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機理研究

2021-01-18 X-MOL資訊


註:文末有本文科研思路分析


在工業規模上實現固氮是人類社會歷史的轉折點,並支持著世界近一半人口的生計。近年來,氨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載體逐漸引起業界的關注。然而,目前的工業合成氨反應(哈柏法)即使使用優化的催化劑,仍然需要在高溫高壓進行,其消耗的能源約佔全球能耗的1%。此外,集中化的合成氨工業也不適合分布式的農業生產。因此,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吸引了科學家廣泛的研究興趣,因為它允許按需、現場實現氨氣的生產,其原料來自於無處不在的氮氣和水。近日,來自於德拉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證明氮化釩納米粒子這種高效選擇性的催化劑,能夠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


近年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貴金屬納米催化劑對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選擇性低(FE<0.1%),這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金屬和金屬合金對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不太可能具有選擇性。貴金屬催化劑的低選擇性源自於反應中各種表面中間體的相關結合能和競爭性析氫反應,也就是線性比例關係。最近的理論計算表明,過渡金屬氮化物有望通過Mars-van Krevelen機理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但是缺乏實驗證明。


來自於德拉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以及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使用氮化釩納米粒子作為高效、穩定以及高選擇性的催化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基於氮化釩納米粒子的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是在薄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上實現的,更利於分布式、模塊化的氨氣合成。其合成氨的反應速率和選擇性都比貴金屬催化劑高約2個數量級;並且實現穩定的氨氣合成長達116小時。同位素實驗結果表明:以15N2作為進料,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產物為14NH3和15NH3,這表明催化劑表面氮原子參與了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該反應遵循Mars-van Krevelen機制。反應前後催化劑的非原位X射線光電子能譜表徵結果表明,催化劑表面存在多種氧化釩、氮氧化物以及氮化物,並且VN0.7O0.45極有可能為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活性相。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和催化劑穩定性測試結果證實了這一假設,並表明VN0.7O0.45相向VN相的轉化導致催化劑的失活,反應的活性位點是表面氧原子附近的氮原子。

圖1. 在VN0.7O0.45表面上通過Mars-van Krevelen機理還原氮氣的反應途徑和催化劑失活機理。


如圖1所示,H原子與過渡金屬氮氧化物(VN0.7O0.45)表面的N原子結合併解離生成NH3和空穴位點;之後空穴位點會被N2填充;填充在空穴位點的N2進一步被加氫生成NH3,並且順利從VN0.7O0.45表面脫附,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反之,如果H原子與過渡金屬氮氧化物(VN0.7O0.45)表面的O原子結合併解離生成H2O和空穴位點;之後空穴位點會被N2填充;填充在空穴位點的N2進一步被加氫生成NH3,並且順利從VN表面脫附,從而導致催化劑的失活。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德拉瓦大學的博士後Xuan Yang和博士研究生Jared Nash


該論文作者為:Xuan Yang, Jared Nash, Jacob Anibal, Marco Dunwell, Shyam Kattel, Eli Stavitski, Klaus Attenkofer, Jingguang G. Chen, Yushan Yan, and Bingjun Xu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on Vnadium Nitride Nanoparticles

J. Am. Chem. Soc., 2018, 140, 13387–13391, DOI: 10.1021/jacs.8b08379


科研思路分析


Q:這項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想法是怎麼產生的?

A:如上所述,我們的研究興趣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眾所周知,由於N2中的N≡N非常穩定,因此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在動力學上非常非常困難。我們之前研究結果表明,對於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貴金屬納米催化劑的反應速率和選擇性低,因此,我們亟需找到一種高效、穩定以及高選擇性的催化劑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最近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過渡金屬氮化物有望通過Mars-van Krevelen機理在溫和的條件下實現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但是缺乏實驗證明。


Q:在研究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在哪裡?

A:本項研究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對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產生的氨氣的準確定量。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酸性條件下會發生降解反應產生氨氣,會對反應生成氨氣的定量產生幹擾。此外,傳統三電極體系進行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的速率太低,導致很難實現對反應過程中產生氨氣的準確定量。我們摒棄了傳統的三電極體系,在薄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上實現了電化學氮氣還原。薄膜電極組的利用極大地提高了電極面積以及合成氨的反應速率,並且更利於分布式、模塊化的氨氣合成。更重要的是,我們利用多種儀器分析手段建立了定量的氮元素質量平衡,實現了對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產生的氨氣的準確定量;並且使用了15N2進行同位素實驗進一步確認了產生NH3中的N的來源。


Q:本項研究成果最有可能的重要應用有哪些?

