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真沒想到,這麼多一星會砸到它頭上。
上個星期剛剛王者歸來的。
20年經典流傳的。
《指環王》。
豆瓣9.0巋然不動。
因為重映,許多新鮮評論也湧到購票平臺上。
你猜怎麼著。
《指環王》爛不爛,在今天竟然成了個問題。
01
「一個破戒指送了3個小時」
是經典,觀眾就沒有資格打一星嗎?
不。
我們只是懷疑,打一星的理由。
看看這些理直氣壯寫下的評論——
爛,因為太長了。
爛,因為劇情看不懂。
爛,因為太無聊。
爛,因為沒有結局。
還有的不直接批評電影。
他們針對經典重映,一點變化沒有,純屬圈錢。
迷惑嗎?
太迷惑了。
怎麼到了今天,還要重新來爭論《指環王》是不是爛片。
一部作品,當然應該接受批評,前提是有理有據。
也可以對魔幻的題材不感冒,選擇看或不看,都是每個人的自由。
但在眾多一星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不爽,你就爛。
發現了麼。
他們不是在批評作品的質量。
而是在批評它的門檻。
「怎麼這麼長」,「怎麼高潮來得這麼慢」,「怎麼結局第一部不告訴我」,「怎麼有這麼多複雜的背景和陣營」……
言下之意。
這部電影超過了「我」的接受範圍。
更確切地說,是不動腦子、坐等投餵、不用克服一點點障礙就看得懂的範圍。
比起捍衛《指環王》的權威。
這些一星,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當今天的觀眾與20年前的大片相遇。
所碰撞出的聲音,到底說明了什麼?
02
指環王的奔跑追不上爽劇搶跑
《指環王》被指出的第一宗罪,就是長。
第一部《護戒使者》3個小時,三部曲加起來有10個小時之長。
但這也是一部史詩,必要的體量。
比起託爾金的原著,電影版已經簡化改編過了。
影片開頭,小說中長達十二年的聯盟大戰被濃縮成了一場戰鬥。
在甘道夫第二次來找弗羅多護送魔戒與第一次之間有17年時間的間隔,電影完全省略。
電影裡還刪除了幾個霍比特人在老林中遇到神秘人老湯姆的重要情節,小說結尾魔戒摧毀後還有「收復夏爾」這一章節,電影也並未拍出來。
要完整還原原著的情節,估計拍三十集連續劇也拍不完。
可是經過這樣的刪繁就簡。
不少人還嫌不夠。
今天缺的不是史詩。
而是我們看完一部史詩的耐心。
再說說《指環王》「不夠刺激」。
如果放在一般的劇情片、文藝片上,也不奇怪,畢竟相對小眾。
但《指環王》,本就是一部驚險刺激的通俗電影,如果真的晦澀、沉悶,當年能橫掃全球票房嗎?
如果一定要說「隱晦」。
那可能是它的一些樂趣,需要用心挖掘。
弗羅多一行人露宿荒野時,守夜的阿拉貢唱的《露西安之歌》。
相關故事,出自託爾金基於中土世界的另一部小說《精靈寶鑽》。
對於中土迷來說,探索這樣的細枝末節就是觀影的收穫。
但今天,如果還有什麼東西,特意要求觀眾去尋找、探索。
那麼等待它的不是發現。
很可能是涼掉。
沒有艱難曲折的過程。
沒有葉底藏花的機巧。
有的是直給、投喂,而且一定要快、快、快。
花3個小時看一部電影,等待一個高潮,一個結局(很可能還等不到)。
在這段視頻中,夠你獲得300次了。
每天花掉人們大量時間的短視頻,已經內卷到以秒計數的驚天反轉。
短短10秒的視頻,就能塞進三四個反轉劇情。
甚至誕生了所謂「無限反轉」,即每一個情節都為下一個反轉而生,直至反轉完整個視頻。
至於《指環王》。
與其在電影院裡面苦苦坐上3小時,花3分鐘在地鐵上刷完不香嗎?
《指環王》是花掉十個小時,千辛萬苦,歷經磨難,達到一個目標。
它被嫌棄的其實不是長。
而是「爽」之間的間隔太長。
為了滿足這種迫不及待的需求,專門誕生了一種伺候爽點的——
爽劇。
《延禧攻略》七十多集長不長?
