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聽不懂爵士樂的時候,我們喪失了什麼?| 紙城REVIEW

2021-02-19 紙城


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

《如何聽爵士》作者特德·焦亞在書中有句位置平凡、口氣不痛不癢的話,但讀起來卻有如尖刺:「去聽翻唱流行樂吧,對於喜歡完美復刻的人而言,那些是絕佳的娛樂。」

—樂正禾


「正序」的理解

爵士音樂究竟是什麼?對大多數人來說,爵士樂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我們心中會隱約浮現出被稱為「爵士味」的東西。但如果要求人們對這個符號的印象進行概括,必定會感到十分吃力。

深入理解某種文藝的人都知道:以正序的方式研習藝術史才是「磨刀不誤砍柴功」,想理清每一個枝杈時,從樹幹向上順延比照觀察,可以產生更清晰的位置感。

與其在二十一世紀音樂潮流中摸索爵士音樂,為什麼不先摸索拉格泰姆、藍調的輪廓呢?甚至應該把歸為「古典音樂」的十九世紀西方音樂作為起點,從而更清晰地體會爵士樂的開拓,也許爵士音樂的開拓性和「偉大性」正在於此。

為了清晰地展開「正序摸索」,先來回望所謂的古典音樂。在一場交響音樂會排練中,指揮費盡心力地調整完某個複合音色效果後,他會怎樣囑咐不同聲部的樂手呢?指揮家馬澤爾先生會說:「記住這裡,先生們!這個地方無論重複多少回,都不要再走樣。請不要讓我白費心機!」

相應地,每一個爵士樂隊中也會有一位成員處於領袖地位——就像70年代的傳奇貝斯手查爾斯·明古斯那樣。當其他樂手在演出中即興演奏的一個樂句引起了滿堂彩時,樂隊領袖會是什麼反應呢?他可不像交響樂團指揮那樣諄諄囑咐其保持下去,也不會勉勵這位成員,反而會當場呵斥道:「今後不準你這麼幹了!」——這句話並非杜撰,而是明古斯在演出中時常的作為。

明古斯是個樂霸嗎?或是嫉賢妒能?也許素有「爵士暴君」諢號的明古斯確實脾氣火爆、態度傲慢,對社會現實懷有叛逆的不恭,但這裡並不能用他的性格來推斷,這個問題恰恰是幫助理解爵士樂的關鍵之一。

從瑣碎的源流到融匯一體

爵士音樂的源頭是最為瑣碎的——不僅僅是非裔美國人的產物,歐洲的民間音樂和軍樂也是源頭之一。十九世紀歐洲慶典進行曲中,跳動的節奏勾起了紐奧良音樂人的靈感,行進節奏中的動感和黑人音樂的切分處理結合,強拍上的休止,伴隨著黑人的步態舞(cakewalk),化為了最動人的東西——拉格泰姆與搖擺。布魯斯音樂同樣誕生於南部的非裔群體,它時而是女性黑人的哀歌,時而又是底層業者的勞動號子,樂曲中幾乎貫穿的屬七和弦會與布魯斯音樂特有的音調——布魯斯混合音階相配合,它由幾個和東方五聲調式完全重合的音、以及布魯斯獨有的幾個色彩音(Blues Note)組成。這種調子經常被我們看作「爵士音樂的主要特徵」。

而「搖擺」也被視為爵士樂的標誌。切分音的處理為聽者營造出正拍被「吃掉」的感覺,略有不穩的感覺推動了人們下意識擺動身體的動作,這就是充滿魅力的搖擺感,而搖擺中的演奏者順勢奏出各種彎音,為搖擺的趨勢增添了更加激烈的動力。

拉格泰姆和布魯斯仿佛爵士音樂的父母,但可以將爵士樂簡單視為二者的融合嗎?或者我們更具體的表述為:爵士音樂只是切分、布魯斯音階和屬七和弦的產物嗎?是去掉中間某拍的三連音、或者shuffle(一種帶有跳躍感的節奏)、swing(一種很有搖擺感的節奏)等各種節奏型的產物嗎?實際上,這些表面特徵性的描述再多,也永遠無法拼湊出爵士音樂的完整形象。爵士音樂實在太變幻莫測了,它絕不是細節的堆砌。人們通常將理解爵士音樂靈魂的鑰匙,歸結為兩個關鍵字:「即興」。

