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首詩被稱作「詠蟬三絕」,其中一首的最後兩句,是名言佳句

2021-01-18 憶江南音樂坊

蟬,是我們在夏秋季節常見的一種昆蟲。俗稱「知了」,在河北農村,老人們都管它叫「馬雞猴」。雄性會發聲,雌性不會發聲,俗稱「啞巴丈」。幼蟲經過脫殼後,爬到樹上,靠飲食露水和樹幹的汁液為生。由於它的獨特的生活習性,古人常常用它來象徵高潔的品德。

古人在詩詞中,有很多首歌詠「蟬」的詩詞。比如唐代詩人雍陶寫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唐代詩人王勃,在他的《餞韋兵曹》詩中,也有歌詠「蟬」的詩句"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唐朝初年的詩人虞世南,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寫過一首詠物詩《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開頭兩句,表面是寫蟬的外形以及它的生活習性。實際上是把它人格化了,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威名遠播。後兩句是全詩的高潮。說蟬聲音清脆響亮,可以傳出很遠,不是藉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它自己站得高。這首詩的弦外之音是,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潔身自好,不能依附某些人的權勢。更不能牆頭草隨風倒,趨炎附勢,見風使舵。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們的人。

同樣是唐朝初年的詩人駱賓王,也寫過一首《在獄詠蟬》的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也就是公元678年,駱賓王得罪了武則天,遭人誣告而下獄。「西陸」,在這裡指秋天的意思。「南冠」是囚徒的意思,在這裡詩人代指自己。開始兩句,詩人用蟬聲,勾起自己的思鄉之情。自己的青春年華,在幾經磨難中,已經消失殆盡了,「朝為青絲暮成雪」。隔著牢獄高牆,凝望著牆外高高的樹冠上的鳴蟬,不禁悽涼而傷感。

