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抱樸藝文工作室
茶葉系列專欄逢每月雙周日推出
編者按:
這是一組茶葉的故事,從300多年前開始講起,描述這一「中國仙草」如何深刻影響了世界貿易格局。
它為中國帶來了堆積如山的白銀和兩次鴉片戰爭;它在英國演繹了無數的財富神話並促使英國人去改變了世界的版圖和地貌;它甚至推動了美國的誕生。在宏大的敘事框架下,是一個個具體的小故事,我們每篇文章將用兩三千字來講述個人或某個家族的起起伏伏,講述因茶葉貿易而催生的人類各種發明創新,講述茶葉與某些品牌或跨國公司之間不為人知的故事。
當時間過去大概兩百年,我們將重新聚焦中國,以局內人的視角來講述最近一百年的中國茶葉故事,甚至通過親歷者口述來感受那些歷史與當下的糾纏,那些毀滅與重建的艱難,那些暴漲與暴跌的震撼……一直講述到今天。
英國人的神仙水
維納斯的香桃木和太陽神的月桂樹
都無法與王后讚頌的茶葉媲美
我們由衷感謝那個勇敢的民族
因為其給予了我們一位尊貴的王后
和一種最美妙的仙草
並為我們指出了通向繁榮的道路
——致王后凱薩琳
▲英國王后凱薩琳被稱為「飲茶王后」
這是英國著名詩人埃蒙德·沃勒於1663年寫給當時的英國王后凱薩琳的詩。短短幾行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而且如讖語一般,預言了英帝國上下圍繞茶葉這種中國仙草演繹出的各種財富神話。
凱薩琳這位葡萄牙公主於1662年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的時候,帶去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其中包含一箱茶葉和孟買島。
▲凱薩琳將茶葉帶入英國宮廷
那箱茶葉成為了新嫁娘的社交聖器,凱薩琳邀請英王室的人一起來分享這種「美妙的仙草」,品茗很快成為一種宮廷時尚,隨後又從宮廷傳到了當時的英國上流社會。
▲英國貴族在品茶
其實在凱薩琳嫁到英國之前,茶葉已經傳播到英國,不過拿它當飲料的人比較少,凡是接觸到的英國人,大都把它當作「東方神藥」。英國最早標明日期的有關茶的記載是1658年9月23日在倫敦《政治快報》(Mercurius Politicus)上刊登的一則廣告:「為所有醫師所認可的極佳的中國飲品。中國人稱之為茶。」
注意這裡的措辭,「所有醫師」,這已經是比較克制的說法了,另一位英國人託馬斯·加拉維的描述才是誇張。1660年,加拉維印製了名為《有關茶葉生長、質量和功效的準確描述》的傳單,其中對茶葉功效的介紹如下:
●可使人體充滿活力和精力;
●可以緩解頭痛、眩暈和因此引發的抑鬱;
●可以疏通脾臟;
●如果在飲用時加入自然流出的蜂蜜而不是糖,則可以清除結石、清洗腎臟和尿道;
●可以清肺,消除呼吸困難的症狀;
●可以明目,有助於緩解白內障等症狀;
●可以消除疲憊,清洗和淨化成人的體液,消除肝火;
●可以消食壯胃,增加食慾,尤其適用於身體肥胖者和喜歡食肉者;
●能夠安神補腦,改善睡眠,增強記憶力;
●可以改善嗜睡症狀,防止睏乏,在飲用一壺茶之後,可以整夜工作、學習而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因為它可以適度地暖胃,並使胃的入口閉合;
●可以預防和治療瘧疾、噁心和感冒,服用適量的茶葉可以引發輕微的嘔吐,並使皮膚毛孔呼吸,這種治療方法,療效十分顯著;
●(茶水和牛奶一起服用)能夠增強人體內部器官,預防消瘦,在緩解腹痛腹瀉方面療效顯著;
●有助於緩解浮腫和壞血症,如果泡製恰當,可以通過出汗和排尿淨化血液,消除感染;
●消除由風寒引起的疼痛;
●安全地清洗膽囊。
▲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茶會
這種幾乎包治百病的描述並未引來群嘲,英國人對此的接受程度還挺高,託馬斯·加拉維開辦的出售茶葉和茶水的咖啡館,持續經營了兩百多年,現在在其原址還有一塊紀念性的石牌和一個標誌性的蝗蟲招牌石雕,就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倫巴第街旁邊的交易巷(Change Alley)。
在此之後,雖然也有英國學者談到飲茶的弊端,但馬上就有更多的「擁茶派」學者站出來與之理論:
有人說喝茶讓男人變得娘裡娘氣缺乏鬥志,就有人指出茶水溫和的刺激性能讓人充滿活力、鬥志昂揚;有人說喝茶讓女性不孕,就有人說喝茶能淨化血液讓不孕者得子……
▲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茶會
對於學院派之外的英國人來說,他們也許並不相信茶葉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卻非常沉迷滋味美妙的茶水帶來的享受。
飲茶這種時尚漸漸從英國上流社會向下傳導,到了1699年,作家約翰·奧文頓已經這樣描述:「近年來飲茶變得如此盛行,以至於它既受到學者的青睞,也受到工匠的喜愛;既出現在宮廷的盛宴上,也出現在公共娛樂場所。」
▲英國平民也愛喝茶
迄今為止,英國學者也無法解釋,為何茶葉來到了歐洲之後,英國人對茶的熱愛會超過其他所有歐洲國家。可以說,到了17世紀末,唯一能夠阻止茶成為英國大眾飲品的因素,就是其昂貴的價格了。