「聽」與「玩」的結合

John Coltrane 與Eric Dolphy, Reggie Workman and Art Davis, 1961年

無論哪個地區或民族的音樂史,都無法抹煞「即興」這個要素。

今天人們經常將爵士樂視為即興音樂,而將古典音樂視為對樂譜上白紙黑字的還原,真的如此嗎?回望貝多芬、莫扎特的年代,音樂是什麼樣的?樂譜中某一個段落的調性安排通常被今天的我們視為不可改變的組件,在曲式分析中被描述成某些必要的意義和功能,但在十九世紀初,一首奏鳴曲的實際演出中,某些句子經常會被演繹者換個調再彈一遍,並添加許多即興變奏。音樂家在現場拿到新的音樂主題,甚至需要即興發展為一首奏鳴曲和一段賦格,至於添加即興的暖場前奏曲,更是家常便飯。當演奏家將作曲家的樂譜即興變化後,流傳後世的卻依然是原譜的內容。

為什麼我們熟知爵士樂的即興?是因為現場錄音的時代可以將每一位大師的即興表演完全記錄下來。但是將爵士樂的即興性視為「錄音時代所促進的產物」有倒果為因之嫌,它和古典音樂的即興並不相同。

在交響樂演出中,節拍的穩定、甚至指揮的心理速度都是非常講究的,力度或速度的驟然變化,都作為音樂繼續發展的驅動力而存在。但爵士樂的變化並不是規定好的功能,一首爵士曲目的演繹從根本上拒絕維持穩定的拍子,要知道一般作為最舒適的速度——也就是稍稍快過心臟的中速在爵士樂中卻是尷尬的存在,那意味著不慍不火、索然無味。反之在行進中逐漸加快速度,這種被古典音樂視為禁忌的「快板越來越快」在爵士表演中並不少見。

如果說古典音樂的即興建立在創作與演繹的結合上,那麼爵士音樂的即興性又有更為關鍵的要點:「聆聽他人」。爵士樂隊的演出中,每一個人必須聆聽他人,理解他人,懂得為每一個人製造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在競奏式的表演中,一把薩克斯管可能與其他樂器進行一對一的單挑,雙方都在每一次12小節段落(布魯斯和藍調中一種很特殊的段落結構,和通常歌曲的16小節區別)的連接前聆聽對方的聲音,借對方的收尾而借力打力,表現自己新一輪的展開,在複雜的配合中完成即興,這和鋼琴伴奏在奏鳴曲休止中等侯小提琴的華彩是完全不同的。

艾靈頓公爵把無意義的聲音(發出各種沒有具體意義的聲音)引入爵士樂,是爵士樂主要創新人物,同時還是首位將爵士樂元素、即興演奏與傳統音樂形式結合的作曲家。


美國爵士樂評論家特德·焦亞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爵士鋼琴家,當我們翻開他所著的《如何聽爵士》時,會疑惑不已:這個人究竟在教我們如何聽爵士?還是在教我們如何玩爵士呢?實際上,講解如何「玩懂」爵士樂與講解如何「聽懂」爵士樂的論述具有非常大的交集,有時這兩個事物甚至難分彼此。也許你一開始無法體會到大師們是如何去「玩」的,但至少要先有「玩」的心態,把自己視為一個參與者。只有如此,才能感受到爵士樂即興演繹中最為精髓的那個東西:自發性!爵士樂是自發性的藝術,是一種每個人每次演出中都會闡釋出最多樣自發性的藝術。

一場爵士音樂會中,曲目的觀感並不被所謂的指揮決定,而是每一位成員自發性產生的合力。在某個演出中能感到默契平等、而又自由放任的演繹風格,在另一個演出中又捕捉到領袖人物的霸氣,比如欣賞邁爾斯·戴維斯的小號演奏時,就會感受到他對全場的控制,一個為人苛刻、個人主義情節又很嚴重的人會和隊友產生什麼樣的合力?當然就是統御的感覺,他沒有用指揮棒去指指點點,但是只要拋出具有引力的聲音,就能將所有其他樂手牢牢「吸住」。

