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臺灣地區選舉,蔡英文以817萬票獲得連任,民進黨並在立法機構的113席位中獲61席過半席位,全面執政。民進黨挾勝選餘威,開啟「罷韓」,對國民党進行全面追殺,對兩岸交流進行扼制。民進黨為漸進「臺獨」,猖狂推動所謂的「國安五法」、「中共代理人法」、「反滲透法」等惡法,「綠色恐怖」籠罩臺島,民眾憂心忡忡。蔡英文在勝選後,狂妄至極地宣稱「臺灣已獨立」、「中華民國臺灣」是最大共識,要「做好戰爭準備」。蘇貞昌不擇手段阻撓兩岸交往,賴清德竄訪美國,推銷「臺獨」主張,遊錫堃見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鼓譟要「臺美建交」,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臺當局竟認為時機有利,妄想「以疫謀獨」。20多年來,今日之「臺獨」氣焰最為囂張,分裂行徑最為瘋狂。
國民黨慘敗後,黨內要求改革的呼聲四起,要求檢討兩岸政策論述、「九二共識」有否必要,「取消三通」以及黨名去掉「中國」等等。百年老店的國民黨,不僅士氣消沉,而且黨魂盡失,格調全無;不僅形同散沙,面臨崩潰,更有跟班民進黨走入絕路的可能。2020選舉後的臺灣,勝者自我膨脹,瘋狂到極致;敗者方寸盡亂,喪失理智。分裂言論充斥其間,此起彼落。筆者認為,形成今日臺灣島內烏煙瘴氣、混亂不堪的最根本原因,是20年多來沒有肅清李登輝「兩國論」遺毒的必然結果。若沒有對任何形式的「臺獨」、「獨臺」思潮從源頭遏制,在可預見的時期,國民黨將不再是孫中山創建的中國國民黨。國、民兩黨或將殊途同歸於以李登輝「兩國論」為理論支撐,走以「中華民國」抗拒中國統一的「實質臺獨」分裂路線的政黨。只有深挖「兩國論」之「獨」根,讓臺灣社會認識到「兩國論」的嚴重危害性及其本質就是「臺獨」,藍營政客才會在醒悟中不被桎梏,民眾才能回歸理性不再受騙,「臺獨」政權才會被掀開「殼」而無所遁形。當一切攤在陽光下,促使真正的統「獨」對決局面形成,在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中,臺灣問題的解決將不再難,也不再複雜。
一、臺灣地區自2000年以來的多次選舉,沒有一次是真實意義的統「獨」對決。民進黨的勝利不是「臺獨」的勝利,國民黨的勝利也不是統派力量的勝利。
2020年的臺灣地區選舉,蔡英文在執政4年政績爛極糟透的現實中連任,民進黨得到全面執政的空前勝利。在多年來的臺灣島內的民調中,雖然公開表態支持統一的屬少數,但實際支持「臺獨」的也不多。因為民進黨是把「臺獨」寫入黨綱的政黨,再加上該黨經常發出一些「臺獨」言論和進行分裂活動,2020的選舉結果,有輿論認為是民意對「臺獨」的支持。但筆者認為,這一次選舉不是藍綠陣營所謂統「獨」的「直球對決」。在複雜的臺灣社會中,一些政客以不問今日生死,也無意身後榮辱,似睡非睡、裝傻賣乖的姿態在玩政治。為了權位私利,他們只在意眼前最大的利益,已沒了大是大非,更遑論有大忠大義。國民黨內的一些政客尚記得祖宗,根在大陸,不敢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已泯滅了「復興中華、統一中國」的初心,消沉掉奮鬥的意志。民進黨的政客乾脆認賊作父,賣國求榮,抱住老美大腿,幹起辱沒祖宗,背叛民族,分裂祖國的勾當。但弔詭的是,在選舉時,國、民兩黨都不敢亮出底牌,民進黨不敢公開地告訴民眾要「臺灣獨立建國」,可見尚有知恥之心卻仍幹無恥之事。國民黨不曾表明要「謀求國家統一」,知道促統是正義事業,可是沒有勇氣講出更沒有膽量去做。國民黨把認同「九二共識」當成口頭禪,反「臺獨」只聽雷響不見雨,聲稱堅持一中,行為卻向「兩國論」傾斜,事實上堅持的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一中各表」無異於「兩國論」的另一版本。臺灣的選舉,幾乎成為政黨惡鬥的鬧劇。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沒講明要把臺灣帶向何方,共同點是在「兩國論」的獨木橋上左右晃蕩,輪番忽悠2300萬臺灣民眾。
20年來,臺灣的政治路線軌跡有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陳水扁推行「一邊一國」,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和「一中各表」,蔡英文在2016年聲稱要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維持兩岸現狀」,今年喊出「中華民國臺灣」。20年來,筆者一直認為:民進黨陳水扁、蔡英文在不同時期的執政,大多是在沿襲並踐行李登輝的「兩國論」,以「中華民國」為殼進行「臺獨」分裂活動,視兩岸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國民黨在2000年因李登輝的背叛而失去政權,2008年馬英九執政,2016年再次失掉。