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防疫——瘟疫下復興的日本民俗文化

2020-12-22 金臺資訊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們只能居家,空閒時間多起來,往往就會胡思亂想。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新冠的預防方法,其中甚至有用大蒜來增強免疫力以抵抗新冠病毒這樣的謬論在世界各國傳播。的確,如果不食用過量就無大礙。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期,可能連科學家都會失去理智。人們心神不寧,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或許會想「不採取點什麼措施,真的沒關係嗎?」。這樣的現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那麼,要如何去消除人們這樣的不安,做到冷靜應對呢?

在新冠病毒肆虐日本時,有個神獸名氣大增。傳說這個叫「阿麻比耶」的神獸通體發光,日本弘化3年(公元1846年)出現在肥後國(今熊本縣)海上。據傳,它對官員說:「我是住在海裡的阿麻比耶,從今往後的6年將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6年後,將瘟疫橫行,所以請描繪我的畫像給世人看吧。」說完即離去。如今在京都大學的圖書館內仍保留有當年畫著阿麻比耶的報紙。

京都大學圖書館所藏畫有阿麻比耶的報紙(部分)

日本厚生勞動省宣傳圖片

今年3月,日本人就有關注這個可愛的畫像,年輕人紛紛畫出萌萌噠阿麻比耶,並發布在網上。許多人或許是出於自我慰藉,抑或是覺得有趣,。

甚至有的地區舉辦了阿麻比耶創作畫的展覽會。最後,日本厚生勞動省利用其特徵的趣味性,將阿麻比耶作為應對新冠病毒的一個方式,特別向年輕人推廣。

今年4月,日本橫濱車站展示了34張超大的阿麻比耶畫像。每件作品分別由不同的工作人員按自己心目中阿麻比耶的形象進行繪製,傳達了對人們安全的祝福,受到了乘客的一致好評。

有的西點店也在馬卡龍上描繪了阿麻比耶畫像,有的日式點心店把點心做成立體的阿麻比耶形狀,這樣的點心也備受顧客的喜愛。由日本著名插圖畫家描繪的阿麻比耶形象也被做成熱門的專刊雜誌。甚至網上還有人諷刺日本政府的佛系戰「疫」,指出日本平息疫情的最大貢獻者是阿麻比耶,因為日本人蟄居期間勤奮地畫了許多阿麻比耶像。

現代日本最受追捧的防疫神獸是阿麻比耶,而在江戶時代(17~20世紀)則是來自中國的「白澤」最為普遍。

據中國的古代文獻記載,白澤是住在中國東望山的神獸,可通人語,古時候黃帝巡視,行至東海時遇見了此神獸。白澤向黃帝傳授了預防世間11520種妖怪的方法。黃帝即命令隨從者,畫出這些妖怪的畫像,並且召告天下。

從敦煌出土的《白澤精怪圖》中,確有描畫了幾種妖怪。可見,白澤圖原本是描繪許多妖魔鬼怪的繪本。但是漸漸地隨著白澤傳說的流傳,白澤本身的畫像也出現了。

唐代起,將白澤的圖案繡制於禮服和旗幟上用以闢邪逐漸流行,而這種風俗也於江戶時期流傳到了日本,並得到普及。擁有白澤的畫像可避免一路上的災難和疾病,這使得白澤在江戶時代成了人們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護身符」。白澤的畫像在霍亂流行時期,也廣為流傳並被人們隨身攜帶。同樣,在端午節驅邪,把艾蒿和菖蒲掛在門前,這個風俗與同「白澤」一樣從中國流傳至日本並普及。

至今,日本仍然保留著許多白澤的畫像,在日本的部分地區,端午節時仍然有懸掛艾蒿和菖蒲,並且用浸泡了《白澤圖》藏品,附近的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也有人將其畫像發布到網上。

此外,1819年在與熊本縣北面接壤,名為肥前國(佐賀縣、長崎縣)的海域,有一位名叫「神社姬」的龍宮使者出現,她告訴人們「接下來的7年雖然會持續豐收,但之後將瘟疫橫行,只要把我的身形畫下來展示給世人看就可以擺脫瘟疫。」如此,類似阿麻比耶的趣聞就被傳開了。神社姬是一個頭部為美麗女子,身體呈龍的形態,手持利劍的形象。而這個傳說也是預言數年持續豐收後,將有瘟疫肆虐。

另外,19世紀上半葉,還有一位名叫「件」的神獸出現,它長著人面牛身。傳說某人在山中遇到此神獸的時候,這個神獸預言道「今後數年內將會瘟疫橫行」,並且說道「看過我畫像的人將可避免災病」。

「件」這個名稱是由人與牛這兩個字合併而來的。與阿麻比耶和神社姬一樣,「件」的傳說也預言過豐收之後將有瘟疫。這也許是為了告誡人們,雖然社會越來越富裕,但是人們不可缺乏對災難的警惕心吧。

這樣的神獸引起了年輕人的關注,喜歡畫畫的人們繪製了很多插畫風的神獸發到網上,以打發閒暇時光。日本各地還掀起了神獸繪畫競賽。這次的疫情無意中使得傳統文化在日本再次復興。

