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電影史上最厲害的越獄電影,相信大家都會認同是《肖申克的救贖》,這沒爭議。敬愛的安迪,用錘子從牢房生生挖出一條地道,這事兒勵志到足以載入電影史冊,傳頌百年。
不過,影史上經典的越獄電影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被美劇《越獄》借鑑頗多的《逃出亞卡拉》;以臨刑前的幾小時逃脫來製造緊張感的《死囚越獄》,五人合作越獄的《洞》,他們和《肖申克的救贖》一樣,都成功地製造了囚犯們試圖通往自由的神話。
至於這些電影哪部更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跳出電影的範圍,單論誰在越獄這件事情上最厲害,那答案都不是他們。
這個人叫巴比龍。
巴比龍本人
為什麼說巴比龍越獄最牛逼?他曾經在十四年間,從被人們認為「越獄難度係數最高」的惡魔島監獄中先後越獄八次!
前七次或成功或失敗,但最終都被抓了回去,直到第八次,他才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的強大意志力,把越獄這件事,變成了藝術和壯舉。
對了,和上面那些虛構的電影不同,巴比龍的經歷,是真人真事兒。
1969年,法國囚犯亨利·查理爾出版了一本名叫《巴比龍》的小說,裡面講述了他自己因為被陷害入獄,而精心籌劃八次越獄的真實故事。之所以叫「巴比龍」,是因為查理爾胸前有個蝴蝶紋身,所以獄友們都這麼稱呼他。一個指向自由的名字。
小說《巴比龍》
這本自傳出版後直接就賣成了暢銷書,光是在法國的銷售量就超過150萬份,還被翻譯成了21種語言在全球熱賣。
看過的很多人都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越獄故事。因為小說的內容太過傳奇,它也被兩度拍成了電影,說它是越獄傳奇史上的第一大IP,不誇張。1973年的那版由史蒂夫·麥奎因和達斯汀·霍夫曼共同主演,已經是電影史上的經典。
現在,最新一版的《巴比龍》也將於7月26日在國內上映。
這版《巴比龍》有一個你必看的理由,主演之一是拉米·馬雷克。
那時候,他還沒有憑藉《波西米亞狂想曲》拿下奧斯卡影帝,但是在這部電影裡,你就已經能看到他影帝級別的表演。
《巴比龍》(2017)裡的拉米·馬雷克
雖然後來有人考證說,《巴比龍》裡的情節,未必都真的是亨利·查理爾的個人經歷,可能是他所在的監獄裡的其他犯人的越獄經歷集合而成。
不管是個人經歷還是多人集錦,都不會改變《巴比龍》作為越獄故事最與眾不同的一點——真實。
這裡有更多的監獄風雲,越獄細節、嘗試和失敗。
《巴比龍》(2017)
《巴比龍》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巴比龍(查理·漢納姆飾)在一次寶石盜竊案中被誣陷殺人,因此被流放到當時法國的殖民地,蓋亞那監獄裡終身服刑。
從進入監獄的第一天開始,巴比龍就開始策劃逃跑。
《巴比龍》(2017)
為什麼要逃跑?
因為去了殖民地的監獄,幾乎就等於死人一個。
這就必須說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了。
《巴比龍》(2017)
上世紀三十年代,這些法國的殖民地,是法外之地,也是個下等人的世界。被發配到殖民地監獄裡的罪犯只有一種意義:免費的、懲罰性的勞動力。
他們在那裡毫無任何人權可言,只不過是終日勞作的人形機器而已,即便服刑期滿,也只能呆在殖民地區域,終生不得回法國。
在被定義為罪犯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被這個國家拋棄了,將他們發配到位於海島上的蓋亞那監獄,是一種最終極意義上的驅逐。
《巴比龍》(2017)
看看歷史數據就知道,流放到蓋亞那的囚犯約八萬人,最嚴重的時候死亡率高達75%,大多數人都沒能活著回來。
巴比龍是為數不多活著回來的那一個。
由于越獄需要大筆金錢來賄賂看守,巴比龍只好和百萬富翁獄友路易斯·德加(拉米·馬雷克飾)合作,德加為巴比龍提供金錢資助,巴比龍保證德加在監獄中的安全。
《巴比龍》(2017)
與《肖申克的救贖》以越獄成功作為高潮情節不同,《巴比龍》事無巨細地展現了主角越獄的整個過程。
因為越獄實在是太難了。
監獄外就是危機四伏的熱帶雨林,熱帶病肆虐,蚊蟲、毒蛇、野獸更是橫行,在裝備缺乏的狀態下,想要穿越雨林越獄,不可能。