20年中,國民黨政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但都沒有認真地深刻檢討,不敢正視歷史,面對現實,即永遠籠罩在李登輝「兩國論」的陰影中,始終沒有走在為「復興中華,統一中國」奮鬥的道路上。洪秀柱任黨主席時堅持一中原則,提出「一中同表」,要深化升級「九二共識」,卻在代表國民黨競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之時慘遭「換柱」。長期以來沒有黨魂的隨波逐流,失去理念信仰,沒有凝聚力,對內只爭利益、對外沒有戰力,造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勝了又敗、敗了再敗的結局。這個十分簡淺的道理,但國民黨至今仍不明白,黨內竟然有人還認為向綠傾斜是多搶選票、獲取政權的捷徑。國民黨內的高層,也不乏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實際上已認定李登輝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的論調。儘管馬英九曾表示「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不會表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臺灣獨立」,但現實中,堅持「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認定「『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聲稱堅持「九二共識」而不致力於「謀求國家統一」,反而表明「不統」的立場,即使不論及是否言行一致,單從理論上就已自相矛盾。這樣的論述實際上已蹈入李登輝「兩國論」覆轍,符合了「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邏輯;與民進黨「臺獨」黨綱之「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依目前憲法稱『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幾已相似;與蔡英文「中華民國臺灣」在本質上基本一致。筆者認為,臺灣地區選舉,雖然不是統「獨」對決,並不代表著統一力量的消失。臺灣島內希望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在國民黨基層黨員和社會有識之士的正義力量是存在的。一旦臺灣在統「獨」問題上攤牌,正義力量的凝聚仍然會是強大的。國民黨將在黨主席補選之時,要重新檢視兩岸政策論述,這是一個無可繞過的議題,也是決定國民黨何去何從,生死榮辱的拐點,2024年的「大選」是否仍是民眾厭惡至極的政黨惡鬥,或是能凝聚正義力量與「臺獨」勢力的較量,從國民黨主席補選後的兩岸政策宣示即可見端倪,亦即可立判國民黨來日之路將會是光明或是黑暗。
二、臺灣社會民粹意識回歸理性後,國家民族意識覺醒後的統「獨」對決,對臺灣同胞大可寄予厚望。
國民黨將在3月7日補選黨主席,候選人是郝龍斌和江啟臣。作為前國民黨副主席、前臺北市長的郝龍斌在1月13日竟然提出,與大陸交往應堅持「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若大陸沒有善意回應,兩岸間就不要交往,通郵、通商、通航等可以重新考慮有沒有必要繼續下去。要徹底改掉國民黨「又老又紅」的印象。為反制民進黨把「九二共識」曲解成「一國兩制」,要改變國民黨的黨內文化,撕掉「親共」標籤。江啟臣作為國民黨的青壯代,國民黨中常委,國民黨團立法機構總召,認為對美關係要有固定的窗口隨時表達國民黨的立場和態度,並定期開展國民黨黨務高層訪美,拜訪國會、智庫、行政部門等,交換意見並建立合作關係;在兩岸關係方面,認為「兩岸問題其實2020年與1990年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兩岸問題也不單純只是兩岸,至少是美中臺三邊涉入其中」。他認為,「九二共識」已過時,兩岸關係應臺灣優先,言下之意,即他認知中的兩岸關係不是一個中國自己的家務事,是「美中臺三邊」的事。可見,其繼承馬英九「親美、友日、和中政策」之意呼之欲出。若選擇與蔡英文爭抱美國大腿,把臺灣的政治前途寄託於「親美、友日」,把臺灣的經濟依託於「和中」。這樣的如意算盤能打得響嗎?筆者認為,2016年和2020年國民黨敗選的最大原因是出在於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中各表」,把「一中各表」表述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同時表明「不統」。這樣的兩岸論述,與民進黨不表明要建立「臺灣共和國」,並提出「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維持兩岸現狀」幾乎相差無幾。一個沒有黨魂不團結的國民黨,與一個奸巧地掩飾「臺獨」而又團結一致的民進黨,這樣的競爭輸贏不言而喻。國民黨今日若不把兩岸論述的偏差糾正補足,反而錯上加錯,顯然已是與民進黨在同一跑道上。前車之鑑不能引起反省,將會越陷越深,最終悔之莫及。
