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日訊(記者 趙靜 共享聯盟溫嶺站 鄭潔)廢棄的老船舨邊角料、扔在路邊的鉚釘、海灘上的貝殼……經他的雙手「化腐朽為神奇」,就成了精美的工藝品。他設計的遊客中心、民宿、餐廳等,頗具漁鄉風情,深受群眾喜愛。他叫陳祥來,57歲,溫嶺石塘鎮漁民後代,是鱟殼畫非遺傳承人、文化部文化產業雙創人才。陳祥來說,他這一生就是圍繞「海洋文化」做文章,他玩一輩子也不會厭倦。
石塘鎮東山漁村的遊客中心,由舊石屋修繕而來。門口豎著一塊一人多高的標牌,以京劇彩繪將浪花、魚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樹皮做的景觀裝飾也是花架,為遊客體驗而設的織漁網場景,別出心裁地將梭子做成魚的形狀……處處有細節,處處是匠心,這裡每件工藝品都由陳祥來細細打磨而成。
陳祥來上小學時就特別喜歡美工課,讀中學時,陳祥來的美術天賦在小漁村已經很有名氣。高中畢業後,因為過不了「暈船」這一關,陳祥來做起了木匠。後來,陳祥來當過工藝設計師、開過畫廊、幹過室內裝潢,攝影、雕刻、盆栽等都有所涉獵。上世紀90年代初,陳祥來回到石塘。「這二三十年,我一直在用當地的素材體現當地的文化。」陳祥來說。
民宿「有海的窗」,也是陳祥來的經典作品之一。
民宿內的裝飾,比如鱟殼畫、枯木打造的景觀等都是陳祥來的手藝。老闆阿福說:「陳老師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突出來的房梁,原本是瑕疵,陳老師在上面題詩作畫,就成了一道風景。」
鱟殼畫是陳祥來的成名作品之一。「從一個鱟殼到鱟殼畫成品,需要3年。」陳祥來說。鱟殼裡面遍布褶皺,要把褶皺裡殘留的鱟肉剔除乾淨,然後慢慢風乾、晾曬,再對內殼進行裝裱、加固,或畫上京劇臉譜,或畫上活躍的魚蝦、海馬等。
石塘漁村微觀工藝是陳祥來另一個有趣的作品:一個石屋僅十幾釐米寬,陽臺上晾曬著衣服,門前擺著水缸,漁家嫂子正彎腰洗衣。淺海處可見沙灘、浪花。漁舟僅比成人拇指略大,帆、槳、旗幟一應俱全。陳祥來說:「模型是按比例縮小的,我想把從前的石塘漁村永久留下來。」
為了尋找「原材料」,一得空,陳祥來便拎著兩個麻布袋,在海邊、漁村「淘寶」。「見到適合做工藝品的魚浮、舊纜繩、樹皮等就收回來。我還曾被當成撿垃圾的。」然後,陳祥來會琢磨如何為這些撿回來的「寶貝」量身定做:一段爛了個洞的枯木,在洞裡種上苔蘚和小綠植,就成了意境極佳的盆栽;在碎瓷片上作畫、打磨,串成了風鈴……
如今,陳祥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漁燉,他在裡面盡情揮灑。大海給了陳祥來源源不斷的奇妙靈感,他的創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