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故事:天翻地覆,不用這個「復」

2021-01-08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當我們仔細地觀察生活的時候,就會發現它似乎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好像一不小心,我們就已經被拋在了後面。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明白閉關鎖國帶來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像現在這樣開放就很好,套用一句話就是:「我們身邊一直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過,即便是「天翻地覆」到了讓你極度驚訝的地步,也不要把「覆」錯寫成「復」哦!這兩個字被混用也經常出現,說起來這還跟漢字簡化有關係。也就是說,在過去的某段時間裡,「天翻地復」也是正確的,不過現在已經將這種用法否定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現在的標準為準。

【正字釋義】

天翻地覆,讀音是「tian fan di fu」.其中,「覆」與 「翻」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翻過來。字面意義上就是天與地都翻了個個,用來比喻那種讓人驚訝的巨大變化。有時候也被用來形容鬧得很兇,失去秩序。

最早這個詞語我們可以從《胡笳十八拍》中看到:「天翻地覆誰的樣大的變化之下,我們都能從正南邊看北鬥星了。本來這個詞就是指天地翻過來,而這樣帶來的變化很大,因此後來人們就用「天翻地覆」來形容變化十分巨大。

而用來形容鬧得失去秩序,在紅樓夢裡就有一個經典橋段,當時寶玉跟鳳姐因為被魘咒得了瘋病,寶玉就開始尋死覓活,「鬧得天翻地覆」。這裡就是指寶玉把府裡弄得秩序亂了。

【正字案例】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候,到處是一片追憶往昔、展望未來的聲音。人們看著現在生活的大變化,不少人都感慨萬千。一位80後在微博上寫道:「在我出生的時候,家裡要是能買一輛自行車都是值得人羨慕得,但是現在汽車已經遍地都是了。 這些天翻地復地變化都來源於改革開放。」

我們看到,他將「天翻地覆」寫成了「天翻地復」,而這樣的錯誤只有這一個人會犯嗎?不,事實上將「覆」寫成「復」的人不在少數,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實行簡化漢字的開始,曾經將「復」作為 「覆」的簡化字使用。但是後來國家又恢復了 「覆」,因此很多人就弄混了。