從郝、江兩人的兩岸政策言論中可見一斑,時至今日,國民黨始終沒有擺脫「兩國論」的魔咒。今日之國民黨,很難解讀出在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國家統一思想,更多的是看到李登輝「兩國論」思潮在黨內泛濫成災。郝龍斌作為資深黨員並任過要職,其極端言論並不是一時心急口快,而是「兩國論」在其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必然反應。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不僅是他一人的想法。活在李登輝「兩國論」陰影中的國民黨,不加思索地死抱「中華民國」,助力民進黨利用「中華民國」之殼進行「臺獨」分裂活動。所以,蔡英文才有底氣在勝選後極端地狂妄,她吃定國民黨,以「中華民國」的名義進行「反中拒統謀『獨』」,國民黨都奈何不了,而且會有某種程度的「配合」。島內兩個最大政黨的國民黨表明「不統」,而民進黨對「臺獨」只做不說,兩黨共同撐起「中華民國」這一「臺獨」分裂中國的保護傘,從而各取所需。如果詳細分析臺灣島內20年來的政治生態,可以看出,表示反對「臺獨」的國民黨,實際上長期深處「兩國論」泥淖中不能自拔。對民進黨的「實質臺獨」只能任由泛濫,甚至推波助瀾。比如在2008年,民進黨推「入聯公投」、國民黨則推「返聯公投」。20年來,「兩國論」對國民黨的青壯世代的「獨」害尤為嚴重,他們對兩岸關係定位更加模糊,對臺灣政治地位的認知完全錯誤,導致與祖國大陸漸行漸遠。民族認同危機、國家認同危機、黨魂人格危機等等,使今日之國民黨處於內外交困、生死存亡之秋。
三、臺灣島內的主流民意,是大部分人只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仇中反中,支持「臺獨」嗎?
817萬張選票是臺灣真正的主流民意嗎?蔡英文勝選後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放肆宣稱,他們沒有必要再宣告臺灣「獨立」,因為臺灣現在已經是「獨立國家」(中華民國臺灣),而且說「一中戰略」已經不再適用當前形勢,甚至還說不排除有戰爭的可能。狂妄、無知、無恥到極致的她,竟然認為拿到817萬張選票就是得到民意的支持和授權,就可以不承認一個中國,甚至能應對戰爭來達到「臺獨」。
筆者關注臺灣地區的選舉,重點是關注政黨路線,所以在每次的選舉前後,都撰文呼籲,無論是對國民黨或民進黨都希望他們能把握機遇,在重要的拐點走和平發展通向和平統一之路。筆者始終堅信祖國必然統一,堅信臺灣同胞的國家民族意識會覺醒,也必定是祖國統一的重要力量之一。這些觀點,在《點擊臺海》拙著中多有論及。對於在2020年已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筆者還是認為,蔡英文在5月20日就職之時,也絕無膽量宣示臺灣要「公投、制憲、建國」。甚至到2024年的下一次選舉,民進黨也絕對不敢以「公投、制憲、建國」為競選的政治主張。今日對兩岸關係和島內政治危害最大的仍然是「兩國論」的影響,因為,它不僅牽制住國民黨,而且裹挾2300萬民眾的思想意識。筆者認為,臺當局應給予臺灣民眾關於「去中國化」和搞實質「臺獨」最終下場的知情權。民進黨大搞「去中國化」,先去「兩蔣」、去「孫中山」、去「鄭成功」,接下來不就要去「關公、媽祖」、去「民間信仰」、去「民俗文化」嗎?不就要把有中國文字印記的先人墓碑敲毀、譜牒焚燒,把祖先的神主牌扔進大海漂回大陸,然後把中華民族風格的宗祠廟宇進行「美化、日化」,成為奉祀統治過臺灣的殖民主義者、殺戮過臺灣同胞的軍國主義者幽靈的淫祠?再以後,是不是要讓後代子孫不知有列祖列宗,只知有諸如李登輝、蔡英文這樣的「臺獨教父、教母」嗎?若非如此,如何能徹底「去中國化」,與大陸沒有任何瓜葛?今日的「臺獨」政客已經到了喪盡天良的地步。假如臺灣島內的政黨、民眾不予以反制,任由變本加厲;假如祖國大陸在「和統」失去希望,沒有以「武統」對「臺獨」勢力予以毀滅性的打擊,「臺獨」份子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如上所述這些「去中國化」的步驟與下場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樣的結果,相信即使今日支持蔡英文的選民都不會接受,也承受不了辱沒祖宗、貽害子孫,落個千秋罵名。另一方面,「臺獨」即意味著戰爭,中國政府在「和統」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武統」的必要手段打擊「臺獨」,是天經地義、毫無疑問的。相信2300萬臺灣民眾的絕大多數都不會情願做「臺獨」政權的炮灰,給「臺獨」陪葬。
