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粉絲說收不到每日解讀詩詞的推送,那是因為公眾號改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
只要「星標」每日解讀詩詞,就能每天第一時間收到公眾號推送的優質文章啦。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侵)。
那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既然已經講了「初唐四傑」的前三傑,又怎能略過大名鼎鼎的駱賓王呢,而且我們前三傑既然都講的是五言律詩,那麼我們也就選駱賓王那首著名的千古名作《在獄詠蟬》來為大家賞讀一下。詩云:「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侵)。那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其實啊,駱賓王這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詩是和王勃那首著名的《滕王閣詩》一樣的,兩首詩其實都是有一篇著名的序的,所以全稱應該是《在獄詠蟬詩並序》,王勃呢也同樣應該是《滕王閣詩並序》。可是有意思的是,雖然王勃和駱賓王都是駢文大家,也都是初唐詩壇四傑,可是他們這兩首連詩帶序的作品流傳到後世境遇卻大不相同。王勃傳誦千古的是他《滕王閣詩序》,而那首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其實也是一首名作了,更何況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的千古名句,可是這首詩的名聲卻遠不如他的《滕王閣序》。
反過來,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序》寫的是這首詩的創作來由,也是一篇古文加駢文的創作,其實也非常棒的。序曰:「餘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這一篇序講了他《在獄詠蟬》詩的創作原因,是當時駱賓王被關在獄中,見獄中庭苑槐樹上的鳴蟬而生出感慨。事實上這篇序寫得同樣文採斐然、華章滿目,可是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在獄詠蟬詩》名聞天下、傳誦千古,可這篇序就幾乎沒有多少人關注。
為什麼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詩並序》和王勃的《滕王閣詩並序》命運截然相反呢?王勃是以《滕王閣序》名傳天下,而駱賓王卻是以《在獄詠蟬》詩名聞後世,其實原因就在於感慨深重, 感慨部分主要在哪裡,哪一部分就能打動人心。《滕王閣詩》主要是壯寫滕王閣的雄闊景象,而王勃將自己人生飄零浮沉的命運感慨全都寄托在《滕王閣序》裡,所以「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等終軍之弱冠,慕宗愨之長風。」。可是這樣的志向卻遭遇飄零,在人生洗禮中,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心緒自然能讓人感同身受,自然名傳千古。反過來,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詩與序也是這樣,事情的由來、辯解、起因、過程全都交代在他的序文裡,而他最深重的感慨卻都集中在他那篇五言律詩裡,所以名傳後世的當然是他的《在獄詠蟬詩》。
所以你看他那深重、沉重的人生感慨,其實從第一聯就開始了。「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說的是秋天,我們在前詞的解釋中也反覆說過,中國文化是一個全息(全息理論是研究事物間所具的全息關係的特性和規律的學說。它具有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規律;反映事物之間的全息關係的全息等式。它本質上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性,全息論既是理論科學又是應用科學,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論,又研究一切科學領域的全息現象與全息規律。)對應的系統性文化。所謂陰陽、五行、八卦系統,其實對應的是我們物質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全部世界,所以它是一個全息對應系統。所以東南西北、春夏秋冬,五行與五臟,還有人生與時空皆能處處對應、處處關聯。《隋書.天文志》裡就說,「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所以「西陸謂之秋」,「西陸」就是指秋天。「西陸蟬聲唱」,到了秋天,蟬鳴之聲雖然依舊高亢,卻已不似南陸的夏天那樣,這裡的高亢中其實已經暗含了一種悲涼。
作者為什麼要選擇蟬來寫?而且這首《在獄詠蟬》被後世評為千古詠蟬第一。雖然駱賓王在序文裡頭已經說了蟬的高潔,但其實這背後還有中國古代深刻的蟬文化。首先,蟬蛹從地中蛻變,然後從地裡爬出來再爬到樹上,所以這個從地下蛻變,然後從洞裡爬出來的過程在古人看來就非常神奇,我們小時候,經常去挖那個蟬蛹,就從洞裡頭掏出將要蛻變的蟬蛹來。在古人看來它神奇之處在於它代表了重生的寓意,人死後都要被埋在地下的,從地下、從洞裡重新蛻變而出,這在古人看來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能力,代表了重生與復活。所以在古代的墓葬文化裡,我們經常會發現玉蟬,它往往被死後的墓主含在口中,寄寓了重生的期望。蟬蛻變之後,爬到樹端,每日高聲歌唱,而且古人認為蟬不食它物,只飲清露,而露水本身就在中國古代文化裡有著不可替代的寓意和內涵。我們在講李賀的《青銅仙人辭漢歌》裡頭講承露盤講過這種承露文化,所以蟬既飲露,又引吭高歌,再加上蟬翼綾薄、蟬目永開。這在古人看來這樣穿越生死、飲露高歌的蟬,簡直就是君子的化身,就是永生的希望,所以一句「西陸蟬聲唱」該是寄寓了獄中的駱賓王多少的心聲啊!