A:我們的研究成果是近年來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方向的重要突破,為發展更加節能的催化劑開創了新的思路。對於過渡金屬氮化物這樣的催化體系,人們的認知還不是很充分。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藉助各種先進的原位表徵手段(如XPS,XAS等),對於這樣的催化體系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推動電化學氮氣還原反應方向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電化學固氮:氮還原和析氫競爭反應的'愛與恨'
    與Haber-Bosch法相比,電催化氮還原固氮理論上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並且原料水和氮氣來源廣泛,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合成氨替代技術。目前,電化學固氮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效率太低(產氨速率和電流效率),這主要是因為在常溫常壓下,由於N2中的氮氮三鍵非常牢固,氮氣和氫氣的反應在動力學上非常難於進行,而且由於析氫電位和氮還原電位非常接近,析氫作為競爭反應會嚴重製約氮還原合成氨的效率。
  • 【催化】雜化雙層膜助力氧還原反應可控響應
    氧還原反應作為發生在燃料電池的陰極反應,因其涉及多步驟的質子電子過程,不僅降低了整個反應的熱力學性能,而且易發生氧氣的部分還原,生成過氧化氫與超氧化物這樣的不利產物,限制了燃料電池總效能的進一步提高。光譜分析與理論計算領域已經指出了電子與質子傳遞在氧還原反應機理中的重要位置。
  • 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 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
  • 半導體光催化N-氘代烷基化反應機理及底物適用性研究
    近年,蘇陳良教授課題組聚焦光(電)催化水分解技術催化調控與應用研究,基於水分解技術提出並實現了以重水為氘源的轉移氘化反應,製備了一系列高附加值化學品及醫藥活性分子:如基於重水裂解技術的碳滷鍵光催化可控氘代(Nat. Commun.,2018, 9, 80; Sci. China. Chem. 2020, 386)、高晶度碳化氮光催化烯烴、炔烴高選擇性氘代(Adv.
  •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合成二碳產物
    在諸多相關技術中,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可以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進行,其裝置架構也相對簡單;此外,這項技術與新型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有著良好的兼容性和互補性,可對特定時段過剩的電能加以轉化並存儲在化學鍵中,同時得到一系列有經濟價值的還原產物。因此,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技術近年來受到了科研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 「它變了」:CO2電還原反應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NSR
    華東理工大學李春忠教授團隊藉助多尺度的原位表徵技術,系統揭示了CO2電催化加氫形成甲酸過程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過程、真實活性相及其催化機理。 「可再生能源發電 CO2電催化還原 合成化學品或燃料」是一條備受關注的綠色途徑,這其中,設計高性能電催化劑是關鍵,也是難點。
  • 廈門大學王斌舉等多單位合作,開拓了選擇性生物催化反應方法
    ,自然可見光誘導的烯還原酶催化的末端烯烴與易獲得的α-滷代羰基化合物的分子間自由基加氫烷基化反應。該方法為具有γ-立體中心的各種羰基化合物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具有優異的轉化率和對映選擇性(高達99%的轉化率,99%的對映體),這很難通過化學催化獲得。機理研究表明,在酶活性位點的底物/烯-還原酶複合物的形成觸發了對映選擇性光誘導的自由基反應。該研究工作通過將光催化和酶催化相結合,進一步擴展了生物催化,合成上有用的不對稱轉化的活性反應。
  • ...表面增強紅外光譜技術揭示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化學轉化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11月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研究組通過結合反應活性測試和表面增強原位紅外光譜技術揭示了陽離子效應對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影響。該研究提出了陽離子效應中存在著電場和非電場組分,它們不僅受到陽離子特性的影響,也與電化學界面的組成相關。這一研究也為進一步理解電化學界面組成和結構對電極介導反應的影響提供了重要思路。
  • 中科院福構所《Small》:一種高效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策略!
    本文合成了2D導電鎳酞菁基COF,具有非常高的CO選擇性(> 93%),可保持CO2電還原反應活性10小時。該研究提供了在電催化中提高能量轉換效率的策略。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了二氧化碳(CO2)的高排放,出現了包括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在內的許多環境問題。
  • 研究報導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研究報導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2: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團隊報導了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 材料屆的新校花——MXenes在儲能、催化、儲氫、傳感方面的最近進展
    目前該類材料已在多個領域(如能源、光學、催化等)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為了讓更多的研究者了解MXenes材料,促進MXenes材料的開發和利用,本文總結了近年來MXenes材料的一些代表性應用成果(儲能、儲氫、催化及傳感等領域),以供大家參考。
  • 王春生:P2型層狀鈉離子氧化物中陽離子、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研究
    對高能鈉離子電池的實際需求,促進了對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中高能氧化還原化學反應過程的深入研究。但是,大多數帶有氧還原反應的層狀正極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電化學反應,導致容量的快速衰減和潛在的O2釋放。近日,美國馬裡蘭大學王春生教授等人報導了具有強電負性的銅元素以穩定缺鈉的P2-Na2/3Mn0.72Cu0.22Mg0.06O2相,從而實現陽離子和陰離子氧化還原化學。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鈀催化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
    本網訊 日前,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在鈀催化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鈀催化2-甲烯基三亞甲基碳酸酯與活潑烯烴的不對稱[4+2]環加成反應,為構建具有潛在生物活性的手性螺環吡唑啉酮-四氫吡喃衍生物、螺環茚酮-四氫吡喃衍生物及螺環巴比妥-四氫吡喃衍生物提供了簡潔
  • 中國農大郭紅超課題組在鈀催化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農大郭紅超課題組在鈀催化不對稱環加成反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22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催化鐵碳微電解技術原理
    技術原理催化鐵碳微電解技術是目前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一種理想工藝。它是利用我公司生產的JY系列規整型高效多元催化電化學氧化填料及整套處理設備形成反應系統對廢水進行處理。系統通水後在酸性條件下鐵碳微電解填料自身產生的0.9—1.7電位差,在設備內會形成無數的原電池,原電池以廢水做電解質,通過陰陽極的放電形成對廢水的電化學處理,進而達到對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電化學降解的目的。
  • 加點磁場就直接增強催化活性
    編輯推薦:本文報導了一種磁催化納米籠型碳基雙功能催化劑,它可以通過簡單地施加中等強度的磁場(350mT)直接提高氧催化活性。該研究提供了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利用電磁感應來提高氧催化活性的策略。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電源。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復旦大學《Adv Mater》:表面氧修飾促進中性電催化析氧反應
    電催化析氧反應(OER)在各種可再生能源轉換和存儲技術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水分解、金屬空氣電池、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以及微生物電解電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化學CO2還原中,中性電解液是必需的,這是因為CO2在中性電解液中溶解度最高,且不會發生競爭性的析氫反應。
  • Diels-Alder環加成酶PyrI4催化機制的計算化學研究
    Diels-Alder環加成酶PyrI4催化機制的計算化學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3:00:39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的劉文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