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考大學極其不易,但縱使前路艱難,仍有一大波人激流勇進,成為了風口上的人才。
今日,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也許,未來的「馬雲」們,此刻剛剛走出學校大門。
而所有經歷過高考的人也都知道,人生,不會由一次高考決定,但會因高考而改變。
你的胸中會有丘壑,你的眼睛裝得下星辰大海。
文 | 松奈子
編輯 | Anita
1982年的夏天,馬雲(點擊可查看)幹了件連自己都不敢信的事。
他在高考志願裡填下北京大學。
小時候的馬雲,並不是個被命運眷顧的孩子。太普通了,長得不夠好看、被人欺負也常常打別人,成績還很差。但他就是想填北大。
查成績那天,命運打了他一耳光——數學成績只有1分。馬雲反覆確認,才接受這個事實。
大學沒考上,只能去幹臨時工,面試的時候因為長相太差,24個肯德基的應聘者,23個人都被錄取了,只有馬雲被淘汰。
馬雲只好跑去當秘書、搬運工,踩三輪車幫人送書。送書的時候,撿到了路遙的《人生》。
他在《人生》裡讀道,「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馬雲像醍醐灌頂般,掉頭就去報考了復讀班,開始騎著輛舊自行車往返於家和補習班之間。
第二年,馬雲再次查詢成績,數學總算提高了——但僅僅提高了18分,總分離錄取線還差140分。
父母對他嘆氣,說你不用再考了。馬雲看著成績,欲哭無淚。
一個叫俞敏洪(點擊可查看)的男生和他有類似的經歷。
俞敏洪沒馬雲那麼幸運,他的高中求學機會是母親求來的,隔壁村的女孩退學,俞敏洪才得以補上那個位置。
上高中前,俞敏洪每天面朝黃土開拖拉機,他唯一的想法,就是離開農村。得來不易的高中只讀了一年,就倉促參加了高考。
結果當然摔得很慘,英語只考了33分。
母親喊她回家插秧、割稻,俞敏洪不甘心地幹了幾個月。他利用業餘時間自學,第二年又去參加了高考。
這次他考了55分,但錄取線是60分,俞敏洪心中五味雜陳。母親鼓勵他,再去上個英語補習班吧。俞敏洪懇切地答應了。
渴望跑出農村的孩子總是帶著一股韌勁,屢戰屢敗,那就屢敗屢戰。
而搞文藝的孩子,很多往往更加敏感和不安。
那幾年裡,落榜的人群中,就夾雜著一小群頗有骨氣的文藝知識分子。
餘華和俞敏洪同一年參加高考。
他記得教室的黑板上寫著八個字——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兩種準備就是錄取和落榜。
成績出來後,餘華發現自己屬於後一種準備,他落榜了。
他去衛校讀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鎮上的衛生院當牙醫。
餘華特別不喜歡每天就這麼看著別人張開嘴,他說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這份「沒有風景」的工作,他從十八歲開始,幹到了二十三歲。
空閒的時候,餘華會呆呆地望著窗外的大街,迷茫,手足無措。
為了逃離那個滿是疾病、血淋淋的工作,他決定執筆寫作。某一個平凡的日子裡,他給自己的新書寫下了簡單的兩字書名——《活著》。
很多年後,他在中文版的自序裡開頭說的第一句話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
陳忠實一定懂這句話。
1962年落榜後,陳忠實回到老家西蔣村,傷心了整整兩個月。他的大學文學夢碎了,他設想好的文學道路變得黯淡。
陳忠實沒有復讀,在山旮旯裡當老師,每個月工資28元,年終才能結算。
他決定自學文學,白天上課,晚上熬夜寫作。
破舊的老屋裡,只有一盞煤油燈,他能找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每天練習寫作,背誦句子,煤油把頭髮燒焦了,他也常常意識不到。
他篤信,「真正懷了蛋的母雞,即使沒有窩,一邊走著路它就下蛋了」。
他把《百年孤獨》反覆讀了很多遍,他想寫一本關於白鹿原的鴻篇巨製。
李安(點擊可查看)的文藝夢也很大,他要當導演,高一的時候,就想當。
但第一年高考,離錄取線差了6分,第二年,差了0.67分。
「二度落榜在我們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把桌上的檯燈、書本推到地上,躲到戲院去看電影,那時候國產電影發展薄弱,李安偏愛西方電影裡那些如夢如幻的場景。
「那是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
他開始學芭蕾、寫小說、練聲樂,甚至是畫素描。
1978年,李安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父親十分反感,他說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兩百個角色,但卻有五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