所以他接下來說,「南冠客思深」。首先,也有版本作「南冠客思侵」,其次則是音韻的問題,這裡的冠要讀平聲,而這裡的思要讀仄聲,我們在《天淨沙.秋思》裡講過,所有悲傷之思,也應讀仄聲。而南冠的「冠」是名詞,則應讀平聲,如果做動詞的話,則應讀仄聲字。「南冠」則是楚囚的代稱,《左傳.成公九年》記載說,晉候視察軍用倉庫的時候,見到楚國的俘虜鍾儀,就問旁人說,那個戴著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誰呢?原來這個叫鍾儀的俘虜雖然被關押在異國他鄉,卻一直帶著故鄉的帽子,所謂「著南冠,操南音」也。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又叫南冠,所以這一句「南冠客思深」是說蟬聲把我在南方囚徒的愁緒帶去遠方,帶回那遠遠的故鄉。駱賓王的這個南冠的典故用得非常的巧,既點明了他囚徒的身份,又非常切合他自己的出身。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早年喪父之後隨母親來到山東青州和兗州一帶居住,而這一次牢獄之災之後,他也就辭官回到兗州居住,所以他又把兗州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一個浙江義烏,一個山東兗州,其實這兩個地方我個人感覺對駱賓王的性格影響都蠻大的。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上一聯本來就感慨深重了,這句感慨真是讓人沒來由的為之沉鬱、悲傷。「玄鬢影」對「白頭吟」對得特別好,「玄鬢」哪是指蟬的黑色的身體和翅膀,而「鬢」本來就有鬢髮之意,所以又可以喻指作者正當壯年的人生的好時光。而事實上據學者考證,駱賓王這一次入獄的時間大概正好是在他三十七八歲左右,正是人生盛年之時,可是這樣的「玄鬢影」裡,南冠深囚的詩人也只能吟誦那哀怨的《白頭吟》。我們講過卓文君的《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因為白頭吟的詩體和它的樂府之作特別能夠打動人,所以自卓文君之後多有名家喜作《白頭吟》。
用人生盛年的好時光,來獨自吟誦《白頭吟》那哀怨的詩行,這比那南冠的客思還要深沉哪,但作者只是寫的囚徒命運的感慨嗎?頸聯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妙處就是在表面上還是在寫蟬,是說秋氣漸深、秋露漸重而蟬翅又輕又薄,又怎能飛得過那世態的炎涼和時間的滄海呢。至於蟬鳴之聲雖依然高亢,但秋風已起,風多風大,蟬聲雖響易沉,既然聲音無由傳達也就難保自身的芬芳了,所以「飛難進,響易沉」,雖然緊扣蟬意和蟬聲來寫,卻明顯寄寓了作者自身的不平之鳴,這樣的世態炎涼,那麼多的魑魅魍魎,我的冤屈又怎可能上達天聽。既然如此,我又怎能辯解自己的冤屈,證明自身生命的芬芳哪。由此最後一聯忽之欲出,一下成為萬丈紅塵中最驕傲的吶喊與彷徨。「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沒有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輕靈與高潔,又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清玉潔的一片忠誠。這一聯的妙處是依然不離詠蟬,將自己的心緒與心懷表達得淋漓盡致。駱賓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吶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彷徨,他又是因何而入獄呢?他自秉的高潔,他所要訴的衷腸,又有怎樣的獨特性呢?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裡曾經評價駱賓王說,「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如果你只讀「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只讀「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大概你很難想像駱賓王是這樣一個人。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後來又把山東兗州視為第二故鄉。我在講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時候反覆提過,浙江義烏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戚繼光組建「戚家軍」要完成抗倭的大業,挑選過各地各種兵,挑來挑去最後還是相中了義烏兵。浙江義烏一地民風彪悍,多豪俠男兒,想來駱賓王亦是如此。後來他又把山東青州、兗州視為第二故鄉。我們知道曹操平定天下、橫行九州主要靠的就是青兗兵,也就是青州兵和兗州兵。我自小也在兗州一帶生活,深刻體悟到當地的民風樸實與彪悍,所以義烏與兗州雖然一南一北,其地俱多豪俠之氣,而駱賓王就是這種性格的典型代表。
