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時,威尼斯出現了黑死病,這種瘟疫由老鼠傳播,而老鼠正是威尼斯發達的商業環境無可避免的副產品。中世紀每艘商船上都有老鼠,每座城市也有,自從人類開始定居並儲存糧食,老鼠就一直在我們周圍徘徊。
城市人口越多,環境越髒,老鼠也就越多。得益於河流和水道,中世紀的威尼斯比歐洲大多數城市要乾淨得多,由於沒有公共衛生設施,住在平原城市中的居民通常都把痰盂、汙水和其他垃圾往街上傾倒,但在威尼斯,街道就是水網河道,每天兩次漲潮就把垃圾衝洗乾淨了。這也是威尼斯沒有排汙措施,卻能容納十萬多居民的原因之一。不過,擁擠的威尼斯雖然能處理垃圾,但城市裡卻囤積了大量食物,狹窄的街道又提供了許多可躲藏的地方,這也就意味城裡存在大批活躍的老鼠。
威尼斯
中世紀時,當一艘商船駛入港口,船員、貨物以及老鼠都能自由上下船隻。船上的老鼠很有探索欲望,當船隻駛入新港口時,它們通常會下船,在陸地上尋找新的家園。威尼斯人從來沒有注意過老鼠的問題,但情況在1348年發生了巨變,從卡法來的商船帶來了一批黑老鼠,這些老鼠身上帶有跳蚤,而跳蚤已經感染了鼠疫桿菌。這種細菌源於東方,隨著商人和軍隊傳到了黑海的卡法。很多威尼斯人在卡法做生意,他們無意中將老鼠帶回了故鄉,隨後這個城市率先受到黑死病的襲擊。
黑死病的泛濫
從商船跳上岸的老鼠,在威尼斯的狹窄街道上亂竄,它們一死,感染的跳蚤就從死亡的宿主身上跳到新的、活的宿主——人的身上。中世紀的衛生條件不佳,人身上有跳蚤是很平常的事,因此再多一兩隻也並不在意。然而,這些異域的致命跳蚤很快把黑死病傳給了人類。
黑死病無情而高效,當年沒有現代治療手段,不到一個星期,感染者就死了一多半,另外一些患者感染到肺部,他們一咳嗽,黑死病菌噴到空氣中被其他人吸入,導致黑死病迅速傳播。威尼斯有大量船隻、老鼠和居民,這為黑死病傳播形成了一個適宜的環境。黑死病來襲不到一年,威尼斯就失去了一半的人口,多達5萬人死亡,黑死病對人類一視同仁,不僅殺傷平民,還使得50多戶名門望族被滅門,那些活下來的人整日活在恐懼與困惑中,對他們來說,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引起了黑死病。一個未知的敵人,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中世紀的人根本不知道細菌,因此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沒有任何頭緒。許多威尼斯人都認為黑死病是由1348年1月的一場地震引起的。還有一些人懷疑是猶太人在井裡下毒,不過等到當地的猶太人被驅逐之後,黑死病也沒有結束,這種懷疑就很快消退了。
黑死病具有傳染性,會由人傳給其他人,於是一些人又想到了宗教。很多人推斷這場瘟疫是造物主對人類的懲罰,是對當時人們醉心於經商的不滿。
就在威尼斯人惶惶不可終日,懷疑一切的時候,黑死病馬不停蹄地散播到了整個歐洲。正如黑死病當年跟隨商人從卡法來到義大利,此時它又繼續沿著歐洲的貿易路線前進,從威尼斯、熱那亞傳到了中歐、西歐和北歐,甚至遠至冰島。在這場瘟疫肆虐的前十年中,歐洲喪失了一半的人口,數百萬人喪命。
很多人為了尋求安全感,投身於教會之中,然而他們很快發現,即便把錢捐贈給羅馬教廷,使得主教們穿上了綾羅綢緞、戴上了華貴的冠冕,然而黑死病仍舊在肆虐,憤怒的人們開始質疑教會的作用,因此引起了四面八方新的呼籲,要求宗教改革。不過威尼斯人卻沒有急著怪罪教會,或為黑死病的爆發尋找神秘的來源,他們務實地觀察黑死病的特點,總結出了四種應對方法。
消滅汙染源
也許因為威尼斯人大多經商,不像當時大多數保守的歐洲人,他們可是行過萬裡路,航跡遍三洲,見過世面的人。威尼斯商人見到黑死病摧毀了不少地方,不管是亞洲還是歐洲,無數繁華的城鎮人去樓空,聽不到任何雞鳴犬吠。在恐懼和擔憂的影響下,威尼斯人放棄了幻想,以極度務實的態度來回應瘟疫。
他們雖然也祈禱,但認為要徹底解決黑死病問題,還得通過觀察。威尼斯人發現,黑死病的死者本身也能傳播瘟疫,於是城市管理者就命巡邏船每天在城內水道裡漫遊,船夫高呼「死屍!」,提醒人們通報看到的屍體。管理者徵用了很多運輸船,一批一批將死屍運走,分別送到威尼斯周圍幾座無人荒島上,在島上挖一個大坑,將死者埋入其中。這樣的做法,儘可能地將汙染源清除乾淨,使得威尼斯的整體衛生水平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至少在這個城市,黑死病不如一開始那麼猛烈了。
防疫面具
1350年,黑死病在威尼斯已經肆虐了兩年,由於及時處理了死屍,瘟疫的烈度逐漸消退,倖存的威尼斯人開始面臨新的問題:作為一個靠水手和商船建立起的海洋城邦,黑死病導致人口下降,勞動力不足,如果不想辦法解決,恐怕威尼斯會就此沉淪。於是威尼斯總督敞開大門,積極吸納外來人口,不斷有新人口遷入威尼斯,這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新來的人會不會又帶來黑死病?
