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為多金又風流的宋朝,留給世人的不僅僅只有杯酒釋兵權的重文輕武和那些無數風流倜儻又銷金的絕世文人,更重要的是那份來自於文化傳承和生活百態的自信。
兩宋作為古代歷史上教育發展最為充滿活力的時代,不僅在於書院的眾多,而是在於其努力促使儒學文化的形成。宋明理學是自唐朝包容並蓄文化的形成以來,又一種國學傳統文化的巔峰。例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以歐陽修、蘇軾父子三人為代表的的宋人就佔據了大部分。證明了宋詞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其文學性已經在融入了宋朝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婦女兒童還是在外攻伐的武將,人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讀書。
先從兒童說起,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的好基友黃庭堅,自小就聰穎過人,五歲識千字,七歲背唐詩什麼的更是不在話下,他舅舅有一次來黃庭堅家,用書架上的書架問他,他竟然沒有不知道的,堪稱神童的典範。還有一位神童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都聽過吧,又是一位聰明且機智的神童。
當時神童並非多是出於家庭的教導,而在官府的倡導下,科舉還出現了童子科,雖然童子科承襲於唐代。但宋代的童子科,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在於皇帝往往會親自考試。例如著名的宰相楊億、晏殊等人。而並非所有的神童都會經過皇帝的考試,而是分為上中三等分別進行考試。最重要的是凡15歲以下的少年只要能背詩作賦都可以參加科舉。這些完全跟教育是分不開的,當時提倡一句話叫做:教之在幼。就是跟現在的「教育從娃娃抓起」意思是差不多的。
而在宋朝有才學的女子更是不少,李清照作為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更是無出其右,其詞不僅僅有對自己命運的哀嘆還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愁,這樣一個有文化的女文學家必然是出自家學的教導,其本身的成長環境絕對是文化薰陶極為厚重的。而作為秦淮河畔的煙花女子來說,做得一手好詞更易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對提高自己的身價是也極有好處的。
雖然在宋代針對婦女的「三從四德」逐漸加重,當時為來更好地灌輸忠貞思想,必須也得建立在婦女識字的基礎上,否則就是徒勞無功的。試想一下,就連嶽飛的母親都深明大義,在其背後刺下精忠報國四字。難道不能說明宋朝對教育的重視嗎。
受重文輕武的國策影響,宋朝的武人重視被文人壓著一頭,因此他們不得不得拿起書本,把自己也變成文人,試圖去改變這種「歧視」。範仲淹曾教導狄青讀春秋左傳,並對他說,將帥如果不對歷史熟記於心的話,不過只是一屆匹夫罷了。而嶽飛更是兵書從不離手,一首滿江紅傳遍大江南北,豪情壯志令人動容。嶽飛雖然很早就投軍,身經百戰的同時也練得一手好字。是正真文武雙全的民族英雄。
因此在宋朝那個特殊的時代,經濟的繁華和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使得教育文化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而文化的傳承跟活字印刷術更是息息相關。總之對於世人印象中那個孱弱的宋朝來說,如此新興的教育理念實在為世人所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