筆者始終認為,「臺獨」不會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退一萬步來講,即使臺灣的主流民意如此,也絕不會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聯合國憲章、國際法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反分裂國家法》保障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14億海內外中國人也願意相信,善良樸實的2300萬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對自己的祖國的認同感不會消失,挾洋自重,認賊作父的民族敗類只會是蔡英文們極少數。
四、挽救國民黨於危亡,馬英九對「三不、各表」糾偏反正責無旁貸,協助制定正確的兩岸新論述以正視聽,刻不容緩。
2008年馬英九作為國民黨參選人在選舉中獲勝,8年執政中,頂不住美國壓力,把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對華政策「不統、不獨、不武」直接作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對落實國共兩黨領導人在2005年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途煞車;對民進黨「去中國化」,特別是教科書的「臺獨」教育沒有撥亂反正。馬英九能順勢與大陸方面共同開啟兩岸和平發展,卻未能深化政治互信基礎,只求經濟利惠,迴避政治對話,造成和平發展基礎不牢,也導致重回執政的國民黨沒有找回黨魂和核心價值,沒有理念信仰,缺乏凝聚力,喪失戰鬥力,使得民進黨乘虛而入,造成國民黨在2016年、2020年「大選」二連敗。2008年的好牌玩成這樣,是十分可惜的。而且,國民黨的青壯派,在如此的臺灣社會政治氛圍中,已不知不覺、也自然而然地走上「兩國論」的鋼絲索,對建黨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不僅沒有熱情和忠誠,更多的是冷漠與懷疑。
從兩位競爭補選國民黨主席的郝龍斌和江啟臣的言論看來,敗選檢討不僅無可能對症下藥,而且很可能出現病急亂投醫,差鬼拿藥的狀況。很顯然,郝龍斌把馬英九「一中各表」的模糊政治意涵清晰化,並更接近李登輝的「兩國論」,儘管高喊反對「臺獨」不會變,反對「臺獨」最重要,但要洗刷被藍天行動聯盟抗議其為「藍皮綠骨」,看來只有及時地對其言論改口認錯,並以實際行動來證明。
國民黨在敗選後對兩岸論述重新檢討十分必要。但應是對馬英九時期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不統、不獨、不武」為兩岸政策所形成的困境與失敗進行反省。普遍認為,處理兩岸關係是國民黨的強項,但筆者一開始並不看好,而且預料到今日之必然結果。因為,自2008年以來,「三不」與「各表」成為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基調,其模糊及缺陷即存在著被民進黨牽制並加以利用的因素。李登輝在1999年拋出「兩國論」,是與民進黨在同年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相呼應。「決議文」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不再追求建立「臺灣共和國」。李登輝和民進黨都把臺灣定位為「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所以說,「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抽掉「謀求國家統一」這一最重要的共識,剩下的,即成為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即不僅理論上有「兩國論」之嫌,實際上更有「一邊一國」之害。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國民黨兩岸政策的模糊偏差,註定一直處於被牽制受操弄的被動局面。20年來民進黨以「中華民國」為保護傘,變本加厲地「去中國化」、「漸進臺獨」,國民黨無力抗爭,也無能監督。沒有是非善惡之分的臺灣社會,民眾在每一次的選舉中都只能無奈地「兩個爛蘋果挑一個」。