由於不能拒絕新生勞動力,所以威尼斯人盡力去尋找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後來威尼斯人設計了一種「鳥嘴」防疫面具:用帽兜蓋住頭,再戴上一個帶有又長又彎鼻子的面具。這種面具當初是為了保護醫生免受瘟疫感染而設計出來的,在面具的鼻腔內塞入草藥,以此杜絕醫生和黑死病患者共處一室時的空氣汙染。
後來這種面具傳入民間,雖然已不再用到草藥,但起碼多少還是可以保護佩戴者免受空氣中的病菌感染。當然,由於使用不便,很多人乾脆就用一塊手帕掩住口鼻,或多或少也有一些防禦作用。防疫面具的出現和使用手帕的習慣,雖然無法根除黑死病,但至少讓人們意識到了空氣中的危險,開始注意個人衛生,客觀上延緩了瘟疫的傳播。
設置隔離區
威尼斯人提高了衛生意識,然而,黑死病如幽靈一般,還是飄蕩在城市上空,連總督喬瓦尼莫塞尼格(Giovanni Mocenigo)都因黑死病而死。
喬瓦尼莫塞尼格
由於總督身亡,威尼斯開始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措施,由國庫出資在老拉撒路小島上蓋了一座新醫院,並且城邦議會通過一項新法令,要求將那些出現症狀的人送到島上,至少滯留40天。當時人們的看法是,要是這些人能活到第40天,就表示他們沒有染上瘟疫,或者逃過了瘟疫。不過實行起來時,很少有人能從這座隔離島上安全歸來。因此,這座小島仿佛「絕望之地」,無數人沒有離開那裡,最終被埋在了島上的大墳坑中,然而,這些犧牲卻給威尼斯帶來了安全。
2004年的一項考古挖掘,就在此地發現了上千具骨骸。威尼斯老拉撒路小島的絕望四十天(quaranta),最終演變成了英語中的「檢疫」(quarantine)一詞。老拉撒路小島是一個面對威尼斯居民的隔離區,但威尼斯是個大港口,為了杜絕外來傳染源,當地人又設置了一個隔離碼頭。
設置隔離碼頭
老拉撒路小島的檢疫似乎挺管用,因此威尼斯政府後來擴大了隔離範圍,在另一座更大些的島上興建了宿舍、貨倉和卸貨碼頭。從此,所有商船不能直接駛入威尼斯,必須先停泊在這個島,此島也被稱為「新拉撒路小島」。
船隻靠岸後,將貨物搬入倉庫,然後船員和乘客住進分配的宿舍。新拉撒路小島就像老拉撒路小島一樣,也是個隔離檢疫島。管理者將住客分成三類,一類是顯然已經患病的;第二類是情況不明者;第三類是顯然健康無恙的。不管是水手、乘客還是島上的管理者,想要離開小島,必須待上40天,這是一段難熬的時間。
時至今日,島上的古代建築還存在,那些房子可以容納4000人、200匹馬,以及數量龐大的貨物。建築物的牆壁上,到處可見奇奇怪怪的塗鴉,這些都是從前那些被隔離檢查的人因心情沮喪、無聊、害怕,畫在牆上的發洩作品。不過,只要40天一過,安然無恙的人就能連同貨物一併獲準進入威尼斯。迎接他們的將是繁華的城市生活。
威尼斯防治黑死病的意義
通過消滅汙染源、發明防疫面具、設置隔離區、設置隔離碼頭,威尼斯逐步降低了黑死病對城市的威脅,保住了無數市民的生命。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能看出威尼斯人的大智慧:在面對瘟疫時,他們並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觀察現象,逐步分析原因,一方面切斷汙染源,一方面提高個人衛生習慣,同時,還設立了面向城市內部和針對外來者的隔離區,正是多管齊下的方法,讓威尼斯這座歐洲最早爆發黑死病的城市,不僅沒有因瘟疫失去活力,反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也算是因禍得福。黑死病的災難過後,重新恢復繁榮的威尼斯最終也成為了文藝復興的策源地之一。中世紀的威尼斯處理黑死病的思路和方法,對現代人類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黑死病歷史》(History of Plague)
《Venice:A documentary history》 David Chambers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William L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