦爾(Bronnie Ware),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臨終關懷護士。
她的工作是通過提供病痛緩解、心靈慰藉等醫療方式,陪伴生命只剩下 3-12 周的臨終患者,安寧地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
對每一個陪護過的患者,她都會問他(她)們這樣一個問題:
你的人生有什麼遺憾?
在集結了若干個臨終病人的答案之後,她將之整理成文章,於 2009 年發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文章名為 Regrets of the Dying (《臨終之際的遺憾》),博文一經推出,就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
此後不到三年,就已擁有 800 萬的閱讀量。
接下來,就由我來轉述一下這篇發人深省的博文,聽聽那些站在終點站的人怎麼說的。(英文原版連結在文末)
我常年在臨終關懷診所工作,這份工作讓我能夠陪伴那些病人們走完他們生命最後一程。
我發現,當人們在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反而會迸發出驚人的心靈力量。
他們往往會經歷一系列的情感變化:
從最初的否認、逃避,到隨後的憤怒、沮喪,再到恐懼、悔恨。
但最終,每個病人都無一例外地學會了接受命運的安排,並且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安詳離開。
當我問他們,「你們的人生還留有什麼遺憾,或者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你們希望自己會有哪些改變」時,他們的答案總是出奇的相似。
於是,我記下了他們臨終前最遺憾和悔恨的五件事,並想通過這五件憾事告訴你、也提醒我自己:
人生不能重來,也無法倒帶。
正因為如此,你需要時刻銘記: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什麼?
當人們站在生命的終點,回首來途,才後知後覺,自己還有多少夢想沒有實現。
大多數人甚至連一半的夢想都沒能實現,就不得不含恨而終。
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別的,而是一路來自己的種種選擇。
人生道路上,至少給自己幾次冒險的機會,去嘗試實現心中的夢想。
尤其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更應該大膽嘗試、加倍努力。
尚老師的感悟:
「如果我當年好好讀書就好了,如果我早點轉行就好了,如果我當初沒聽父母的話出去闖一闖就好了……」
這種陳詞濫調在生活中不絕於耳。
我理解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艱難的抉擇、外界的幹擾、旁人的雜音,但這不能成為你不去嘗試自己嚮往的工作、感情、人生,而作繭自縛的藉口。
這是你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人生。
因此你需要是你的人生的第一且唯一責任人。
美國小說家克里斯多福·莫利 (Christopher Morley) 有句名言:成功只有一種——按自己的方式過一生。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需要莫大的勇氣。
但嘗試過的勇氣總好從未嘗試過的悔恨。
我照顧過的每一個男性病人,無一例外地提到了這一點。
他們無比懷念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和伴侶的親密陪伴,卻沒有任何人懷念職場的叱吒風雲。
他們對於曾經因為廢寢忘食地工作,而冷落了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追悔莫及。
其實,人生需要這麼多的金錢嗎?
為何不刪繁就簡、清心少欲,多給自己、愛人、家人和朋友一些時間,讓他們填滿你的人生。
這樣,你才會感受到更多的充實美滿。
尚老師的感悟:
工作固然重要,但工作之餘也不能忽視愛情、親情、友情這些更重要的東西。
而且我們努力工作,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和愛人、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更好的生活。切忌本末倒置。
關於工作在生命中的優先級,可口可樂的前任 CEO Brian Dyson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開學典禮上曾經有過一段經典的比喻:
「請你嘗試著把人生想像成一個拋接球雜耍,你在不斷地拋接五個球。
這五個球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意志。
你小心翼翼,確保它們不會掉落。
但很快你會發現,工作其實是一顆橡皮球,如果你失手掉落,他還會彈回來。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意志,卻是玻璃球。
一旦掉落,它們會受傷、破損,甚至粉碎。
它們永遠難復當初,就像白紙上一旦出現就無法撫平的褶皺一樣。
為了與他人和平相處,人們常常會壓抑自己的感受。
長此以往,他們變得唯唯諾諾、逆來順受,毫無存在感。
醫學表明,許多生理和心理疾病都與壓抑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有關。
久鬱成疾,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學會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吧,雖然當你從噤若寒蟬到暢所欲言時,人們可能會對你的變化大吃一驚。
但這反而是一個契機,一個檢驗你們關係的試金石。
真正在乎你的人,一定會樂意聆聽並尊重你的心聲;反之,則是一些虛情假意之人。尚老師的感悟:
尚老師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
「你越是留心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
直率的表達恰恰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長久之計。
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直到生命盡頭,人們才真正意識到老友的重要性。
老友是你的髮小,你的哥們兒,你的閨蜜。
他(她)們和你一同成長、嬉笑怒罵、無話不談。
但令人唏噓的是,讓你百般牽掛的老友們,卻往往因為距離、疏離或誤會,失聯已久。
躺在病榻之上,你才意識到,自己有多久沒有像往常一樣,和老朋友們促膝長談、共憶往昔。
忙碌不堪的現代生活很容易讓人們和朋友之間的聯繫變少、關係變淡。
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要忘記,努力拼搏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給所愛之人更好的生活。
但直到彌留之際,人們才明白,真正能陪你、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的,是你的摯友摯親摯愛。
錢是不能陪你走完最後一程的,最後能剩下的,只有真實的「愛」和「關懷」。
尚老師的感悟:
說到友情,最讓我動容的是在武漢的古琴臺景區讀到的「伯牙絕弦」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看到這裡,為何不給你的伯牙子期發條微信、撥通電話?
