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是我們在夏秋季節常見的一種昆蟲。俗稱「知了」,在河北農村,老人們都管它叫「馬雞猴」。雄性會發聲,雌性不會發聲,俗稱「啞巴丈」。幼蟲經過脫殼後,爬到樹上,靠飲食露水和樹幹的汁液為生。由於它的獨特的生活習性,古人常常用它來象徵高潔的品德。
古人在詩詞中,有很多首歌詠「蟬」的詩詞。比如唐代詩人雍陶寫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唐代詩人王勃,在他的《餞韋兵曹》詩中,也有歌詠「蟬」的詩句"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唐朝初年的詩人虞世南,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寫過一首詠物詩《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開頭兩句,表面是寫蟬的外形以及它的生活習性。實際上是把它人格化了,比喻人的品德高尚,威名遠播。後兩句是全詩的高潮。說蟬聲音清脆響亮,可以傳出很遠,不是藉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它自己站得高。這首詩的弦外之音是,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站得高看得遠,要潔身自好,不能依附某些人的權勢。更不能牆頭草隨風倒,趨炎附勢,見風使舵。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於人們的人。
同樣是唐朝初年的詩人駱賓王,也寫過一首《在獄詠蟬》的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也就是公元678年,駱賓王得罪了武則天,遭人誣告而下獄。「西陸」,在這裡指秋天的意思。「南冠」是囚徒的意思,在這裡詩人代指自己。開始兩句,詩人用蟬聲,勾起自己的思鄉之情。自己的青春年華,在幾經磨難中,已經消失殆盡了,「朝為青絲暮成雪」。隔著牢獄高牆,凝望著牆外高高的樹冠上的鳴蟬,不禁悽涼而傷感。
和杜牧合稱「小李杜」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過一首詠蟬詩《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首句用蟬在高高的樹上,吸風飲露,難以自飽。比喻自己的清高。蟬即使再高聲鳴叫,也改變不了自己「吃不飽」的命運。而自己也曾經跟「蟬」一樣,為了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向別人尋求給與資助,結果也是白費力氣。自己在外地像木偶一樣漂泊多年,家裡的田園都長滿了荒草,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虞世南、駱賓王和李商隱,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詩,被後人稱作「詠蟬三絕」。三首詩中,尤其以虞世南的「詠蟬詩」最為出名,為後人所稱頌。因為駱賓王的「詠蟬詩」是在獄中所寫,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李商隱的這首詩,有點怨天尤人,顧影自憐的意味。唯獨虞世南的這首《蟬》,充滿了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尤其是最後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既表達了自己清雅高潔的品德,也被後人在很多場合所引用,是詠蟬詩中的名言佳句。大家對以上這三首「詠蟬詩」,有什麼不同的理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