聽爵士音樂,甚至會感受到樂手的出身、個人氣質。比如邁爾斯·戴維斯是出身富裕中產的倔強公子哥,艾靈頓公爵優雅的演奏仿佛將自己良好的家教展示給我們。這就是強烈自發性產生的效果,反之假如你聽到一段歌劇花腔後判斷出:「唱歌這人一定是大家閨秀」,那麼就有強烈的玄學嫌疑。


約翰·柯川與邁爾斯·戴維斯,1960年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回看明古斯為什麼呵斥博得滿堂彩的樂隊成員?他發出的「不準再幹這種事」並非要樂手「不要再貪圖觀眾緣」,而是在提醒他:千萬不要因為本場演出觀眾的喝彩而將同樣的演奏方式完全再現到另一場演出上。製造出某個樂句演繹的「完美定式」,這和爵士樂精神完全相悖的,會讓我們反覆強調的那個「自發性」化為烏有。

這種自發性是如此的重要,但與「個性」的概念又天差地別。所有的音樂表演都需要個性,東方人演繹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和西方人的演奏是不同的,他們的演繹流露出自己的特色,這種流露是相對被動的,假如演奏貝多芬時刻意的製造所謂個性,那就是譁眾取寵,即使古爾德的個性也不是刻意的,雖然他的個性確實相當的鮮明。相對於被動而發的「個性」,自發性更像是內生而外發的。

生命在於「自發性」


邁爾斯·戴維斯的手

二十世紀中後期開始,商業資本的包裝方式和爵士樂有些八字不合,爵士樂豐富的表徵特色被形形色色的音樂類型吸收借鑑,但商業要求產品呈現方式的每一個細節都由資本來決定。商業資本可以打造出形形色色的「個性」,但無法製造出藝術家的自發性,反而會抑制自發性。而當爵士樂從藍音爵士(硬波普)發展至科爾曼的自由爵士時,商業終於幾乎不得不和這類藝術家灑淚而別,音樂家比爾·迪克森甚至組織了爵士作曲家同業公會對抗資本勢力。

也許他們的本意並非簡單的與商業資本叫陣,而是在保護自己所追求藝術的生命不被抽取。《如何聽爵士》作者特德·焦亞在書中有句位置平凡、口氣不痛不癢的話,但讀起來卻有如尖刺:「去聽翻唱流行樂吧,對於喜歡完美復刻的人而言,那些是絕佳的娛樂。」

本文原載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原文名《爵士音樂:聽覺的一場嬉遊之旅》

《如何聽爵士》

(美)特德·焦亞 / 著 孫新愷 / 譯

未讀·藝術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5月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容

爵士樂裡,有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抗爭

不管你喜不喜歡,今天就來說說約翰·柯川以及那一群人

當我們不作為文藝青年時,王家衛的電影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自google,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相關焦點