出乎意料的是,直到臨終前,人們才意識到:快樂,其實是一種選擇。
害怕嘗試、害怕改變的心態,讓他們待在舒適區裡,畫地為牢、日復一日。
更可怕的是,這種舒適區遍布他們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
他們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積極改變的苦。
他們過著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假裝心滿意足。
但卻打心底羨慕那些勇往直前、乘風破浪的人,羨慕他們可以勇敢地活、努力地拼、放肆地笑。
生命就是一系列選擇的結果,你要更加明智地、誠實地、勇敢地選擇,為了更加開心,為了不留遺憾。
尚老師感悟:
約翰·列儂說過:「小時候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說我理解錯了題目。」
「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以上就是《臨終之際的遺憾》全文,我還特地將文中的五大憾事,製作成了圖片,方便大家保存,隨時翻看。
二流的轉述到這裡就結束了,因此常常讓人感覺這只是一篇平平無奇的「雞湯文」。
我第一次讀《臨終之際的遺憾》時,也是心無波瀾,甚至有一絲不屑。
「對,說的都對,但這不就是一些正確的廢話嗎?」
雞湯之所以讓人頗有微詞,是因為它端上了湯,卻沒有給你湯勺。
要完全消化這碗雞湯,我們還需要一把湯勺:
五大憾事,怎麼用?
我們先來看看,賈伯斯是怎麼用的。
1990年的一個周四的晚上,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參加「高屋建瓴」系列講座。
勞倫娜·鮑威爾是商學院的新研究生,她被同學拉來聽講座。
因為晚到沒位置坐,她和同學坐到了第一排的兩個預留嘉賓位上。
賈伯斯到場後,被引導到她旁邊的座位。賈伯斯和勞倫娜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演講結束後,賈伯斯在講臺邊和學生們聊天,當看到勞倫娜離開時,他立馬追到了停車場,互換了聯繫方式,並約好周六一起吃飯。
隨後,賈伯斯正打算按照日程安排去附近的託馬斯·福格蒂酒莊出席 NeXT 教育銷售團隊的晚宴。
當他來到車前,插上車鑰匙的那一剎那,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這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是願意參加一場商業晚宴,還是同這個女人共進晚餐?」
賈伯斯立馬轉身,跑到勞倫娜車旁,問她是否願意今晚就一起吃飯,勞倫娜欣然接受。
那是一個美麗的秋夜,他們走到帕羅阿託一家時髦的素食餐廳,結果在那待了四個小時。自此一生攜手。
這一段浪漫的邂逅故事背後是賈伯斯超人的決斷力:
把自己的餘生壓縮為一天,這樣他就能更加清醒地分辨,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事,哪一個選擇給自己留下的遺憾最小。
這,也就是傑夫·貝佐斯離開華爾街創辦亞馬遜時,採用的「最小化後悔模型」。
左手是你躺在病床、動彈不得、需要陪護的爸爸,右手是籌備半年、傾注心血、即將上線的項目,
你怎麼選?
以前的你可能會百般糾結,左右為難。
但看過這篇文章之後,你大可掏出人生五大憾事,當機立斷:
選哪個給你留下的遺憾最小?
相信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遺憾就是前人幫你踩的坑、排的雷,是他們用最慘痛的教訓,換來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是幫助你排列人生優先級、做出無悔決策的「最小化後悔模型」。
由衷地希望我的這邊文章能夠將你的人生一分為二:
不知道如何不留下遺憾的人生 vs 知道如何不留下遺憾的人生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呼吸不停,思考不止。
我是你們的大腦教練尚老師,我們下篇文章見~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310205804/http://www.inspirationandchai.com/Regrets-of-the-Dy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