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暴力的角色充滿詩意,也只有北野武了,我們不難看出,北野武的電影大多是自成一派的暴力美學風格,所以《菊次郎的夏天》的播出讓影迷比較吃驚,看完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影片主要講了三年級的小男孩和暴力大叔菊次郎尋找母親的故事。
北野武自述,他想要拍一部《綠野仙蹤》一般的公路片,主角追尋某種軌跡去探索成長,哪怕其線索如夢似幻,所以看完電影我們甚至會忘記兩位主角最初的行動線是什麼。影片用日記般的記敘方式,輕快的配樂和頗具清新的場景設置,延續導演的風格同時表達人情的溫暖。
一.作業繪本般的章節敘事
影片開頭,正男開始拿出的暑假作業繪本正是本片的敘事方式。他是片段式的敘事方式,有著關鍵詞和充滿童趣的手繪,更是突出清新明亮的意義:【婆婆的朋友】【哎烏公】【先生好古怪】【行不通】【天使之鈴】【先生陪我玩】【先生跌落樓梯】【八爪魚】【拜拜】,這些標題都是以「正男」的角度來寫的,此刻我們觀眾全成為小孩,來經歷他所遇到的事情,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影片成了主人公正男所創作的敘事,一個有關菊次郎的故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元電影結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隱藏式作者的結構,電影始終存在著兩條情感線——殘酷與溫情。
這樣的章節模式,仿佛也給每個劇情按了暫停鍵,從小孩的角度來說,大叔帶他經歷的一切,在他眼裡都是婆婆給不了的快樂與溫暖,他在通過作業繪本的方式把這樣的溫暖留下來。從大叔的角度來說,在尋找母親這一條路上,他不知道能遇見什麼人,什麼事,遇到什麼危險,它更像是快樂的一次次終點。這樣的敘事方式更好地來說,像是情感表達的記敘。
對於觀眾來說,公路片大家看過不少,北野武導演的其他作品也看過不少,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不會造成我們的審美疲勞,我們猜不到電影的結局,不知道路上會發生什麼,旅途中更不會像在我們的認知裡出現普通的劇情。
二.完美的造型藝術
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常被人提起,然而尷尬的是,人們之所以懷念影片,是因為久石讓的同名OST之優美,鋒芒蓋過了影片本身。隨著熟悉的鋼琴曲,電影畫面漸漸進入,正男跑進大家的視野,開頭鋼琴曲的作用便是將觀眾帶入影片的氛圍。一部電影不會無緣無故出現音樂,每一段必有他的作用。正男和大叔被困在公交站時,面對空無一人的道路,大叔的心情逐漸沉重,但鋼琴曲在此加入,鏡頭變為正男的主觀視角,在正男看來,出現這樣的事情實在讓人沒辦法,但這一次他不是一個人,旁邊有大叔作陪,他知道大叔一定有辦法,這裡的配樂是以正男為視角看這個世界,更是兒童內心的深入。
我們看完這部電影是慢慢的溫情與感動,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場景設置。夏天涼爽的風,林子裡茂密翠綠的樹木,這是環境的影響。此外除了電影風格的必要條件外,北野武作為電視人,從事綜藝主持多年的他深諳如何盤活觀影效果。於是,在電影裡,我們能看到很多綜藝元素;不會遊泳的大叔套著泳圈一頭扎進泳池,不協調的玩著雜技,在樹木之間晃蕩卻掉進泥潭,以及八爪魚先生的搞笑造型。這些令人發笑不止的造型也是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這些搞笑鏡頭減弱了導演想表達的殘酷,讓男孩作為主角。
電影的造型藝術是有很多意義的,音樂如此,色彩,臺詞都在最大程度上表達男孩眼中的世界——大人們帶給他的快樂,讓他見到了八爪魚,外星人,在樹上蕩鞦韆,導演也圓了觀眾的夢,勞累的旅途中,粗魯的大叔給予小孩的溫情,大叔在這旅途中,更像是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這些造型元素,簡單且舒適,搞笑且溫馨。
三.殘酷溫情攻防中的希望
影片的角色是十分有特點的,導演營造的菊次郎的形象,是一個愛說髒話,喜歡打架的大叔,背後兇猛的紋身甚至還讓男孩做了噩夢,影片是通過色彩表現出來的,導演沒有用五顏六色的斑斕來展現,而是主要通過藍色與綠色兩大基調,藍色代表哀愁與傷感,綠色顯示活力與希望。
殘酷——首先是正男的身世,年幼喪父,母親拋棄他和婆婆,體態偏胖的正永遠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影片以通過構圖與鏡頭來表達正男的孤獨,導演用大俯拍展現全景,正男站在空蕩蕩的操場,四周空無一人,十分寂寞。另一個殘酷導演是通過劇情展現的,兩人找到了正男的母親,卻發現母親早已另成家,這一情節,導演不忍打破男孩的心靈,讓大叔去明白,雖然正男心裡也明白,但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揭露一切的是大叔。這一種殘酷不亞於導演其他作品的物理暴力,身體傷害。
溫情——正男兩次瞥見大叔身上的紋身,菊次郎的痞氣應該被解讀為對這個醜陋現實的不滿,他不顧一切帶正男到目的地,讓他開心,自己看遍世間醜陋,例如戀童癖大叔,鬥毆等,這一切男孩心裡是不知道的,默默守護他的是大叔,天使之鈴是通過無間道具來讓男孩感到溫暖的,讓他相信這是母親對他的守護與愛。
隨著鋼琴曲和鈴鐺清脆的聲音,電影結束。多年以後,面對窘迫的生活,拿起作業繪本,正男想起這一個暑假,他的記憶想必會很深吧。大叔可怕的紋身,河裡搞笑的八爪魚,一群人圍在一起吹著風吃西瓜,汁水濺得到處都是,大家都咧開嘴互相嘲笑著對方。
這樣的夏天他經歷過,也只有他經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