日本北海道有個叫做阿伊努族的少數民族。這裡的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他們會在衣服上刺繡幾何圖形的傳統紋樣,衣服的袖子上採用的是驅邪圖案,以此避免瘟疫進入身體。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於5月7日戴著印有阿伊努族傳統紋樣的布口罩出席了記者會,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菅義偉說「聽說刺繡紋樣蘊含著不讓疾病侵入身體的願望,既是護身符,又有助於宣傳阿伊努文化,所以我戴著這枚刺繡口罩」。這種口罩不但在功能上可以抵禦病毒,更被賦予了祛除瘟疫的精神內涵。這種口罩是由北海道登別市的刺繡社團「登別阿士禮會」製作的,會員只有7人,一天只能製作大約20枚。儘管如此,想要購買口罩的人依然很多,訂購電話被來著日本全國各地的預訂擠爆,訂單甚至排到了幾個月後。

這樣的傳統文化當然帶有「迷信」的成分。但是在舊社會為了增加人們的防疫意識,這也許是非常有效的。

日本著名的物理學家兼作家寺田寅彥,於1923年9月對關東大地震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天災總是在人們淡忘它時降臨」。這句名言成了日本流傳最廣的口號,對提升日本人的防災意識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寺田寅彥說,人們將災害的記憶傳承下去,可以為下一次災害起到警醒作用。

基於這樣的思考,日本關東地區到現在仍然於每年的9月份在學校及機關單位舉行大規模的防災培訓。日本的商超會在每年的災難發生月還會設置特別的櫃檯,售賣受災地區的特產來支持當地經濟。讓顧客通過特產來感懷受災者的痛苦,並且通過消費來支援受災地,同時也告誡自己不要懈怠對災害的防備。

在日本,人們不僅僅是利用傳統文化,還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撫慰受災者的創傷,同時也努力將災害的記憶持續傳遞給後世,以此警醒世人。(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久保輝幸。陳麗靜譯)