李安沒聽,一意孤行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
從1983年起,李安經過了六年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做雜事、遭白眼。
那時候,他已經將近三十歲了,還要養家餬口,那一天他對妻子說,我還是去學計算機吧。
妻子搖頭,一字一句地對他說:
「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計算機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裡有夢想。「
只此一句,讓李安再也沒有動過轉行的念頭。他知道,只有在電影裡,才有他的壯闊山河。
80年代初的國內,高考則猶如獨木橋上過千軍。有太多人,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
經過兩次失敗後,俞敏洪仍不願意放棄高考。
和20多個男生擠在一個大房間裡,他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背課文,晚上點著煤油燈做習題,10點半熄燈以後,俞敏洪打著手電在被窩裡背單詞,一整本英文字典的單詞背得滾瓜爛熟。
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進高考考場,僅用40分鐘做完了英語試卷。
這一次,他考了95分,總分超過北大錄取分數線7分。但俞敏洪不敢下筆填北大,還是老師幫他填的志願。
8月底,其他同學幾乎都拿到了通知書,俞敏洪還沒有等來任何通知書,後來終於收到一份通知書,一看寫著「北京大學」幾個字,拉著幾個同學,樂得跑到了馬路中間。
「我們就像範進中舉一樣跑到馬路中間又蹦又跳,連大卡車都停下來看我們。」
時間轉到1984年,這一年,全國考生迎來了自恢復高考以來數學最難的一年。
馬雲已經復讀到了第三年,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
考前三天,他的數學老師已經徹底失望了,「馬雲,你的數學一塌糊塗,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餘』字倒著寫」。
考數學那天早上,馬雲還在背10個基本數學公式。考試時,他就用這10個公式死磕,一個個套。
成績出來後,他看到自己考了79分。但離錄取線還是差了5分。
但命運沒有虧待這個不肯放棄的瘦小男孩。那年,杭州師範英語專業正好補招,把他給招進去了。
後來的故事由此開始徹底反轉,馬雲在學校裡成為了學生會主席,風生水起。
獲得香港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時,馬雲感慨道:
「我考了三次才考進大學。我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可以成為博士。但是我的確很努力,儘管我不停地考試失敗。所以,我的故事告訴那些非常努力,但一次又一次失敗的人:別放棄,總有一天,會有一所像香港大學這樣的好學校等著你。」
劉強東(點擊可查看)的高考之路,顯然要更順利一些。
讀中學的時候,劉強東就常考全校第一,老師對他說:你將來可以做我們宿遷縣的縣長,在你的權職範圍內,對宿遷人民好點,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
做縣長的夢,從此在這個農村男孩的心裡種下。
父親原本答應帶劉強東去上海旅遊,後來改口說沒時間,劉強東就自己帶著攢了很久的50塊錢跑去了上海。
在此之前,劉強東從未出過遠門。
那一年,穿著拖鞋和汗衫的劉強東,繞著南京的金陵飯店走了很多圈。他才知道,原來有比宿遷更繁華的城市。
他開始想,上海、北京、紐約……長什麼樣,他知道,人生就像一江春水,去了大海再也回不來了。
外面的繁華和老家的貧窮讓他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劉強東發誓:一定要去中國最大的城市上大學。
1992年,當他以宿遷市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入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時,副縣長親自把大紅花送進家門,劉家連放了三天電影。
他填報了社會學,在這個農村孩子眼裡,選這個專業,將來就能回到宿遷當官。
他帶著鄉親們給他東拼西湊的500元錢和76個雞蛋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從此開始「含著眼淚奔跑」。
還有一些人的高考,充滿意外和驚喜。
考數學的那天早上,高曉松(點擊可查看)沒找到準考證,翻來覆去找到8點,到考場的時候已經遲到了20分鐘。
高曉松剛做了半小時題,旁邊的同學就已經紛紛交卷。
