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City pop,這次的cero變得曖昧不明

2021-12-24 看見音樂

這個五月最讓人開心的事情不是夏天的到來,而是兩支愛團cero和lamp分別在5.16日發行了他們的最新專輯《POLY LIFE MULTI SOUL》和《彼女の時計》簡直像給悶熱的空氣打了一針清涼劑。Lamp即將帶著新專來大陸讓大家吹一吹夏夜晚風,而距離cero除了上次混凝草音樂節的演出已經快一年,因為大編制(沒錯就是人數太多)來大陸巡演一直遙遙無期,不過有期待總是好事,就像這次的cero的全新回歸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從專輯名《POLY LIFE MULTI SOUL 》(聚合的生活,多變的靈魂),就可以看出來cero想要改變的決心,這次cero新的八人編制樂團也奉獻出了自己靈動有趣的創作,專輯《POLY LIFE MULTI SOUL 》應該算是樂隊三年來首次將各種節奏融入歌曲中,有巴西音樂和非洲音樂等流行節奏(據說巴西樂的部分是橋本翼受到Tony Mottola的《Granada》影響),也有十世紀後期的當代爵士樂,這幾種節奏融化進一步演化成了現在的cero。也怪不得連坂本慎太郎都要稱讚他們這次的新專輯是「幹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cero與坂本慎太郎的對談

從最早釋出的關於cero的「魚の骨 鳥の羽根」MV就可以隨處可見迷幻跳躍的色彩,八人的大編制讓專輯變的立體又豐滿,連城晶平的亮眼騷氣粉色襯衫也像是要迎合這次新專的主題調性,光怪陸離的電子實驗氛圍在高城慵懶隨意的嗓音演繹下也變得曖昧不明,顯而易見我喜歡這樣性感的高老師。毫無預知的旋律走向充滿了爵士樂的即興感,如同五月的生活,你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欣賞一下高老師性感的嗓音

為了讓大家對cero的第四張專輯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高老師的小可愛我也搜集了其他幾位大可愛對這張專輯的評價。

Bluepills:時隔三年,來自日本的cero(當代情慾搖滾樂團)發表了全新全長專輯《POLY LIFE MULTI SOUL》,專輯內大部分曲目皆由8人編制共同演奏完成。要說之前的三人更像是「組合」,8人編制倒是真的是個大樂團了。近年來的音樂節及現場均由他們一起合作參演。

新專的元素同樣很多,cero真的很難用一種風格去定義,這也是他們的作品讓人驚喜之處,不按常理出牌——近乎繚亂的節奏感(尤其是手鼓的加入,也不乏律動感),Jazz般的花式走向,兩臺keyboard的奇異採樣,略微扭曲的吉他電聲和三個和聲的層層呼應又增添了一些迷幻感。再加上高城平晶慵懶灑脫的唱法,有時候你會覺得他的人聲和曲調甚至是分離的,營造了種奇怪的脫力感,然而下一秒又合上了。嘛,真是很有趣呢。

你不得不佩服cero的樂手,技術穩實且富有創造力,把整個樂曲塞的滿滿當當,又讓你猜不到下一段。這張《POLY LIFE MULTI SOUL》,可以說他是融合爵士,有些歌卻也有些數搖的影子,說是先鋒也沾的上邊,姑且還是叫他們另類搖滾樂團吧。如同專輯名,好一個聚合生活,多彩靈魂。


照片也很有創造力呢~高老師瞬間1米8

Ulysses:終於等到cero發新磚了,點開第一首,還是一如既往的畫面感,會令人聯想到華燈初上的城市夜景,旋律好像氤氳著水汽。《魚の骨》好像一下把感官拉入鬧市之中,突然開朗了很多,女和聲增加了一些都市的曖昧氣息(雖然我不太懂日語)。整張專輯按照列表循環播放食用,會仿佛置身在光影交錯的未來都市之中。當然,是令人沉醉快樂的未來都市~