像聞一多先生說他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這其實是絕對言之有據的,這個「負心漢」指的就是王楊盧駱中的盧照鄰。一段時間駱賓王在成都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這個好友盧照鄰的一位曾經的戀人—郭氏,駱賓王看到楚楚可憐的郭氏依然在苦苦思戀著盧照鄰,而盧照鄰卻不為所動,依然僻居在秦嶺太白山中。於是骨子裡愛管閒事的駱賓王看不下去,一衝動,憤然提筆就寫了首著名的《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痛斥盧照鄰的絕情,並想當然地指責盧照鄰的朝三暮四和移情別戀。事實上,此時的盧照鄰因疾病纏身、手足俱殘,所以不想牽連郭氏,甚至絕意仕途、僻居太白山中。而駱賓王不管不顧,卻讓他的好友蒙上千古不白之怨,盧照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負心漢的典型。這種事兒還不止一件,比如說當時長安有一個著名的道士叫李榮,名頭非常響亮,許多女道士都以能結識李榮為榮。後來著名的女道士王靈妃和李榮走到一起,兩個人不管清規戒律,倒也是一段佳話,可是後來李榮不辭而別,一個人去到了成都。本來這種事兒在繁華無比、喧囂無比的長安城也沒多少人關注,可是駱賓王在長安時曾經見過王靈妃,到了成都之後又得知李榮也在成都,一時又衝動起來替王靈妃打抱不平,寫了篇著名的《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把他們那些不足為人道的情事一股腦抖了個乾淨,李榮因此灰頭土臉。不過,不論是《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還是《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這兩篇著名的長篇歌行就詩篇本身而言都寫的精彩之極!像《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中有一句「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大家應該聽了很熟悉吧?對了,納蘭的那句「一生一代一雙人, 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 天為誰春」,其實就從駱賓王這裡化來。
駱賓王天生一副豪俠氣也就罷了、愛管閒事也就罷了,問題是他天資聰穎、天縱奇才,所以他管起閒事了自然會驚天動地。想來也是,他七歲的時候就能寫出「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種天資再加上他那「曲項向天歌」的姿態,所以不論是世人還是他自己,對自我的期許都是非同於常人的。所以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叫駱賓王,就是用的《周易.觀卦》中的「觀國之光,以利賓於王。」,所以他名賓王,字觀光,是有著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志向的。所以駱賓王有才情、有天資、有志向、有俠氣,可是人生卻為什麼不如意,甚至最後還鋃鐺入獄呢?最終還是性格的原因。
性格、個性決定人生,駱賓王性格裡有一種骨子裡帶來的驕傲與不平,他才學驚人,卻仕途不濟,一開始科舉考試屢屢困於常務。後來被道王李元慶看中,招為幕賓,李元慶是李淵的十六子,是李世民的同父異母弟,本來是非常重視人才的,可是駱賓王在李元慶手下也盡顯傲嬌本色,李元慶後來也只好敬而遠之。後來駱賓王曾另尋出路,遠赴塞外,有過數年的軍旅生涯,所以後人曾經有觀點認為它是唐代第一個走向邊塞大漠的知名詩人,是唐代邊塞詩的開山人物。後來駱賓王重回長安,所任也是微職。他在長安和盧照鄰一樣,眼中儘是不平與批判,寫下著名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又揭露當時長安繁華背後喧囂與黑暗而言,駱賓王的《帝京篇》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可謂雙璧,而《帝京篇》今天更在《長安古意》之前。所以你看駱賓王不論是歌行體、還是律詩還是駢文、還是邊塞詩,他真可謂是一個全才,唯一的問題是他驕傲爽直的個性,不為時人所容。所以在他終於做到了侍御史的位置上,這是一個從六品的官職,才不過做了幾個月,就因為他多次上書觸怒了當時當政的武氏集團,於是被栽贓下獄,於是悲憤莫名的駱賓王在獄中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在獄詠蟬》,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表明心志。在被羈押了一年多之後,駱賓王才終於得以出獄,此後他也任過一些小官兒,但大多數時間都是江湖漂泊、羈旅天涯。