高曉松一急,只好也瘋狂答題,結果分數就跟玩兒似的——他考了滿分。總分還超過清華大學錄取線60分。
本來高曉松想去浙大,理由很簡單,山清水秀,美女如雲。
爸媽都是清華畢業的,不同意。如果去浙大,他的學費就得自理,高曉松想著自個也沒什麼錢,那就清華大學也還可以上上。
撒貝寧(點擊可查看)則沒想到,自己唱了首《小白楊》居然能被保送進北大。
讀中學時撒貝寧轉學過多次,轉學的經歷讓他不自信,高二時他想考北電的表演系,但是個子瘦小,只敢選導演系。北大,更是不敢想。
1994年3月28日下午,年級主任把撒貝寧喊過去:「撒貝寧,你爸媽不請吃飯,北大的保送通知書就不給你了。」
小撒沒回過神來,他回憶起自己參加北大的藝術冬令營的時候,唱過一首《小白楊》,其他環節也都全力表現自己,北大的老師喜歡撒貝寧那股上進勁,最後一致拍板決定留下撒貝寧。
後來在吐槽大會上,撒貝寧回憶起當年高考,玩笑似地說出「北大還行」時,眾人大笑,成為網上的流行梗。
但玩笑的背後,是日復一日的演講比賽練習。
很多你以為的意外和驚喜,其實從來都沒有捷徑。
後來,他們的故事,就為大眾所知了。
高考之後的路,更像是另一種重啟。
馬雲成了一名大學英語老師,工資91元。他知道,自己的人生遠不會止步於此。
推廣「中國黃頁」四處碰壁的那個晚上,馬雲在公交車上對自己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麼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得知道我是幹什麼的。我在北京也不會這麼落魄。」
他從頭開始,建了一個這輩子都沒有後悔過的公司——阿里巴巴。
退休的那天,馬雲的淚水裡含著的是幾十年來的辛酸拼搏。
他最後只是簡單地說了幾個詞: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俞敏洪最終還是走出了北大,他到中關村二小租了一間可容納40人的教室。
到了1993年,俞敏洪的培訓班已經成為北京最火的出國考試培訓班,年收學生一萬多人。
他給自己的培訓班起了一個名字——新東方。
劉強東走出了宿遷,走出了北京,走到了紐約。
這一走,就是40年。
他曾在一間14平米的辦公室,一睡三年。搬出去後,京東商城正式上線,那時,他還沒有想過他會成為千萬富翁。
而等他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他又猜不到,自己會在2020年的春天,在罵聲中和遺憾中悄然退場。
他說:高考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因為上大學,我才有了看得更遠,走得更遠的機會。堅強的人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奔跑。
李安終於拿下了小金人,餘華的《活著》成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
1992年12月25日,陳忠實寫完了50萬字的《白鹿原》。3年後,這部作品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收到人民出版社信件的那天,陳忠實激動地跌倒在沙發上。
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可以不辦養雞場了。
多年後,人們也在陳忠實房間的牆上,發現他曾寫過這樣一句話,「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莫言說,高考很壞,但沒有高考更壞。
與其說高考是轉折點,倒不如說,高考是在為每個人的人生埋伏筆。
人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和故事,而高考,就是我們另一條道路的起點。
這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你為高考奮鬥過,如果你感受過凌晨起床早讀的困意,多年後,你就會明白,生活中的很多幸福,並不得益於僥倖。
它們其實來自於多年前你的埋頭苦讀,它們早已在你一遍又一遍說過的那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裡埋著伏筆。
高考不一定能直接為你帶去金銀財富,它也可能讓你不小心跌入深淵。
但高考的意義便在於,即使你跌入深淵,你也有自渡自辨的能力。
你的胸中會有丘壑,你的眼睛裝得下星辰大海。
那個年代,考大學極其不易,但縱使前路艱難,仍有一大波人激流勇進,成為了風口上的人才。
今日,2020年高考已經結束,也許,未來的「馬雲」們,此刻剛剛走出學校大門。
而所有經歷過高考的人也都知道,人生,不會由一次高考決定,但會因高考而改變。
未來,現在才真正開始。
作者:松奈子,讀者人物獨家撰稿人。視野所及皆是句讀,在世界中行走,以編輯這個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