「皇家特供」帶來的財富神話
是的,這個時候,來自遙遠中國的茶葉,是毫無疑義的奢侈品。英國財政部對其徵收超過100%的關稅,再加上當時的遠洋運輸條件,即使是中國當地並不昂貴的中檔茶,萬裡迢迢運到英國後,在物流成本和奢侈品稅的加持下,「樹葉子」也變成了「金葉子」。
▲歐洲早期茶葉貿易廣告
價格並不會影響王室貴族們享用茶葉。在1711年,安娜女王任命當時的倫敦商人託馬斯·特文寧為皇家茶葉特供商,專門為宮廷提供高品質的中國茶葉。憑藉「皇商」身份,託馬斯·特文寧這位前東印度小職員迅速發家致富,到了1720年,他經營的茶葉種類就達到了18種,服務的個人客戶中有78位爵爺。
這裡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特文寧認為自己銷售的這18種茶葉就是綠茶和紅茶,只不過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但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三百年前的英國人,只是簡單地根據茶葉的顏色來把茶葉分成了green tea(綠茶)和black tea(紅茶)。
▲清朝末年英國商人來中國收購茶葉
他們認為,中國有兩種不同的茶樹,一種專門產綠茶,另一種專門產紅茶,直到很多年後,有英國茶葉專家來到中國,才知道原來同一株茶樹的葉子,中國人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將之分別製作成綠茶和紅茶。
▲清朝的中國茶廠
而且,英國人自己劃分的「綠茶」和「紅茶」,跟中國人的綠茶、紅茶,可能根本不是指同一種東西。特文寧的black tea(紅茶)有一部分來自中國福建武夷,還勉強說得過去,但green tea(綠茶)居然有來自雲南的,就比較可疑了。
再看看英國茶葉專家對中國茶葉和茶馬貿易的描述——「用於交換馬匹的茶葉大多數都是紅茶」——不難發現,英國人顯然把大量的熟普(洱)都當成了紅茶。這再次佐證了,三百年前,英國人自己劃分的綠茶和紅茶,可能涵蓋了很多不同的茶種,他們看到黑色的,全叫紅茶;青綠色的,全叫綠茶。
▲清朝末年中國茶廠的品茶室
因此,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廣東思普貢茗茶業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創始人王藍指出:種種跡象表明,當時供給英國王公貴族的中國雲南產綠茶,極有可能是大葉種喬木曬青毛茶。
▲本文專家顧問:茗六福茶行創始人王藍女士
因為這些「青綠色的茶葉」,在船艙裡堆放了兩年之後(當時從中國運茶到英國要航行兩年時間,運氣不好的甚至要花三四年),還能擁有「更加美妙的口感」,而且這些茶葉的葉片還比較大,這些特性綜合起來看,一點都不像綠茶,倒極有可能是大葉種喬木曬青毛茶。而且,應該是經過嚴格分揀、精心製作的大葉種喬木曬青毛茶。
因為當時英王室使用的是精美的瓷器和純銀製作的茶漏,那種茶漏的孔有小米粒那麼大,這就要求使用的茶葉必須是無塵無碎屑的完整茶葉,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精挑細選的品相非常好的茶葉。英國宮廷的這些習慣一直延續至今,若是去倫敦旅遊,可以去紀念品商店看看皇家茶具仿製品,會發現展示的純銀茶漏,依然是那個樣子。
▲精美的茶具和純銀製作的茶漏
說回到託馬斯·特文寧,這位精明的商人,非常會抓住機遇,他很快就創造了「金獅」標誌,並大量地從東印度公司的公開拍賣會上競拍下高檔茶葉以服務英王室,安娜女王之後的每一位英國君主也都重新授予特文寧家族「皇家茶葉特供商」這一榮譽稱號。
特文寧家族銷售的茶葉,成為了高檔茶的代表,人們不惜花重金去購買「皇家特供」,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英國貴族的茶會
到了託馬斯·特文寧的兒子理察接管家族生意的時候,公司更加興旺發達,在倫敦斯特蘭德大街購置了新店面、建造了巨大的新茶葉倉庫(就是入口處有巨大金獅雕像和中國人雕像的文物古倉),理察·特文寧不但是英國茶葉經銷商協會的主席,更成為首相威廉·皮特的顧問,擁有左右稅法修改的能量。經過九代人的努力,特文寧家族迄今依然是舉足輕重的特種茶葉經銷商。
當然,不可能只有託馬斯·特文寧注意到了茶葉貿易的豐厚利潤,整個歐洲都為之震動:
東印度公司藉助凱薩琳王后的嫁妝孟買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跨國公司並支配了世界茶葉貿易;
英國財政越來越依賴於茶葉稅收;
成千上萬的商人投身茶葉貿易,18世紀迅速增長的歐洲茶葉消費甚至讓歐洲人產生了「經營茶園只賺不賠」的幻覺;
野心勃勃的冒險家們不遠萬裡奔赴東方掘金;
未能取得茶葉特許經營資格的人或是想避開重稅的人,組成彪悍的走私集團,不惜用24臺大火炮來押運一艙茶葉,只為從茶葉暴利中分一杯羹……
這些故事將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為您一一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