連連:一切似即興的計劃之內,隨認知與閱歷變得更有質感的cero,這張《POLY LIFE MULTI SOUL 》就像是一部都市情景劇,呈現了一支更立體多面、別具風情、依然令人驚喜的cero。以爵士樂為基底,除了流暢而不俗膩的吉他旋律、主唱及合聲演繹,鍵盤的角色很重要,與其說是為整專點綴潤了色,不如說鍵盤是每首歌的線條靈魂(the soul)吧,自由轉換效果與節奏,恰到氛圍的融入很容易走心。

在個別歌中運用的電音元素非常現代感,展現了cero抒情之外,也可以帥酷、迷離、俏皮、成熟。絕非盲目吹噓,聽完一遍你就能被電到。個人很喜歡:waters、double exposure、溯行及同名曲,當然其他的也很好,嗯~cero就是好。

我是神經病:我推薦cero的新專,不是因為它有多好聽,而是「新團」cero帶來的全新感。如果你擼完12首歌最後只想得出它是什麼風格,那還是省點力氣吧,因為大家曾經慣用在他們身上標籤的City pop似乎漸行漸遠,在全八人編制下,「新團」cero製造出強大編曲和演奏,行進間重疊有趣,悅動靈氣,充滿豐富多彩元素,連坂本慎太郎在對談中也誇讚,實在厲害,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若你非要糾結這張專「怎麼了」,那我可以告訴你,影響新專的音樂人包括Hermeto Pascoal /James Blood Ulmer /Orchestre Poly-rythmo  等,他們有個共同點,兩個字爵士


工口糖:夏日已至,被周遭炎熱的空氣包圍,哪怕呼吸都竭盡全力。在原本電子舞曲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迷幻成分,造就了這些曖昧不清,混混沌沌,大量器樂間奏搭配高城慵懶頹然的嗓音,仿佛被酷熱炙烤,更讓人四肢乏力,頭暈目眩。相比原先過於city-pop的迎合潮流,這張更加有趣,cero再次回歸1ST層層實驗,疊疊浪潮的電子果味飲,這樣才更有繽紛多彩的滋味。

最後附上cero三人在與對談中提到的新專受影響比較大的9首歌:

高城晶平:

アート・リンゼイ《ILHA DOS PRAZERES》

Curtis Fowlkes, ドギー・ボウン…   《Voice of Chunk》

The Stepkids《The Art of Forgetting》

荒內佑:

James Blood Ulmer《Timeless》

Orchestre Poly-rythmo《Tegbe》

Max Graef & Glenn Astro《The Yard Work Simulator》

橋本翼:

LITTLE CREATURES《Equinox Half-Holiday》

Hermeto Pascoal《Música das Nuvens e do Chão》

Tony Mottola《Granada》

希望大家周末都呆在家裡反覆聽新專輯

相關焦點

  • 都2017年了,為什麼City-Pop又流行了?
    與60年代的年輕人不同,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已不再熱衷於談論越南戰爭與學生運動,在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中,他們開始積極地擁抱享樂主義。一種新的音樂風格悄然誕生於這個時代,city-pop,這種充滿80年代氣息的音樂風格,也成為的那一時代的印證。city-pop,顧名思義,它所代表的音樂風格自然是充滿都市感。
  • 專訪cero | 有趣的靈魂如何優雅地尬舞
    zid=1008867當你還在各種流媒體平臺瘋狂搜索「city pop」這個關鍵詞,循環著熟悉的《Orphans》《Summer Soul》的時候,cero已脫胎換骨般攜新專輯《POLY LIFE MULTI SOUL》再次將大眾的聽覺神經麻醉升華。
  • 虛實交織:cero 的聲音風景
    想必cero的三位成員當即會被戳中吧。說起cero高中時代的最愛,「澀谷系」、「Flipper's Guitar」這些詞條在各種訪談中被頻繁提及。EP《Orphans/夜去》中,cero還翻唱了小沢健二(Flipper’s Guitar成員之一)的《1つの魔法(終わりのない愛しさを與え)》。
  • 啥是City-pop?
    city-pop,是一種充滿著80年代氣息的音樂風格,源自於日本音樂風格充滿著都市感,內容脫離了沉重的人生或對社會的批判,不管是生活、人生還是戀愛,都呈現出一片歡快的氣氛。聽到這樣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給人一種純淨而清爽的感覺。
  • 原創City Pop | 這裡有你喜歡的復古&輕薄感音樂
    先前,一直在推薦西方的音樂,這次開始開始推薦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定要鍾情於西方呢?可是也感覺,眼下的國內音樂市場、J-POP或者是韓式流行實在是沒有什麼推薦的必要。還好,歌單裡面的山下達郎給了這一次的靈感。
  • 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大地City Pop
    但隨著60年代的貿易自由化,大量的外來音樂資本湧入日本市場,這兩種音樂形式的區別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特別在70年代之後,製造業空前興盛,日本經濟開始急速發展,與此同時,大量黑人搖滾音樂,以及New-Wave風潮開始席捲日本,日本本土音樂人紛紛學習起西式音樂中積極的曲調和宣揚享樂的曲風。
  • City Pop;迷人的都市氣息,恣意暢然
    在那片祥和的年代,壓抑的民謠被拋諸腦後,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已不再熱衷於談論越南戰爭與學生運動,他們開始了對屬於自己時代音樂的探索。在吸收了大量黑人音樂、以及當時正在浪頭的New-Wave 風潮後,取而代之的便是旋律輕鬆愉悅,體現年輕人真實生活狀態的音樂-City pop。
  • cero:希望大家可以Dance起來
    近期cero演出有個特點,就是高城晶平都會唱嗨到走進人群中,無論是戶外音樂節,還是室內現場,握手、擁抱真的可以,完全零距離,香港站甚至兩次走到樂迷群中,相信這個環節會保留到大陸巡演。就好像三條線相互交叉,最後圍起來的部分就是cero。
  • 童年記憶裡的音樂——日本動畫與city pop
    City pop的聽起來就如同它的名稱一樣,歡樂,輕佻,充滿了城市中的紙醉金迷。不過要說它的歷史,還是要從二戰開始說起。自二戰以後,無論是駐日美軍還是旅美日本人,都在日本傳播了大量的美國流行音樂。當時的年輕人比起傳統的日式民謠(邦樂),更樂於接受情感上更為積極向上西方流行歌曲。在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中,他們開始積極地擁抱享樂主義。
  • 關於音樂關於City pop
    與60年代的年輕人不同,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已不再熱衷於談論越南戰爭與學生運動,在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感中,他們開始積極地擁抱享樂主義。一種新的音樂風格悄然誕生於這個時代,City pop,這種充滿80年代氣息的音樂風格,也成為的那一時代的印證。City pop,顧名思義,它所代表的音樂風格自然是充滿都市感。
  • 這種音樂聽了真的很放鬆,City-pop的無情幸福