  • 在中國,什麼人在聽爵士樂?
    在中國,什麼人在聽爵士樂我現在分析爵士樂聽眾群的時候,也只能是籠統地稍作歸納。    爵士樂在中國的影響其實早有歷史,這種由美國黑人貧民創造的民間音樂在徵服了白人之後,也舶來了東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流行音樂深受其影響,當時的音樂演奏與歌曲創作都表現出國人對爵士樂的的吸收與借鑑,新鮮而單純(上海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的演奏,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影子)。
  • 隨筆 《La La Land愛樂之城》觀後感
    這部電影一半的時間都在講即將逝去的爵士樂,曾經多麼輝煌的音樂類型,如今卻淪落為電梯間的背景音樂和裝逼的談資,而男主角仍然為了自己的爵士夢不懈堅持和努力,這讓我感同身受。《La La Land》片段當初,我選擇了爵士樂,沒有想過它是否已是過去式,也沒有想過大多數人聽不懂,而是單純因為自己喜歡,去學習、去演唱。
  • 為什麼我們聽不懂,為什麼又說不清
    為什麼我們聽不懂,為什麼又說不清 因為我們都有詞語過濾器,它是如何形成的 ?你說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達的嗎 ?而你聽到的又是對方真的想表達了嗎 ?其實你選擇的表達的詞語是經過一系列過濾器的篩選 ,比如我的語言背景 、文化背景 、教育背景 、社會地位 。
  • review什麼意思
    review什麼意思單詞解析re,表示重複,更多例子還有:retell, relaxation, repression, etc.review 之 審查review 之 評論這裡來詳細說一下review作為檢閱、閱兵的意思,大家想想看國慶大閱兵或者之類的閱兵是不是都會被記錄下來,然後在新聞裡不斷地播放啊?所以就是不斷地被查看。
  • 一部Jazz樂入門指南《愛樂之城》——如何聽懂爵士
    故事中,相識伊始Mia說她討厭爵士,Sebastian就帶她去聽爵士,給了她Jazzeducation爵士樂教學。後來落寞的Sebastian說現在沒有人喜歡爵士樂,甚至你都不喜歡,這時Mia的回答卻是「我現在喜歡爵士樂了,因為你喜歡」。  誰說西方人不懂委婉的表達愛情呢?這是多好的回答啊。愛你,便逐漸去了解了你所愛的音樂!
  • 為什麼說日本是現在爵士樂氛圍最好的國家
    那時候的日本各大舞廳和飯店,播放的音樂八成是爵士樂,大阪更是被成為日本芝加哥,從 1927 年開始,每年有超 50 家爵士樂主題舞廳開業。細聽之下,可以聽出Ella和Peterson的《These Foolish Things》有幾個動聽之處。尤其在「A tinkling piano in the next apartment」 那裡輕輕滑到後面的鋼琴間奏,什麼時候聽來都五體投地。Miles Davids在 《Four & More》中的演奏入木三分、擲地有聲。
  • 為什麼魔幻電影中的咒語我們一般都聽不懂?
    我們再看一些關於魔法電視電影的時候。時常會聽到施咒者念魔法咒語。無論是中國的影視還是外國的影視。他們說出來的咒語,一般都聽不懂。這是為什麼呢?這樣讀出來觀看者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聽著就會產生一種神秘感。由於他只是產生一定的影視效果,對於咒語因為你怎麼分析也不會明白他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就不要深究這句話的到底是什麼意思了。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關注並留言討論!
  • 明明聽不懂,為什麼我們更愛粵語歌?
    作為一個常常沉醉於粵語歌的感性女紙,意公子決定秉著極其認真的態度、以及看懂TVB的粵語水平,為大家深入地扒一扒:為什麼粵語歌比國語歌好聽?其中有不完善的地方還請各位粵語歌歌迷前來指點首先,粵語歌詞的聲調變化與歌曲的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是保證粵語歌曲好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袁哲生:因為有愛,才有期待,之後便是失望和創傷 | 紙城REVIEW
    ,我們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連我們自己都想不起來曾經藏身何處?」如同他在《寂寞的遊戲》裡寫的,「人天生就喜歡躲藏,渴望消失,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事;何況,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我們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連我們自己都想不起來曾經藏身何處?」
  • 爵士樂的神秘起源
    我們都知道那些爭論通常來自於憂心忡忡的父母們,他們擔心的是流行音樂中有什麼能被稱為良好的品味或是有美學高度。關於判定《車馬出租所布魯斯》創作者的訴訟,負責本案的法官最終判決:由於這首歌品味粗俗,並且創作者不能閱讀或寫樂譜,所以這首歌屬於無創作者的公共財產。比起其他流行音樂形式,爵士樂的爭議尤為繁多。在爵士愛好者之間爭論得最激烈的幾點也更為基本:哪些音樂才夠格稱為爵士樂?