相關焦點

  • 日本民俗文化介紹(三十六) 監獄
    往期連結: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一)櫻花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二)相撲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三)浮世繪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四)日式溫泉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五)和服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六)壽司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七)歌舞伎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八)日式園林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九)神社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忍者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一)柔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二)空手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三)劍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四)合氣道
  • 日本民俗文化介紹(四十) 河豚料理
    往期連結: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一)櫻花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二)相撲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三)浮世繪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四)日式溫泉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五)和服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六)壽司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七)歌舞伎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八)日式園林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九)神社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忍者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一)柔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二)空手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十三)劍道日本風俗文化介紹
  • 農曆五月初五 迎端午 齊歡慶 品民俗
    即墨區潮海街道騰馬社區居委會主任 王璐璐:我們把這些粽子會送給轄區裡的特殊家庭、退伍軍人還有一些退休老黨員,豐富節日文化內涵,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連日來,在四川廣安市,部分幼兒園開展了「過端午、掛艾草、划龍舟、知民俗」主題活動,孩子們入園後,可以與家長共同參與包粽子、划龍舟、繪龍舟等活動。 家長 楊菊豔:非常難得有這樣一次機會讓小朋友感受一下這麼濃濃的一個節日氛圍。
  • 我的玩偶-日本神鬼異志與民俗文化(一)
    這是一篇關於日本神鬼異志、民俗文化方面玩偶的展示,玩偶多由日本海洋堂、yujin等知名模玩生產商出品,原型師也都是大名鼎鼎的竹谷隆之等
  • 黃油怪談:《美少女萬華鏡5》中的日本民俗文化
    你,要死一遍嗎 許多人都知道《美少女萬華鏡》系列(以下《萬華鏡》)是 18X 的,不過到了《萬華鏡5》這代,除了上述「死一遍」這樣的陳年老梗之外,還多了不少的日本的民俗文化
  • 聽故事 制香囊 體驗民俗文化
    記者看到,這些身著古裝服飾的活動參與者們,與市民遊客一同在民俗文化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製作香囊,裁邊兒、縫布、填充香料……不多時,大家就制好了屬於自己的漂亮的端午節香囊。「很多市民遊客也許不知道,在古代,端午節也是衛生防疫日。古人在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殺菌防病,這也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預防意識。」活動參與者李紫睛說。
  •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
    簡述《只狼》中的日本民俗文化—破戒僧傳說作者:落葉聽秋_七堇Hello,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分享有關於只狼的背後故事以及包含的日本民俗文化。今天我們就如約來與大家分享關於在上一次文章中提及的破戒僧的故事。
  • 將瘟疫擋在京都之外——疫病與「神國」日本的對外認識
    捕風捉影的「蒙古襲來」竟然帶來了瘟疫?應永二十八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第二年,日本的首都京都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居住在京都郊外伏見的貞成親王(1372—1456)在他的日記《看聞日記》當中記載了瘟疫之下的慘狀。當時是室町幕府四代將軍足利義持執政時期。
  • 新涇鎮上海打擊樂日本太鼓自己的演員_石信文化真誠相待
    新涇鎮上海打擊樂日本太鼓自己的演員,石信文化真誠相待,上海石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演藝策劃、舞臺策劃、活動策劃、慶典活動、為一體的演藝公司。新涇鎮上海打擊樂日本太鼓自己的演員, 看到這張圖也能多少喚起你的記憶了吧。來了解那些你不知道的鼓吧!現在看來還是很激動呀!可是農耕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
  • 絲綢之路上遇到瘟疫怎麼辦?
    近日,受疫情影響,作家們紛紛開啟直播伴大家度過防疫時光。19日,作家高洪雷在直播間與讀者們隔空對話,講述絲綢之路上遇到瘟疫怎麼辦。有學者曾說『人類的前段是為了生存而活的歷史,下一段歷史則是大自然保護自己的歷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歷史』,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再吃野生動物,少養和不養家禽和寵物,嚴格防疫。」  事實上,世界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瘟疫,幾乎都是通過絲路來傳播的。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活動有聲有色,我國國內的評選更是如火如荼,並且隨著活動以比較固定的形式向不同行業、地區擴散,漢字評選也逐漸演化為一種文化新民俗,帶有濃重的總結過去、展望來年、自我激勵的象徵意義。年度漢字評選的民俗特徵判斷一種民間文化事象是否屬於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學研究給出了豐富的界定標準,以下幾個方面必不可少: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穩定性和變異性。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關注度高,參與性強。
  • 南伏蒙村的正月鄉村古會太熱鬧,活生生的民俗文化撲面而來
    在秦東黃河西岸的土塬之上,南伏蒙村是一個兩面環溝、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傳統文化氣息濃鬱,有著十分好客習俗的村子。在南伏蒙村,也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每年的正月二十三,相傳是為了紀念本村裡一個叫吳姑姑的人,村民們都要自發組織起來,舉行一次盛大的廟會。
  • 江南文化系列報導|「杭兒風」的源頭,原來就藏在江南民俗文化中
    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終於有文化了
    三年多來,陳先生尤為關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籌劃建設,甚至抱病多次參與論證研討,提出了豐富懇切的指導意見。 今年初春,陳先生在手術後毅然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題詞,並欣然接受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開幕邀請,陳先生說:「只要我身體允許,就責無旁貸的為民俗村建言獻策,如果我不在了,相信你們也會把白鹿原搞好」。大師隕落、世人扼腕,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全體村民向陳先生致敬!我們會做得更好!謹以此表達對陳老的追思之情!
  • 可以對抗「雨神」蕭敬騰的日本晴天娃娃,竟然源自中國民俗文化
    不少人認為擁有治癒系可愛外表的它們源自日本,但是實際上對於日本人來說晴天娃娃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它們是起源於中國漢民俗的「掃晴娘」(サオチンニャン)。「掃晴娘」是古代漢族祈禱降雨停止,天快放晴的剪紙。當天氣降雨不止時,百姓就會將婦人形的剪紙懸掛在屋簷下。這種掃晴娘剪紙多半為紅、綠兩色,剪裁成一位婦人手攜苕帚的形狀。
  • 閒話民俗錢的文化內涵
    民俗錢的文化內涵,是指民俗錢上反映出的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以及由通過民俗錢的使用所折射出來的一切社會活動的總和。民俗錢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所以,作為錢幣文化的最直接的衍生品,我們今天對它的研究,要遠離貨幣職能的層次,要從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精神世界等角度出發。
  • 民俗文化綻放異彩 ——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看甘肅張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這些散落在河西走廊的文化瑰寶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民俗價值,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張掖、了解甘肅文化的重要元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西寶卷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學,在甘州區安陽、花寨、龍渠、大滿、小滿等鄉鎮較為流行,寶卷題材取自各朝代的歷史文化作品,除「祖傳」外,很大一部分是民間藝人所編。
  • 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汶水滔滔,行人儷儷」,億萬年來泰山與汶水共同孕育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澤被萬千聖賢先哲、高官巨賈與黎民百姓。泰安地處齊魯文化交接部,黃河運河匯瀾,九省御道穿城而過。先秦楚人北上,魏晉魯人南遷,明初晉人西來,南北東西文化在此多次碰撞、融合與更生,逐漸形成獨特而又豐富的泰山文化。
  • 中華民俗:民間娛樂遊藝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華民俗:民間娛樂遊藝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娛樂性它是娛樂的民俗的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我們不能否認娛樂的民俗文化在產生的一開始,他所擁有的一個比較實際的功能,以及蘊含著一個深刻的文化道理,但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一個演變以及舊傳統的逐漸虛擬化,使得原始的民俗文化功能逐漸的變淡,但他還是比較娛樂的形式得到了保留,比如說端午節的龍舟,最開始我們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演變到後來,慢慢發展成了一些競技比賽,成為了一種競技的娛樂
  • 臺灣的民俗風情
    歡迎光臨~臺灣文化盛會初到臺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豔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臺灣文化。臺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臺灣你不僅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華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