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並不完全是素人,他的父親就是演員,而且還是遼寧人民藝人民藝術劇院的一級演員。
但是王千源屬於心思比較活絡的孩子,他的理想並不是當演員。儘管王千源長著一張看上去很聰明的臉,但是他學習並不拔尖。
王千源上了職高,學的是服裝設計。職高畢業後,他報考了中戲的服裝設計專業,但是,落榜了。而且,落榜了好幾次。
最終,為了能上大學,他不得不報考表演系,之所以報考表演系,是因為這個系對文化要求相對較低,就這樣,王千源考上了表演系。
就這麼稀裡糊塗上了表演系的王千源,本身並沒有太明確的目標,中戲畢業後,王千源被分到了兒童藝術劇院演舞臺劇。在舞臺上,王千源並沒有大放異彩,他只能表演一些石頭或者動物,那會的他別提多鬱悶了,但是鬱悶歸鬱悶,可能留在北京還能有戶口,他也沒有其他選擇。
大概人總有低潮,沒多久兒藝改制了,王千源自己也想改變,他一咬牙辭職了。辭職之後的他陷入了畢業後最難的時間,他一直沒有接到戲,為了生活,他湊了兩萬元錢,在中戲附近開了個小飯館。從餐館到學校只有幾分鐘的路程,但因為送餐,他得騎著三輪車拉著湯湯水水,一趟要半個小時。
那段時間,他經常回母校,以送餐員的身份,當時他的很多同學都成了演員,其中不乏拍了很多大戲的同學,畢業後的四五年,對他來說是最難熬的。
可是飯館也不好開,開著開著就開垮了,無奈之下,王千源只有重新去做回了演員。
可他並沒有太好的機會,按照當年的審美,他不算帥甚至有點醜,顯而易見他是當不了主角的,於是他出現在一部又一部的影片中,扮演者不起眼的小配角,做著打醬油的角色。
一直到2010年。
2010年,他出演了由張猛導演的影片《鋼的琴》,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了一個小人物陳桂林,為了女兒手工打造出一架鋼結構鋼琴的故事,憑藉這部影片,他獲得了東京電影節的影帝,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親也在該片中出演了角色。
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熬出來,1972年出生的他已經要40歲了,回顧往事的時候,也許人們可以想像在那段沉默歲月裡他的堅持,當年放到當事人的身上,所有的事情都化作了一個字「熬」。
好在他熬出頭了,那之後,片約紛至沓來,《湄公河大案》、《繡春刀》、《黃金時代》、《太平輪》一部部大導演的大製作,證明了他的實力,而到了《解救吾先生》中,他又用精彩的演技成就了一個經典的反派。
演《解救吾先生》是個偶然,王千源當初看到劇本很想演綁匪,但是當時演綁匪的演員已經定了,好在開拍前10天,原定的演員因故退出,導演又問他「你想演綁匪嗎?」,這一次王千源如願以償了,在鏡頭前,王千源成了悍匪。
到了《八佰》,王千源的演技已經到了另外的境界。
他已經不那麼用力,也不那麼外露了,他甚至有些隨意,他機會沒有過多的表演,很多要做的,沒做的,他都放在了眼神裡。
這個角色非常複雜,既有內心深處最本能的善良與勇氣,也有著被歲月打磨出的厚厚的盔甲,但最後,他完成了自己的升華,他交出遺書的那一刻,王千源舉重若輕的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對王千源來說,演戲已經成了一種信念,他有個外號叫做王一條,就是在片場拍戲通常都是一條過,與其說他是天賦異稟,不如說是他在每次開拍前努力用功的結果。
也許是因為等待的時間太久,王千源沒有放棄每一次機會,即使成名後,他依然樂意去演配角,對他來說,關於表演的一切都值得珍惜。
在拍攝《解救吾先生》的時候,王千源曾經40多天沒有回家,因為他說,回到家只要看到兒女,吃頓熱的飯,人就洩氣了,沒辦法演出那個悍匪的狠勁了。
家對王千源來說是溫情的所在,他在生活中是出了名的聽媳婦的話,媳婦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幾乎是百依百順。
關於孩子,他說會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不會要求孩子一直當演員,現在王千源陪伴女兒的時間遠遠超過經營演藝事業,因為他知道孩子會很快長大,只要能陪著孩子做孩子喜歡的事情,他就非常幸福和滿足。
人到中年,王千源的生活狀態已經進入了波瀾不驚的狀態,作為演員,他了解人面對媒體的壓力,也是因此,他對自己的家庭保護的非常好,幾乎沒有讓家人的任何消息出現在媒體上。
外界所知道的,就是他的妻子是圈外人,身份和長相現在也都算是個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王千源作為一個丈夫對妻子愛的體現吧。
大家喜歡王千源這個演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