但它衝突來得快啊。
因為女主每一集,都在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每一集,都是高潮迭起、花樣百出的撕逼。
上一秒,主子打她一耳光。
她下一秒就能更用力地打回去,一點不讓觀眾受委屈。
《指環王》裡的弗羅多,被魔戒侵蝕得傷痕累累,最後還是沒能抵擋住誘惑。
而魏瓔珞宮女爬到皇貴妃,金手指一開,一路打怪升級。
再看看近幾年的大熱劇,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一個衝突接著一個衝突。
調動情緒一等一,永遠不會感到沉悶。
然而,真正的問題呢,都消弭在對角色的憤怒裡。
《指環王》雖然是魔幻。
但它所呈現的為了目標的艱辛,複雜的世界,卻是真正的現實。
而我們喜歡的爽劇話題劇,恰恰是最虛假的東西,是在逃避真實的困境。
記得劉擎教授曾經在《十三邀》上談到過一個現象,即成年人的「童稚化」。
什麼意思呢?
不太能夠延遲滿足。
是啊,看反轉短視頻、看爽劇撕逼,馬上就可以感到滿足。
幾十秒瞬間快樂,幾分鐘就能看完一部經典。
同時,也不願再去面對複雜、理解上有難度的東西。
以至於影視劇能爽、能笑、能哭,就是好作品。
「動情」了就一定好嗎?
抱歉。
在這種相當有效率的感情切換中。
哭很可能是刻奇。
笑很可能是撓胳肢窩。
03
史詩消亡在小時代
如果你拒絕在一部經典中投入足夠的時間和耐心。
那麼結果是什麼?
就說《指環王》。
為了一個凝聚了空前想像力的「中土世界」,託爾金寫書花了20年,又反覆打磨了4年,才有了各色奇觀與族群。
這份突破想像力的答卷,影視化的難度已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就連一貫大手筆的網飛、亞馬遜也不得不謹慎對待。
史詩的厚重感,也不是一時一刻能夠消化得了的。
一個龐大的中土世界,涉及矮人、精靈、獸人和霍比特人多個族群,光是霍比特人都拍出三部前傳電影。
導演彼得·傑克遜甚至敢把只有一個小冊子篇幅的「五軍之戰」,擴充成為「霍比特人」的第三部曲。
如果你一定要在短時間裡消化它。
那麼消化下去的是什麼?
一秒,燃爆了。
在豪門層層威逼下,突然天降一伙人,說出主角更牛的身份,直接逆襲。
《指環王》的高燃片段呢?
它給我們的不是片段式的滿足,而是一個觀眾只有沉浸才能感受到的體驗。
一場巔峰之戰,洛汗騎士衝鋒。
都是燃,有啥區別?
他們知道,這場戰鬥一失敗,人類生存的剛鐸國就會被獸人陣營吞噬,這關係到族群的生死;
他們知道,6000對20萬,力量懸殊。
但洛汗國巧妙運用騎兵戰術,靠著無畏的騎士精神,突襲擊退了以殘忍好鬥聞名的半獸人軍團。
你發現了吧。
燃得越快,洩得也越快。
厚積薄發的勝利,才會持久在我們心中迴蕩號角。
在「爽劇」的世界裡,主角殺到最後,直接封神。
而《指環王》最後,你會發現主角的偉大,都離不開悲劇。
《指環王》主角佛羅多;
一個矮小的霍比特人,曾挺身而出大喊:我來毀滅魔戒。
但他,卻成了「護戒任務」中最大的犧牲者。
結局,山姆讓他把魔戒扔到巖漿裡時,他卻顫抖了。
嘴裡喃喃著:這是我的。
從周身的傷痕不難看出,一路走來,他經歷過太多折磨。
卻在最後招架不住誘惑,令人唏噓。
屠龍者,成為惡龍,仿佛刻在了古典英雄的DNA裡一般。
但,你看過多少「純爽劇」的主角是這樣苦大仇深收尾的?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頤和園的馬達、貧民窟的百萬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