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北野武致敬……
風中涼意傳來,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
如果夏天是一首音樂,那一定是久石讓的《summer》。
21年影迷的等待,修復版《菊次郎的夏天》於9月25日在內陸上映。
北野武很少有這樣清新的電影,很多觀眾都在電影院淚流滿面。
開頭的營銷並沒有讓觀眾失望,的確是很好哭,不像有些電影只能用視聽造成暫時的感動。
慢鏡頭,輕快音樂,配上正男的孤獨,在城市街道上奔跑,這個開頭是真的絕了。
北野武演的菊次郎的種種惡劣品行以及他隱含著的善良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他用了很多細節,從正面,側面描繪出了這麼一個人物。
而在菊次郎這個人物變的有血有肉的同時,和他們產生聯繫的種種人的表現有的怪誕,有的比較正常,有的看上去甚至令人感動,尤其是最後兩個善良的騎手和一個週遊全國的窮作家,他們為了一個孩子,坐起遊戲,最後,在星空中,他們的形象出現在孩子的腦海裡,都是那麼的可愛。
我想,這是一種缺失和完美的辨證,在北野的電影,沒有完美的人,沒有道德上完全的英雄或絕對的純真(這和好萊塢的電影明顯不同),但這些有所缺失的人配合在一起卻成為一種童話。
影片的最後,正男第一次問「先生」的名字,他說「菊次郎,他媽的,走了!」然後正男背著帶有天使翅膀的書包跑遠了,消失在城市之中。這個夏天真的很美好……
1999年,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在中國首次公映,吸引了一大票影迷,並使得該片成為經典。他甚至被黑澤明稱作「像卓別林一般的天才。」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他的那句「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嗎?對的,他作為「日本暴力美學教父」,有三部作品很出名。分別是:《花火》、《壞孩子的天空》和《菊次郎的夏天》。這三部也被稱為:「北野武的鐵漢柔情三部曲」。
《花火》——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
《菊次郎的夏天》——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菊次郎的夏天》作為中國影迷最愛的影片之一,榮獲8.8超高評分。
1994年,北野武出車禍,導致半邊面癱,從此,菊次郎的夏天出現了。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關於夏天的電影。」
北野武出生於貧苦家庭,父親家暴,對北野武從不過問;母親文盲卻硬生生將他與兩個哥哥培養成人,他的整個童年是不幸的。
父親和母親雙雙去世,並在在母親去世後,北野武才發現以前總管他要錢的母親,是怕他未來有一天變得窮困潦倒,所以把每一筆錢都存了起來留給他。
北野武直到旅途的終點,才驚覺父母愛的溫柔,愛的深沉。
一直以來與母親較量,我竟是滿盤皆輸的一方。
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創作基礎。
什麼時候我們覺得父母原來那麼不容易,我們才算真正的成熟。
影片諸多情節十分搞笑,但整體的氛圍卻是充滿了溫情。
所以,用搞笑來形容這部影片,顯的俗氣而又不顯恰當,我想我們應該稱其充滿了幽默與溫馨並存。
正南和中年人的表演極為到位,正南大部分的時間一聲不響,低著頭,是一個溫和的、順從的、可愛的小孩子;而中年人就像個大孩子、小流氓、黑老大,他偷人東西,但不顯的齷齪;他砸人玻璃,卻顯得可愛;他忽悠別人,卻意外的顯的純樸。我想,這在演技之外必然有更為深刻的內涵以及更為本質的溫情在影響著整體的效果。
而這種效果,使我們仿拂能夠透過中年人的玩世與粗魯,仍然能夠讀出他的無奈與自憐,讀出他對母親那始終揮之不去的情愫。
在整個影片中菊次郎總是在試圖讓正男見不到旅途中的任何挫折,只有希望和笑容。這也正是表現他自己對於代溝的一種無形中的忽略。
優美的鋼琴聲如同在安靜的夜裡泉水的叮咚聲響,使安靜的夜更顯的靜謐、清脆、單純與淡雅。旋律由低沉轉到歡快,再由歡快轉到淡淡的憂傷,這像極了正南的內心寂寞的獨白,尋找母親的結局是令人傷感的,但由於有了中年人,有了電動叔叔,有了桔子姐姐,有了光頭先生,有了重磅先生,有了好人先生,使燦燃在長路的每一段,都充滿了歡快和不可缺少的希望。
當熊貓玩具遺落在清晨的長椅下,夢遺落在灰色的沙灘上,淚遺落在腳印裡,腳印遺落在正南的身後,正南奔跑著去抓中年人的手,音樂溫和的流淌,傾訴著明日的美好。
影片最後,正南依舊在當初離家時的那段大橋上獨自的奔跑,書包上天使的翅膀輕微的扇動,身後遺落著面無表情的菊次郎,一艘船靜靜的從橋底下划過,時間終於在此慢慢定格。
整篇影片給人的感覺就是歡快愉悅的,沒有任何的悲傷至少得也只是給人的感動,我相信看這部電影之後所有都只會是開心的,它給人的有幸福,有激勵,有感動,更有對生活的深思,和對生命的感謝,滿篇那種清明的風景給人一種超脫的感覺,讓悲傷的人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