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2、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3、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大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4、唐伯虎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吳縣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民間有很多關於唐伯虎的傳說,最為人熟悉的《唐伯虎點秋香》曾多次被改編成戲劇,以及拍成電視劇及電影,也宣傳、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間的形象。唐寅出生於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唐記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畫、人物畫聞名於世,其創作的多幅春宮圖也為他個人添加了「風流才子」的名聲。
5、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並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由於與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6、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5、範仲淹
範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範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範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6、謝安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名士謝尚的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餘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裡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後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才東山再起。又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晉孝武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諡號文靖。因追贈太傅,故後世稱其為「謝太傅」。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王謝大族多為天師道信徒,對儒、佛、玄學均有較高的素養。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這與王敦、桓溫之徒形成了鮮明對照。他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儒將風範,這些都是謝安為人稱道的品格。
7、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8、瞿秋白
瞿秋白(1899-1935),男,江蘇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以北京《晨報》記者名義赴蘇俄考察。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慷慨就義,時年36歲。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作為上海大學原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設為南方的新文化運動中心,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民族振興輸送了一大批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