和杜牧合稱「小李杜」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過一首詠蟬詩《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首句用蟬在高高的樹上,吸風飲露,難以自飽。比喻自己的清高。蟬即使再高聲鳴叫,也改變不了自己「吃不飽」的命運。而自己也曾經跟「蟬」一樣,為了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向別人尋求給與資助,結果也是白費力氣。自己在外地像木偶一樣漂泊多年,家裡的田園都長滿了荒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虞世南、駱賓王和李商隱,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詩,被後人稱作「詠蟬三絕」。三首詩中,尤其以虞世南的「詠蟬詩」最為出名,為後人所稱頌。因為駱賓王的「詠蟬詩」是在獄中所寫,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李商隱的這首詩,有點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意味。唯獨虞世南的這首《蟬》,充滿了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尤其是最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既表達了自己清雅高潔的品德,也被後人在很多場合所引用,是詠蟬詩中的名言佳句。大家對以上這三首「詠蟬詩」,有什麼不同的理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系列||在獄詠蟬
    該詩用起興對起開篇,將蟬聲與愁思對舉,兩相映照,下筆自然,工穩端莊。即是詠物,物必在先。首句詠蟬,次句寫己。詠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南冠:楚國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詩人自己。
  • 李白最有「懸念」的一首詩,豪放又不失委婉,其中兩句最是著名
    今天在這裡我們要欣賞的是李白的一首最有「懸念」的詩,它的風格豪放卻不失委婉,其中兩句尤其出名,可謂人人都能背誦。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要想充實自己,有哪幾首唐詩值得一讀再讀?其中佳句讓人熱血沸騰
    顏真卿在書法領域的成就是通過勤學苦練造就的,這首詩首句點明了學習的環境,啟發人們聞雞起舞才能有所作為,後兩句則是誡勉的千古名句。首兩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沉舟和病樹比喻正在經歷的挫折,而側畔和前頭的萬木皆春、千帆競發表達了豁達的胸襟,最後兩句去勸慰朋友重新投入生活。
  • 詩歌賞析:《在獄詠蟬》
    駱賓王,大家都知道初唐四傑,神童出身,七歲就寫下了那首《詠鵝》。   這首詩入選了小學一年級課本,一舉成為所有中國孩子的童年回憶,知名度不亞於李白的《靜夜思》。事實上,駱賓王也是初唐四傑之中,留下詩作最多的人,但是,這首《在獄詠蟬》很不一般,它是一首在獄中寫的詩。有道是文章憎命達呀!
  • 唐詩三百首 |《在獄詠蟬》駱賓王
    其實啊,駱賓王這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詩是和王勃那首著名的《滕王閣詩》一樣的,兩首詩其實都是有一篇著名的序的,所以全稱應該是《在獄詠蟬詩並序》,王勃呢也同樣應該是《滕王閣詩並序》。可是有意思的是,雖然王勃和駱賓王都是駢文大家,也都是初唐詩壇四傑,可是他們這兩首連詩帶序的作品流傳到後世境遇卻大不相同。王勃傳誦千古的是他《滕王閣詩序》,而那首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 唐詩三百首 | 86駱賓王《在獄詠蟬》
    觸景生情,感受很深,寫成一詩,贈送給各位知己。希望我的情景能應鳴蟬徵兆,同情我像微小秋蟬般的飄零境遇,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憐憫我最後悲鳴的寂寞心情。這不算為正式文章,只不過聊以解憂而已。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麼哀怨的詩行。
  • 《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代表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在獄詠蟬》駱賓王
    該詩用起興對起開篇,將蟬聲與愁思對舉,兩相映照,下筆自然,工穩端莊。即是詠物,物必在先。首句詠蟬,次句寫己。詠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南冠:楚國的帽子,指代囚犯。在此指詩人自己。
  • 這一首唐詩,抒發自己含冤難雪的苦悶心情,讓人讀之淚下!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名作,它和虞世南的《蟬》、李商隱的《詠蟬》並稱唐代文壇「詠蟬」三絕。《詠蟬 / 在獄詠蟬》唐代: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 孟浩然最經典的一首詩,渾然天成,最後兩句更是妙絕古今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的這兩句詩直白的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慕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在李白尚未成名之前,孟浩然已名動天下,但是他倆一見如故,志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為唐代詩壇的一段佳話。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造詣非凡。
  • 唐詩,詩唐 ——與孩子讀《唐詩三百首》
    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聞一多我們中國素以「詩國」著稱於世。唐朝流傳下來5萬多首詩歌,成為詩歌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後人整理了許多唐詩精選本,其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風行海內外,與《詩三百》並駕齊驅,成為今人最珍視的文化遺傳。「三百首」只是個概數,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有310首詩。
  • 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描寫生動,被清代的紀昀盛讚
    古詩詞中經常出現詠物題材的作品,一首優秀的詠物詩不僅形神兼似,而且還要善於運用烘託和反襯的手法。不過這還不夠,詠物詩其實最忌諱純粹賦物,所以只有託物寓意,才能打動讀者。比如唐代的張九齡曾經寫過一首《歸燕詩》,其中兩句「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當時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又不被唐玄宗信任,心灰意冷時賦詩明志。李林甫讀到這首詩也知其必退,心中的猜忌和恚怒也稍解,於是就不在加害於他。下面介紹李商隱很著名的一首詩,其中兩句描寫生動,被清代的紀昀盛讚。
  • 鄭板橋這首詩前三句平平無奇,全靠最後一句撐場子,竟成經典!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時人謂之「詩書畫」三絕,為「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初到揚州,生活上窮困潦倒,一天風雪交加,鄭板橋穿著粗布衣去拜訪友人,路上遇見一群讀書人正在賞雪吟詩,他們見鄭板橋衣衫襤褸,以為鄭不通詩詞,便有意為難。
  • 唐朝著名醜男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他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其中兩句安慰了世人上千年。這首詩名為《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除了貌醜,羅隱身上還有一個標籤,那就是「十上不第」。他從大中十三年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十多年時間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是唐朝有名的「考渣」。
  • 黃庭堅詩酒寄情,這首詩筆調溫婉,最後兩句更是描寫細膩
    有時候一首詩家喻戶曉,但人們不一定能背誦全文,而只是記住了其中的精彩詩句。比如李白的《將進酒》,雖然全篇描寫都很精彩,但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最讓人記憶猶新。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您也不一定了默誦全文,不過「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一定是過目不忘。
  • 黃庭堅一首抒情小詩,開篇的兩句看似很平淡,但是最後兩句很經典
    以他這首《鄂州南樓書事》來說,開篇的兩句就看似很普通,可是最後兩句又是很唯美,寫出了不一樣的夏日夜景。當時黃庭堅剛從被貶之地回到湖北,對於他來說能夠回來,已經是一件幸事,所以在這首詩中,他正是以一種極為抒情的筆觸描寫了當時的心境,還有周圍唯美的風景,可謂是情景交融,寫得極為有唯美,同時又流露出了淡淡的憂傷,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最不容錯過,值得我們細細去品讀。
  • 秦觀在旅館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最經典,蘇軾愛不釋手寫在扇子上
    「三絕碑」所謂「三絕」即秦觀的作詞、蘇東坡的跋、米芾的書法。眾所周知,秦觀,字少遊 ,他是蘇軾的門生,相當於蘇軾的學生。秦觀寫了一首詞,老師蘇軾非常喜歡,在秦觀去世後,蘇軾將其中的句子寫在扇子上,以示不忘。
  • 【唐詩三百首】駱賓王《在獄詠蟬》
    【詩詞原文】《詠蟬 / 在獄詠蟬》唐:駱賓王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
  • 白居易感慨「老了」,劉禹錫送了他一首詩,最後兩句流傳千古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題為「酬樂天詠老見示」,意思就是這是酬答白居易的詠老詩。眾所周知,白居易和劉禹錫是好友,晚年時,兩人都生活在洛陽,一直都保持著交往。劉禹錫70終老,白居易74歲終老,在唐代詩人中,兩人算是比較高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