    這些並不是大眾所知的Beach Boys專輯的曲目,而是來自一種鮮為人知的日本聲音,稱為City-pop音樂。隨著時髦的爵士樂長號和薩克斯的製作,和陽光明媚的節拍,City-pop音樂讓1980年代的日本陷入一種迷幻的休閒狀態,輕鬆,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帶入大眾視野。但是在80年代後期達到頂峰之後,這種眩目的聲音幾乎和它上升一樣迅速消失,在日本之外變得幾乎不為人知。
  • CITY POP為何在全世界引發風潮?
    從前有搖滾、民謠、節奏藍調等明確的分類,但漸漸的,分界線變得模糊,不受到類型拘束而持續活躍的音樂人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CITY POP受到注目成為自然的趨勢。cero、Yogee New Waves、Awesome City Club等,在2010年代以後的新CITY POP的歌手們在獨立樂團界以獨立樂團展開獨自的音樂活動。
  • City Pop風格的黑膠唱片
    City Pop,J-pop(日本流行音樂)的重要分支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到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City Pop音樂融合了搖滾、流行、R&B、Funk和電子音樂等等不同的音樂風格,曲風舒緩而休閒。City Pop直譯過來是城市流行音樂,也可以說是「適合那些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的音樂」或者「城市人為城市人創作的音樂」。
  • 你真的了解City Pop音樂嗎?
    原創 city pop iWeekly周末畫報一輛復古飛車,駛向熱帶綠植、湛藍海浪的夏日沙灘。紅藍粉色的天空,被點亮的高樓,衣著光鮮的男女,湧入城市的夜幕,憧憬一場浪漫的邂逅。無論是輕鬆寫意的假日風,還是落入霓虹斑駁的未來城市,都是City Pop的夢幻世界。
  • CITY-POP之外,感受一下80's CAMPING POP吧!
    露營生活是都市人逃避冷漠、釋放面對未來的恐慌與壓力的方式之一,以「摩登原始人」的姿態度過假期變得越來越流行。人們對復古流行文化的迷戀也是一樣,大家享受著「過時」帶來的那份特別不一樣的輕鬆與自在,無論有沒有真的經歷過那個年代,都能受到感染。
  • 夏日律動,還靠City-pop來「搖晃」
    或許一張好的City-pop歌單,是陪伴最後夏日時光律動的好伴侶。雖然去年已經推薦過一些,今年就再來些不一樣的吧!在我的list裡,City-pop還有更多可能性,但都代表著夏天和陽光。以下部分內容參考自微信公眾號:「笙色曼波」,感謝陳e心老師的大力協助。1980年代(昭和時代)的東京,日本正進入經濟黃金時代,亦是經濟發展的泡沫時代。
  •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 | 拖拉 - 曹震豪
    2014年 電影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 插曲吧主果然還是捨不得聽歌這個愛好喜歡和大家的互動 喜歡在這個公眾號裡寫文字 說好一個月不發推送好好學習的flag>立了沒幾天就要破了(發完推送 默默滾去學習)|今晚和大家分享一首好歌來自電影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很喜歡這部電影開頭的關鍵詞Tag係一種很直觀性的表達
  • 3月5日 另類迷幻CityPop超新星Tempalay 日本新世代獨立最前沿
    「Love My Car」從歌曲到影像浮出的卡拉ok紅白字幕是年輕人對citypop的愛戀和再復興。此外某首特別洗腦的歌「嚕啊嚕啊嚕啊」的歌如果有人問起為什麼叫「Festival」?那其實是為了參加Fuji Rock寫的一首應景之作。
  • 《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曖昧就是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清楚地記得
    麥曦茵的故事中,我最喜歡《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若要描述青春初戀什麼的,我個人最看重「怦然心動」四個字。那些熾熱的、深沉的、不可言說的愛慕,全都那麼令人心動,又心痛。首先推薦這部電影的插曲之一,就是上面那首。故事始於「曖昧」。剛從英國讀音樂回來的廣告歌製作人林逸民去酒吧接醉酒的「妹妹」江嘉敏,「兄妹」大概是最老套的曖味方式和形態了吧?
  • 音樂百科|擊潰「油管」算法的city-pop
    成千上萬個相同的視頻,最終取得了對「反動」版權方的階段性勝利:唱片公司決定不再下架視頻。《塑料愛情》先是引起專注於挖掘老歌的紅迪網(reddit)社區的分論壇「聽什麼(Listentothis)」的注意。在2018年1月,它得票超過了所有其他滄海遺珠,登頂論壇推介投票的排名首位,遂進入了更多「油管」、樂評人和音樂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