  • 怎樣區分布魯斯和爵士樂?
    另外再多說一句,在比如人聲或吉他的演奏中,為了營造這種介於大小調之間的臨界效果,在出現b3音的時候經常要抬高1/4個音,創造出介於b3和3之間的臨界音,這樣演奏更有味道。爵士樂要複雜得多:和聲:與布魯斯的通篇屬七和弦相比,爵士樂在和聲的使用上要廣泛得太多。
  • 2019長春市爵士音樂節——聽觀眾說:「爵士樂不再是遙不可及」
    觀眾聲音:「爵士樂對我來說不再遙不可及」連續半個月之久的爵士音樂節讓爵士樂的愛好者和關注者都過了一把「爵士」癮。在這段時間,無論是臺上的表演者,還是臺下的觀眾,他們盡情享受、盡情表演、盡情聆聽,走近爵士樂,了解爵士樂,迷上爵士樂。「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聆聽和感受爵士樂的演奏,整場演出下來,覺得爵士樂對我來說,不再遙不可及。」
  • 當我們談論哀傷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失獨父母的哀傷。哀傷是思念與痛苦並存的情緒體驗子女的死亡對於父母而言從來都是一場災難,世界的秩序在一瞬間崩毀,由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紐帶所共同創造的獨特未來也同樣遭受破壞。對於失去唯一子女的父母而言,這種喪失更具創傷性。
  • 貝託魯奇:《末代皇帝》講述了一個病人如何蛻變成正常人的故事 | 紙城R.I.P
    那時候我瘋狂迷戀上了 「法國新浪潮」,義大利的影院不再那麼吸引人了,當時正處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末期,偉大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末期。新現實主義的意義正發生變化,逐漸成為義大利喜劇的代名詞。而戈達爾、雷奈、特呂弗、希維特、侯麥等法國新浪潮代表導演轉而令我深深著迷。我還記得早期採訪中接受德國記者的採訪時,我很年輕,很任性,總是說我們能不能都說法語,用法語來做這個採訪。
  • 程式設計師不知啥是代碼review,發帖諮詢,網友紛紛化身專家解答!
    關於代碼review想必大部分程式設計師都是知道的,不論是大公司還是絕大多數小公司都應該一個代碼review的流程,只不過因公司的要求,這個環節可以是比較正規,也可以是比較隨意,不管怎樣,程式設計師們還都是應該知道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極個別小公司確實沒有代碼review這一說,以至於部分程式設計師不知道什麼是代碼
  •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真正的「愛樂之城」——電影《愛樂之城》影評
    但是經典就是經典,值得任何時候向它致敬——誰讓我看得晚呢。我是個影廳控(因為真正的視聽效果),幾乎不在網上看電影。我真心不喜歡那些彈幕評論——真心不喜歡有N多人在我專心看電影的時候,嗡嗡地說個不停,一小半都是罵女主自私、綠茶婊,而我又真心不認同。
  • 獨家專訪 當我們在聽許志安的時候,許志安在聽什麼
    每當覺得累的時候,他說,是鄭秀文讓他不要放棄,「因為唱歌才是自己真正的根,能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應花心機去做。」所以,在很多歌手「唱而優則演」的時候,許志安30年來參與的影視作品卻十分有限,就像是演唱之餘的玩票。而當許多歌手唱紅一首歌就吃一輩子的時候,他卻從出道至今幾乎每隔一兩年都推出新曲、新專輯。
  • Keigo:我們越來越依賴視覺捕捉生活,而忘記了其他感官的重要性 | 紙城TALK
    >如果說被消費和娛樂掌控的__當下讓我們日益生活在一個「平行時空」中,那麼社交媒體便讓我們個人的感官也連為一體。或者說在擁有大量的粉絲之前和之後你的心態有變化嗎?你自己最大的轉變是什麼?答:多虧粉絲們的支持,我一直過著以出版自己的書為目標的充實生活。但我不擅長工作與畫畫同時兼顧,生活節奏不時會被打破。有了粉絲支持後的一個煩惱:因為我不懂中文,所以中國朋友們給我的留言我大多看不懂,實在是辜負他們了。
  • 尬聊 | 當我們聽閩南語歌的時候 我們是在聽些什麼
    往前兩個星期,《奇葩說》辯手臧鴻飛說他自己是《愛拼才會贏》本人。這也許是九零後很難有情境共鳴的話。但二十年前全中國的盜版音像店大喇叭裡放的都是這首歌,那是九零後很小甚至沒出生的時間。更多的時候閩南語歌有點像日本演歌,自帶哭腔共鳴和顫音,有一點誇張。那時街邊也會放「誰人能夠了解,做舞女的悲哀」,這首《舞女》小S也唱過。都是些市井人生,有一點英雄主義什麼的在裡面,聽上去很抓馬。
  • 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們不懂
    我早已經忘記上臺階,風景一點點出現在眼前,下臺階,風景一點點又消失的奇妙,我不懂。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一會用筷子、一會用勺子,米飯弄得到處是,惹得我生氣問為什麼每次吃飯都不能像隔壁小孩那麼規矩。可是葫蘆只是想嘗試脫離勺子,像媽媽一樣用筷子靈活吃飯多神氣,我不懂。葫蘆在水上世界被嚇得哇哇大哭,我失望地說,你怎麼那麼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