在一代女皇武則天一手操持的風雲變幻的時代裡,駱賓王就像他名字所屬的那句卦辭所說,觀國之光,卻難以利賓於王,也就是一雙眼睛看得真切,卻不能成為王之賓、王之臣。當然成為王之賓、王之臣的機會也不是沒有。曾經寫下《易水送別》,寫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歿,今日水猶寒」的豪俠的駱賓王,走到揚州之後終於遇上了徐敬業的造反,徐敬業是唐初開國功勳徐懋功的孫子,駱賓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這場反武則天的造反運動。以天下為己任的他以他激情滿懷的生花妙筆,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曌檄》與後世曾國藩的《討粵匪檄》,並稱古今兩大檄文。據說武則天自己讀到這篇檄文時,讀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不過微笑而已,當讀到「一抔土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則天不悅,認為「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哪,就是感慨地說,這種人才不為我們所用,這是宰相的失察啊。所以駱賓王最終那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真如我長虹凌空、迅雷震宇。徐敬業最終兵敗,而一代天才駱賓王下落卻史說紛紜,主要有被殺說和逃亡說。
像《唐才子傳》和《本事詩》裡後來都記載說(《本事詩》記載:宋考功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鬱巖嶢,龍宮隱寂寥。」第二聯搜奇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邪?」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聽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問詰之,曰:「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出趙魯《遊南嶽記》。賓王亦落髮,偏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當時雖敗,且以匡復為名,故人多護脫之。」),宋之問有一次到江南遊靈隱寺,明月之夜得一聯詩,曰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但接下來翻來覆去、搜腸刮肚,卻始終難以為續,這時一老僧為之序,曰「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聞之眼界始大,靈感頓開,續之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這就是宋之問的名作《靈隱寺》。而到第二天,宋之問欲去拜謁、拜謝的時候,老僧飄然而去,據寺中僧人說,說那就是才情橫絕於世,卻不得不隱姓埋名的駱賓王。當然,據學者考證,宋之問本來與駱賓王相交,不可能要詢問僧人才知道是駱賓王。所以這件事明顯有誇張的成分,但世人願意這樣誇張,大概是因為那一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突然發生,實在符合駱賓王豪俠不羈的性格以及他波瀾起伏的人生。如今千年而下,「西陸蟬聲猶在唱,南冠客思古來深」,駱賓王那一句「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吶喊與彷徨,大概正是他人生不平則鳴命運的最佳註腳。人生在世,總有不稱意時,或者像太白那樣「明朝散發弄扁舟」,或者像駱賓王那樣「曲項向天而歌」。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
收聽音頻,末尾有問題,留言回答,每周統計點讚最高的用戶獲得精美圖書一套。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