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韓國電視劇在領先文化,潮流時尚方面起著極大標杆作用;
愛情劇中的男女主角開始表達反社會人格的預設。
但是,與傳統,刻板的反社會人格的陰暗,殘酷,麻木設定不同,韓劇中的男女主角的反社會都有著一些命運輪迴的情感色彩,有了更多不得不,沒辦法的命運妥協立場;
喚起觀眾用更多的同情,理解的情緒代替對犯罪破壞性行為的譴責。
這樣的反社會人物畫像,多了些個性特徵,樹立了一個標新立異的人格魅力;
直接了當,乾脆利落,咆哮式的表白,毫不遲疑的動手;
俗就俗的徹底,暴就暴的純粹;
觀看者獲得了一種為正義代言的痛快,仿佛自己內心的悲劇在劇本情節中找到了最佳代言;
讓精神異常者擁有了一種神往的吸引力;
就如同,不是重度抑鬱症就沒逼格。
(2)
現實太過無趣,想要找到有趣的人,去做有趣的事;
原生家庭,原生環境太過無情,需要尋找溫暖;
人際利益網絡越結越複雜,太過善良的人反而受挫;
科技,網絡的發達,朋友圈,搖一搖,周圍的人,自動匹配好友,自動推送給好友;
想要找個無人的空間,讓認識自己的人找不到自己也難;
社會讓個人無處藏身,無可選擇;
你必須微笑著,壓抑著內心的千萬個衝突和憤怒,與身邊人社交;
技術讓人與人必須相遇。
自動,便利,究竟是好處更多,還是壞處更明顯?
孰是孰非,爭論始終在進行。
當個人對抗不了時代的衝擊,理性守規無法對抗身邊的失衡時,可能唯有影視人物的出櫃,不受約束,不可理喻的極端畫像,才能對失控的世界表現出勇敢,提出抗議;
失控才能對抗失控,瘋狂才能不顧一切;
反社會人物肖像開始有了理想的化身和情感的載體。
(3)
然而,現實中的反社會人格遠遠沒有文化作品中那麼浪漫,自在,爽快;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
不容易與他人產生共情,漠視社會規範與道德呼喚,對社會仇視,冷酷,情緒波動大,容易被激怒,缺乏真實情感,不能同情他人和感到羞愧;沒有恐懼感,也沒有罪惡感;
所以,這類人不能正常與社會進行互動,往往被邊緣化;
而這又激活了內心的罪惡慾念,想要通過殺人,製造兇案禍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類人最終都只能走向毀滅。
比如,近期發生的杭州來女士被殺案,兇手許某某可以僅僅因為錢財,家庭矛盾,就輕而易舉的殺人分屍;
還能輕鬆的在房子裡繼續生活,神態自若,分析頭頭是道;
還有,上海殺妻藏冰櫃103天的朱曉東;
一言不合,就尋思殺人。
他可能平時溫和,卑微,隱忍,好脾氣出了名;
也會在某個時刻,做出震驚所有人的殘酷行徑;
就像《隱秘的角落》中的張東升;
這是他內心積壓的宿怨,對自己的怨恨,對自己身上一切印痕的怨恨和不滿,沒人能幫得上忙。
(4)
一個人的精神狀況出了異常,會失去理性;然而某些時刻,只有人格分裂,才能好好的活著;
這不能不說是影視效果製造的衝突,帶來的衝擊和突兀感,讓所有觀眾拍手稱好。
然而,人格異常,精神異常,偏離正常範圍,終究是種疾病,而絕非愛情的浪漫;
過於沉浸在韓式愛情劇製造的意象中,會掩蓋現實的殘酷,弱化精神類疾病對於普通人群,對於社會的影響;
危險已經臨近而不自知。
看一個人,要看他有沒有擔當。
一個有擔當的人,會訴諸自己解決問題,即使現狀不夠好,未來也有破局潛力;
而一個沒有擔當的人,你會發現和這個人在一起麻煩特別多;
今天心情不好,你要好好哄著;
明天經濟出現危機,你得資助;
後天又信用卡欠款,賭債還有個大窟窿;
自己的窟窿,家裡的窟窿,和這樣的人待在一起就是跳不出的財務陷阱。
沒擔當的人不敢一人做事一人當,要麼跑到另一半的面前去乞求幫助;
一旦被拒絕,就容易惱羞成怒,來個魚死網破;
再要麼,就是玩一出搶劫路人,綁架有錢人,搶銀行的橋段,想要玩個大的。
遠離異常人格的人,遠離危險的人,
不要讓自己的人生活著旦夕之間。
而在社會管理層面上,則要探究這些人格障礙,精神異常族群的根源;
探索高科技生存環境下的高焦慮,高壓力,複雜生活矛盾對一個人的內在衝擊;
如何通過合理渠道,讓自己能被聽到,被看到;
能感受到生命賦予自己的權力;
才能向著消除怨戾,憤懣,不公更近一步。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