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爾濱記者 劉菊
9 月 11 日,國家衛建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每年為轄區老年人開展精神健康篩查。
據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抑鬱症發病率高達 7% 左右,三分之二的患者為女性,其中有 10%~15% 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 20 倍,抑鬱症導致的自殺行為是 15 歲至 29 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記者聯繫了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抑鬱症科主任龔子敏,她表示近年來,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目前,青少年、產婦、老年人是抑鬱症的高發群體,幫助抑鬱症患者遠離抑鬱,除了採取藥物療法,更要幫助消除患者及其家屬對抑鬱症的羞恥感。近日,記者也就抑鬱症對不同人群的影響進行了走訪調查。
(網絡配圖)
給自己太大壓力,備考期出現抑鬱傾向
" 孩子,少學一會不要緊,你要勞逸結合。" 家有高考生,很多家長都會督促孩子多學會習,可在梁某家,她的媽媽卻勸她少學會。
原來梁某即將高考了,為了能考上心儀大學,她給自己制定了很充實的複習計劃。但是近日,她卻經常失眠,學什麼都學不進去,總覺得非常不開心。" 只要睡不著覺,她就自己拿幾本書複習,後來乾脆一宿都不怎麼睡。後來複習時,她感覺什麼都記不住,便有點厭學。" 梁某媽媽告訴記者,擔心之下,她帶孩子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
經過診斷,龔子敏介紹,梁某因性格要強,不想落後於同學,便給自己很大的心理負擔。她每天又被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 " 困著 ",沒有時間宣洩不良情緒,所以便出現了抑鬱傾向。
因為發現較早,龔子敏為她進行了心理輔導,建議她適當放下學習,多進行一些戶外運動,目前,梁某的症狀基本緩解。龔子敏介紹,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意識提高,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問題。當發現孩子出現反常變化時應及時幹預,日常也教孩子正確、積極的面對未來,學習也要張弛有度。
(網絡配圖)
老人渾身難受四處看病 其實是在 " 求關注 "
"65 歲的年齡,本應該享受退休生活,可為什麼我天天不是在看病,就是在看病的路上。" 近日,陳某在孩子的陪伴下,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抑鬱症科對龔子敏說道。
陳某的兒子介紹,這一年來,陳某總說自己渾身難受,但具體哪不舒服還說不上來。" 自從他說身體不舒服以後,門都不出了,天天在家躺床上尋思自己到底啥病。還『磨』我們,讓我們請假陪他去看病。" 陳某的兒子告訴記者,他們確實也帶父親去檢查了,但全身體檢都做了,一點毛病都沒有,大家就覺得父親可能是年紀大了,自己嚇唬自己。但陳某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孩子都不管他了,便不吃不喝的。怕他身體受不了,兒子便帶他找到龔子敏就診。
經過檢查,龔子敏診斷陳某是老年抑鬱。" 身體的自然衰老使老年人抗壓能力也隨之減退,加上與外界交流減少,他們常會覺得自己與社會脫節了。最關鍵是缺少子女或愛人陪伴的老年人,常會有孤獨感。像這位患者便是太孤單了,想孩子多陪陪他,心理接受到這個『暗號』後,便出現了抑鬱症軀體化表現。" 龔子敏介紹,老年抑鬱並不罕見,他們並不是無病呻吟,而是在向身邊的人 " 求救 "。
目前經過治療,陳某的軀體化症狀基本消失,他的兒子也表示以後無論多忙,都會抽時間多陪陪父親。
(網絡配圖)
二胎媽媽感覺被孩子打亂了生活 揚言要掐死孩子
如果說陳某是太孤單了,那麼同樣來就診的王某便是太 " 吵鬧 " 了。
王某今年 44 歲,是一位在工作崗位衝刺的要強女性。29 歲時她生下了第一個孩子,近幾年,家裡長輩們又催她再要個寶寶,讓大寶不那麼孤單。
" 我當時沒多想,就覺得那就要唄,一個也是帶,兩個也是養,但我沒想到這孩子把我生活全都打亂了。" 王某告訴記者,去年,她生下了健康的二寶,但生完孩子後,這個年齡的她真的沒有足夠精力照顧這麼小的孩子。看孩子使得她疲憊不堪,導致工作時她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出了很多問題。工作、家庭的疲憊、焦慮讓王某開始 " 討厭 " 起二寶,她覺得如果不是生孩子,她的生活不會這樣。
有一天,她突然說:" 我要掐死這個孩子扔樓下去!" 這一句話把家人嚇壞了,從此便不敢讓她和孩子單獨相處。但即使分開了她和孩子,她依舊非常抑鬱,不好好吃飯、睡覺,看著她日漸消瘦,家人便趕緊帶她來到市第一專科醫院抑鬱症科就診。
經過檢查,龔子敏診斷她為產後抑鬱。她介紹,女性懷孕和生產後,體內激素會發生巨大變化,加上生活環境和規律的改變,便容易出現產後抑鬱,且年齡、工作壓力大的產婦,更容易抑鬱。有一些產後抑鬱甚至會出現擴大性自殺,比如帶著孩子一起離開的行為,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視。目前,王某仍在系統治療中,但她已經能接受二寶,並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
(網絡配圖)
迫切想改變家庭環境,上進女孩把自己逼出抑鬱症暴瘦 20 斤
高壓職業人群也是抑鬱症 " 偏愛 " 的對象,近日,今年 26 歲的劉某來到抑鬱症科就診。劉某介紹,大學畢業後,她便一個人到南方打拼,因為家庭條件一般,工作後的她迫切想讓父母過上優質生活,所以她拼命學習、考試,想要競爭更好的職位。為了多賺錢,她會主動加班到 20 時左右,然後回家還要學到第二天凌晨,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在外打拼的幾年裡,她每天都會給家人打電話,說說近況。可近一年,家人發現她電話次數明顯減少,且悶悶不樂的,還說自己頭疼四處看病。
" 我們不放心她,就讓她回家,陪她看病。" 劉某媽媽告訴記者,回家後,家人帶劉某去檢查,也沒查出器質性疾病。但她不吃不喝也不睡覺,一個月瘦了 20 斤,家人便多方打聽,帶她來到了市第一專科醫院抑鬱症科就診。
" 詢問病史結合檢查後,這位患者的診斷是抑鬱、焦慮的軀體化表現。個性要強,長期給自己過度壓力,都可能是她發病的誘因。" 龔子敏告訴記者,經過治療,劉某的軀體化表現基本消失。目前還在進行心理治療,改變她的認知。
(網絡配圖)
龔子敏介紹,抑鬱症分為輕度抑鬱、中度抑鬱和重度抑鬱,輕者表現悶悶不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嚴重可能會出現自殺傾向。當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易因小事而情緒低落、心思敏感;長期失眠;非常自卑;易激惹、具有攻擊性;乏力不適;隱藏自己的情緒;認知障礙、有自殺傾向等問題時,要警惕是否是抑鬱症。
龔子敏建議市民,預防抑鬱症,首先要改變認知,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還要保持良好睡眠,可以適當進行室外運動,來轉移注意力。出現情緒問題時,不要隱藏自己,要放下 " 包袱 ",積極和家人朋友溝通。如果無法緩解,建議到專科醫院接受專業心理諮詢和治療。家人也要多理解、多陪伴、多傾聽,讓患者覺得自己被愛著。當接受藥物治療時,要規律服藥。
編輯 張堃雷
值班主編 胡佔富
【來源:ZAKER哈爾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