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官方數據支撐,很難相信抑鬱症已經無形中迫害了那麼多人。
世衛組織估算,全球共約3.5億名抑鬱症患者。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人類第二大「殺手」,僅次於癌症。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可能並不需要太多注視的目光,但至少請尊重他們,別用這種病來」玩梗「。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每年為轄區老年人開展精神健康篩查;用人單位聘請專兼職精神心理專業人員。
可以說,這是比較全面的關心方式了,從學生、孕婦、職場人員到老人,都會在精神層面受到相應的保護。
這些要求都顯示著,抑鬱症在大眾範圍內逐漸有了姓名。
抑鬱症被重視,算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這逐條陳列的重視之下,其實也反映了一點——世人並未真正理解抑鬱症,而抑鬱症卻已悄然成了第二大「殺手」,這才需要明文來引導。
特別是老一輩,他們常常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更願意用「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等詞來概括這一群體,很難明白他們的心境。
如果說老人家是受時代局限影響,無法共情,那麼,在網上整日「衝浪」的玩梗王者,大約可以算是不善良了。
抑鬱症能不能危害生命?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活在網絡時代的人可以say no。
沒有真正經歷過,便無法切身理解別人的苦痛,但至少可以保持善良。
華晨宇在唱《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之時提到,不要輕視抑鬱症,如果有人願意告訴你TA精神上生病了,別覺得這無足輕重,請千萬關心TA。
尚未掙脫之人還在與病魔對抗,有幸獲救的人在告訴大家重視,可為了吸引目光、肆意洩憤甚至毫無緣由,有人便可以不把這位「殺手」當回事,放肆玩梗,嘲聲不斷。
這些人,大致可以分成這幾類。
1. 對抑鬱症患者惡語相向的
抑鬱本來是應該被戰勝的病魔,正如我們對抗一切疾病一樣。但很多人的字裡行間,卻在表達「希望抑鬱症趕緊把人帶走」的想法。
劉雨欣因抑鬱自殺被搶救,網友評論:「喝酒喝的?陪酒陪的?」
熱依扎自曝重度抑鬱,網友評論:「有病治病,快去精神病院吧!」
雪莉去世後,遇上抑鬱患者,網友便來上一句「雪花警告」。
……
2. 對抑鬱症患者嗤之以鼻的
前段時間,「網抑雲」走紅網絡,成了普通人諷刺抑鬱症的一大「法寶」。
有人傷春悲秋,他們說「老網抑雲了」。
有人講述不幸遭遇,他們說「老抑鬱症了」。
在他們看來,抑鬱症純粹無稽之談,不過是吸引眼球的方式,哪有什麼「抑鬱症」,不過都是「流行病」。
3. 消費抑鬱症的
要承認,「網抑雲」的存在,那些消費抑鬱症來博取同情關注的人要背一大鍋。
有人沒生這場病,但裝作生了,藉此收穫一批關注與流量;
有人確實存在抑鬱情緒,但毫無克制地暢所欲言,有些甚至是以傷害他人為前提的。比如說,罵了別人被反罵回來,便說自己有抑鬱症,被網暴了,將「抑鬱症」當做「擋箭牌」。
這些人混在真正的抑鬱群體中,讓人們難以分辨。
這三種人,說不出誰更可恨,他們都在抹黑「抑鬱症患者」這個群體。
抑鬱症是病,普通人不是醫生,所以我們不指望一個身患抑鬱的人能直接在他人關懷中痊癒,也不要求人人都對抑鬱症患者千依百順,但不嘲弄、不辱罵、不玩梗是最起碼的尊重。
(圖片來自網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