環繞著監獄所在的小島的,是遍布鯊魚的危險海域,想要遊泳越獄,結果基本就是鯊魚午餐。
一旦逃跑被發現,看守可以毫不留情的射殺犯人,如果僥倖活下來了,其實還不如被打死。
因為,作為懲罰,活下來的逃犯會面臨兩年或者五年的單獨禁閉,再然後就是終身監禁。
很多人根本就抗不過單獨禁閉,直接就瘋掉了。
《巴比龍》的一大特點是,它不同於大多數的越獄電影都發生在監獄封閉而逼仄的室內空間裡,因為背景的特殊,蓋亞那監獄位於三個海島之上,它在空間呈現上是更為多元的,除去監獄的室內空間部分,也有囚犯們在雨林中的勞作,放風時遠眺的大海等。
它擁有更加開闊的自然空間,但也正好是這種自然空間,和囚犯的服刑狀態構成了強烈的反差。
自由看起來觸手可及,實際上卻始終是個禁閉狀態。
《巴比龍》(2017)
展示巴比龍和德加的越獄經歷,是《巴比龍》的一大看點,這是影片作為越獄電影的第一懸念,也是帶來強烈緊張感的部分。
但我們也知道,這必然會是越獄——被抓——再次越獄的循環。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你都會完全被他們是否能越獄成功的懸念牽著走。
影片也由此呈現為典型的三幕結構,每一次越獄失敗後,巴比龍都會經歷更加嚴酷的禁閉生活。
被單獨監禁的巴比龍
與這種嚴酷程度升級的監獄生活並行的,則是巴比龍和德加友誼的深化,他們兩人也組成了一個顯著的對照體:巴比龍從一開始就想要越獄,而德加則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放棄。
從他們身上展開的,則是《巴比龍》想要探討的,對囚禁和自由這組對立關係的探討。
《巴比龍》(2017)
對於囚犯而言,自由不僅意味著脫離監獄的苦役生活,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原本在外面的世界所擁有的生活。
就好像巴比龍本來有女友,而德加也思念著自己的妻子,甚至還用鉛筆畫下了她的樣子,並表示,如果是妻子入獄了,自己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把她弄出來。
但巴比龍提醒德加說:「她又會為你付出多少呢?」
在這之後,德加默默地擦去了鉛筆畫。
這個伏筆,其實就已經暗示了德加的未來,在這之後,他會失去自己在外面世界的原有生活。
明白了這個伏筆的意義,你也就會懂為什麼德加會在最後關頭選擇放棄。
在多年的禁閉生涯過後,妻子嫁給了他的律師,對於德加而言,監獄外生活的消失,也就等於了自由的消失。在島上的囚禁生活,反而成為了他的全部。
《巴比龍》(2017)
但巴比龍剛好是他的反面。
因為越獄,巴比龍前前後後在小黑屋中被關了七年的禁閉,當他在第一個兩年的禁閉結束後出來時,德加問他怎麼撐過這麼長時間,巴比龍的回答是:「如果我能逃出去,我會過一個不同的人生。」
對於巴比龍而言,自由和空間的大小無關,和是否在獄中無關。自由=選擇。越獄之後,他便會擁有要過什麼樣的人生的選擇權。
自由,從來都不僅僅是擺脫空間上的束縛。監獄剝奪人的身體自由,同時也剝奪人的精神自由,《肖申克的救贖》裡被關了一輩子的布魯克斯·海特倫,在出獄之後選擇了自殺,就是精神自由被剝奪的最好例子。
而德加,就是另一個極端上的布魯克斯·海特倫,只不過他選擇了一輩子不出獄。
《巴比龍》(2017)
在這種對照之下,我們也就更能看出巴比龍為什麼會是影史上最厲害的越獄者之一的原因,這與他是否越獄成功無關。
越獄者看起來是在尋求一種空間上的自由,但像巴比龍這樣,當他在不斷嘗試逃出監獄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擁有了最廣闊的自由,既是精神上的,也是身體上的,任何外力都無法將他束縛。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很多9分神劇其實都是虛高,但絕不包括這個
家屬向電影導演要錢,這是教科書式的道德綁架
花木蘭和黑美人魚的那些漏洞和爭議,都是為更高的目標服務
新褲子刷屏,是因為它讓我們意識到有的優越感實在太可笑
應該換個角度看待《獅子王》的「問題」,可能就成了優點
《詹姆斯·簡的畫謎》
奧斯卡最佳影片海報設計師、DC御用畫者
詹姆斯·簡畫集中文版國內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