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兩個星期,《奇葩說》辯手臧鴻飛說他自己是《愛拼才會贏》本人。
這也許是九零後很難有情境共鳴的話。
但二十年前全中國的盜版音像店大喇叭裡放的都是這首歌,那是九零後很小甚至沒出生的時間。
最早聽到的就是這種勸世勵志歌曲,也就是雞湯。小人物,用一種南國的怪腔怪調,做著教書匠的事,「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更多的時候閩南語歌有點像日本演歌,自帶哭腔共鳴和顫音,有一點誇張。那時街邊也會放「誰人能夠了解,做舞女的悲哀」,這首《舞女》小S也唱過。都是些市井人生,有一點英雄主義什麼的在裡面,聽上去很抓馬。
雖然閩南語不是臺灣的原生語言,但也近似於是,不過沒有廣東話好運氣。早期臺灣香港的流行曲都是西洋歌曲,但一代偶像許冠傑將粵語跟流行無縫銜接了,粵語歌才有了後來的嶺南霸主地位。
彼時閩南語歌還在歌廳和秀場沉浮。同是方言也有不同命運。
時光倒退個三十年,內地人民幾時聽過什麼閩南語流行歌?不過時移事易,如今粵語流行都快完蛋了,閩南語歌反倒有點衝上雲霄的意思。其實也是「好風憑藉力」。
閩南語歌變得時尚起來是近十五年以內的事。周杰倫、張惠妹都是認真出過閩南語單曲的歌手。周杰倫祖籍福建,所以他能自如地唱《火車叨位去》。張惠妹是原住民,但也能用閩南語唱《好膽你就來》。連陳奕迅發國語唱片,也對閩南語歌神往,喝醉後唱了首《我甲你》,唱出了大舌頭的效果。
這三首歌基本是酷跩頹,涵蓋當下流行三大情緒。
寶島天團五月天出道專輯裡的《志明與春嬌》,讓香港導演彭浩翔很感動,於是多年後拍出了香菸愛情故事《志明與春嬌》和後來的兩部續集。直到今年上映的第三部《春嬌救志明》時,這首歌才正式有了國語版,黃偉文填詞,為了貼合劇情不惜放了大招,「春嬌綻放母親的笑臉」一句真是一言難盡。明明人家原來是兩小無嫌猜的閩南語情侶之歌。
由此可見閩南語某些時候是美過國語的。
正統的閩南語歌基本是老人歌,爸媽的當年情,但對唱功要求要比國語厲害。哭腔顫音雖然不流行但也很難做,尾音能顫很久的流行歌手一般是張學友、楊培安這種實力的——小打小鬧上不了閩南語歌臺面。
小S那時在《康熙來了》也要唱《家後》、《雙人枕頭》,遇到原唱來還要飆歌一曲。唱功捉襟見肘。
從這個層面上說閩南語是很高級的。畢竟一代天后江蕙是閩南語地區的朋友心中神一樣的存在,唱起國語歌也不在話下,李宗盛說她唱《晚婚》好過所有國語女歌手。準確地說,連李宗盛這種華語樂壇大神級人物,去江蕙的告別演唱會也誠惶誠恐,內心萬般糾結,悵然若失,後來還恭敬地寫了一張卡片送給對方。
將傳統閩南語歌帶上流行的是謝金燕。她抓住閩南語歌貌似過時的這個痛點,認為閩南語歌是可以由長腿姐姐和電音拯救的,果然就翻出新花樣來。爸媽哪裡聽過電音啊,少年人又喜歡謝金燕人靚聲甜,因此也拿了幾個金曲獎,畢竟每年金曲獎的閩南語類獎項都長差不多也太沉悶了。類似《嗆聲》這類的閩南語電音舞曲當時也非常流行,讓閩南語從老年人審美中突圍。
而後按著《嗆聲》的路數也推出過國語舞曲,比如2013年的《姐姐》,在那年的中國臺灣也是年度神曲。在《中國新歌聲》還叫《中國好聲音》時,福建選手徐林唱的就是這首歌,剛唱兩句導師周杰倫和哈林就HIGH起來了,並互相交換了眼色。大概是感覺回到了故鄉。
徐林是福建泉州人,《姐姐》的射程範圍之內,會唱很正常。BTW,《姐姐》是絕對適合跳廣場舞的,可惜內地廣場舞天團沒聽過。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說,閩南語出身的歌手唱國語,傳唱度也是問題。
因此,更多的九零後甚至零零後知道閩南語歌,還是得靠國語流行歌手。演唱會是很好的傳播場所。
蘇打綠是拉來過原唱徐乃麟一起唱《紅鞋女孩》的,讓這首1984年的歌在小範圍又流行了一陣。此外他們還唱過《追追追》,特別跩和屌,又有種人在江湖飄的颯爽,讓人感嘆閩南語和歌廳文化流行的時代的魔幻。蔡依林在演唱會唱過《墓仔埔也敢去》,光芒萬丈的天后一旦颯起來也是頗為女流氓的,然而帥。
田馥甄唱過《無言花》,唱得很清新。也有把閩南語歌夾在流行歌裡面的花招。
閩南語不知為什麼在國語面前總是特別嬌媚,明明是江湖浪子和酒家女老闆,但與國語糾纏不清的時候就風味另說。
陳小春《算你狠》裡有《心事誰人知》,原唱沈文程,張惠妹翻唱,歌裡用了女聲版本,一下子出來個香港痞子與臺灣靚女的啼笑因緣。任家萱也拉來過ABC王力宏唱《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近幾年最著名的一首,徐佳瑩《身騎白馬》,算算也有點年頭,但由於徐佳瑩是《我是歌手》之後才被內地熟知,因此也可以說較新。即使是當年參加《超級星光大道》時,沒有祭出這首歌的徐佳瑩也是差點面臨出局命運的。副歌部分選用的是著名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片段。在這首歌之前,國語地區人民是不知道歌仔戲為何物的。徐佳瑩傾情帶來一個知識點。當然現下也不能說閩南語歌多麼主流,連國語歌的受眾都一再細分,只是說借勢主流歌手和流行曲,閩南語歌的確有變得時尚一點。
雖然閩南語的確難學。連祖籍四川的任家萱、祖籍山東的小S的不標準閩南語還要被人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