路線決定命運。路線正確才有望起死回生,東山再起。在當今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國民黨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若與民進黨只是「獨臺」與「臺獨」之別,「不統」與「反統」之差,那也就是五十步與一百步而已。長期以往,將會走向背離中華民族的絕路。筆者認為,「重新檢討兩岸論述」,即必須把「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改變成為要「努力謀求國家統一,要堅決反對『臺獨』,要維護臺海和平」的「三要」。另一方面,「九二共識」不可缺了「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一中各表」即必須十分明確地表述出「不會表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更不會表成『臺獨』」的內涵。否則,僅口號式的宣示,「一中各表」即無異於以「中華民國」抗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拒中國完全統一。
國民黨處於生死存亡之秋。走對一步即起死回生,東山再起指日可待。走錯一步即走向沉淪,萬劫不復。新的兩岸論述決定路線和命運。孫中山先生曾告誡:「統一是中國全體人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統一,中國就和平、繁榮、昌盛;統一,中國就民主、民生、民豐;統一,是中國的前途、使命、歸宿光榮」。作為中國國民黨,如果主張兩岸「不統」,黨名要「去中國」,認為「九二共識」過時,要撕掉「親共」標籤。如果噪音成真,真的要「去中國化」,放棄「復興中華、統一中國」核心價值,國民黨不就是已成為李登輝「兩國論」的政黨嗎?
孫中山先生是舉世公認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發動和引領革命,喚起民族覺醒的「復興中華、統一中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根基始終關連。中國共產黨也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繼承者。歷史上的國共兩黨合作,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孫中山所描繪的藍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經70多年艱苦卓越的奮鬥,已把藍圖變成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真正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是中國之幸、中華民族之幸。在這偉大歷史進程中,中國國民黨不應迷失方向,應堅定地弘揚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和繼承未竟的革命事業,與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攜手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夙願,以告慰中山先生在天之靈。
民進黨「臺獨」勢力已是走向末路瘋狂,蔡英文們必將為分裂中國的罪惡付出代價。李登輝也即將結束其罪惡可恥的一生。國民黨切莫看到817萬張選票而分辨不出生死門,錯誤地判斷局勢和錯誤地解讀民意,隨「綠」起舞,把自己推向絕路。
日前,網上有一則李登輝因感染肺炎住院治療的信息,不少網友「非常關切」地大呼:「李登輝,挺住!」並希望臺灣方面能全力搶救,讓他撐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確實,拋出「兩國論」,扶植「臺獨」勢力分裂中國,對中華民族犯下滔天罪行的老「臺獨」分子,不能這麼便宜地一死了之。應該在中國統一之時,受到人民的公審,得到應有的懲罰。筆者認為,被李登輝蓄意毀掉,失去主心骨,沒有黨魂的國民黨,應該爭口氣,多點勇氣、血氣、正氣,不要讓李登輝在就木之際,投以鄙夷的眼光看今日之國民黨,曾經為「復興中華,統一中國」奮鬥的國民黨,今日「卅萬黨人盡卸甲,竟無一人是男兒」。曾經把他開除出黨的國民黨,今日走的是由他設定的,以「中華民國」抗拒中國統一的「兩國論」路線。「臺獨」是死路,「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等任何形式的「臺獨」都是死路,期待國民黨的兩岸新論述選擇的是統一之路,重生之路。(作者系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