現在來看,「覆」的意思是翻過來,比如在「天翻地覆」中的意思。而「復」,則是作為來來回回,不斷往復使用,比如說反覆。因此,這裡就不能用「復」來替代「覆」了。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要報之以歌;即使天翻地覆,我也要微笑著生活
    兩年過去了,誰也不想去憶起那麼悲傷的事情,人們在時光中將此事淡忘;這個世界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我們誰也無法體會當事人心中的疼與痛。時隔兩年多,我們再次看到了那張一夜之間飽經滄桑的臉。5000個口罩,這是出自一位被社會深深傷害的人之手,美滿婚姻,膝下兒女繞群的天倫之樂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卻在一夜之間全部化為灰燼。我們以為,他,再也不會相信世界了。
  • 「漢字叔叔」:讓漢字講故事
    >「一個星期前,我還是個流浪在中國的窮酸美國人;一個星期裡,我的生活被全然改變。」R他覺得這樣收費不合理,於是拒絕。結果,護照被扣留,他必須離開。遭此境遇,他的朋友在網上發出求助信,試圖為他謀求一份在中國的工作,以便能獲得工作籤證而長期留在中國——「這裡是研究漢字最好的地方。」結果,他收到500多封郵件,增加了1500多位「粉絲」,幾份工作已進入面對面的洽談階段。「漢字叔叔」認為,他失去護照,換來這些,是值得的。
  • 早見沙織談《覆面系Noise》:「覆」與「破」
    《覆面系Noise》的主人公有栖川仁乃,正是一個可以讓觀眾享受到聲優早見沙織的本質、技術、才能、所有的一切的角色。解放隱藏在內心的衝動,化身為仁乃的早見的歌聲中,有著可以將聽者埋藏在心底深處的感情強行拽出來的力量。在《覆面系Noise》動畫播出之時,電影雜誌《CUT》對早見沙織進行採訪,聽她談論自己為仁乃這個角色配音的心得。
  • 漢字出國後的故事
    世界上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叫笹原宏之。笹原宏之幾十年來以漢字為研究的主業。在日本,他被戲稱為「漢字博士」。在他那裡,漢字是「超級有趣」的世界。他以漢字為話題四處演講、座談,以漢字研究活躍於媒體,寫了《漢字的現在》《漢字中的「日本心」》《日本人與漢字》《漢字與社會》等多部著作。
  • 漢字故事|識字從這個動畫片開始《三十六個字》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連著兩天我廢寢忘食就是漢字起源,就是由這個動畫片開始的,看完以後只覺得當年的書恐怕是白讀了,一直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呢?喜寶姐姐一直屬於對漢字不感冒的哪一種,她對喜馬拉雅愛不釋手,只要有空無論在幹什麼都要一邊放著故事一遍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你讓她看書,很抱歉,她的狀態就是看一面數剩下還有多少面沒有看。沒錯,她看書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因為喜歡。所以,我搜羅更多的漢字起源小故事,希望姐姐看了以後能夠燃燒起對漢字的熱愛,也希望打心底的感受到漢字一撇一捺中蘊含著的博大精深。
  • 韓國在這個地方必須用漢字,說:韓文重音太多,不得不用漢字標註
    時至今日,中華文明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中一個顯著的方面就是漢字。在東亞以及東南亞這裡,漢字曾是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官方字體,只是到了近代,這些國家為了樹立民族自信心,才在倉促之間創立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字體。
  • 漢字的故事:「一」的趣事
    在前兩期,我們草述了漢字結構的六書,漢字演變的七個階段,現在大家對漢字結構與演變過程有了一個大概框架
  •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漢字與文物的對話
    在最近出版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化學工業出版社)中,甲骨文專家許進雄從40多個博物館篩選了近800件文物,挑選了121個漢字,通過一個個故事,解析考證文字與器物的關係,從文物中尋找漢字的源頭。在這些流傳有序的文物背後,呈現出古代漢字的演變與社會文化的一次次革新。在許進雄看來,文字的意義有多種形態與結構,每一次演變,都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新調整與改變,背後具有文化的深意。
  • 關於當代漢字的故事
    當代漢字的故事1你可知道?我們中國的漢字歷史悠久,魅力無窮,是我國獨一無二的「財產」。當代漢字的故事3哈哈!最能代表中國的事物莫過於漢字!漢字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文字,在商出現甲骨文時,已為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漢字在不斷地演變著,中國也在逐漸強大。如今漢字已經成熟,中國也會變得成熟。漢字並不像英文一般直截了當,還是十分含蓄的。
  • 趣學漢字——說說漢字「天」的故事
    漢字認讀、書寫沒興趣、記不住、學不懂、難堅持……這些統統都不要。趣學漢字,讓孩子聽得懂《說文解字》,在快樂中愛上學習。寓教於樂——用故事講述漢字內涵,在興趣中學習漢字道理。提高效率——把漢字變得生動有趣,避免反覆記憶和機械練習。
  • 用漢字講述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漢字從歷史走來,歷久彌新,充滿了活力。漢學家、漢字學者們從世界的角度理解、表達、傳播漢字,從而把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故事講好,進而把中國人的思維、價值觀等傳遞給世界。新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傳播漢字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將璀璨的中國漢字文化弘揚光大。
  • 用不用漢字,韓國應該展現民族自信
    漢字早已是韓國的一部分,恢復漢字教育只是恢復韓國自身的文化。圖為2019年8月7日,韓國新任檢察總長尹錫悅拜訪國會議長文喜相時,獲贈一幅書法,上面用漢字寫著「破邪顯正」。(視覺中國)韓國再次為用不用漢字糾結。
  • 漢字裡的生命(漢字裡的故事(一))
    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從今日起,本版推出《漢字裡的故事》系列,對漢字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進行解碼。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中國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老外痴迷漢字也瘋狂!
    中國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老外痴迷漢字也瘋狂!   中國僑網1月26日電 題:中國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老外痴迷漢字也瘋狂!
  • 用不用漢字,為何讓韓國人糾結幾十年?
    「到底要不要繼續使用沿用了一千七八百年的漢字?」 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就讓韓國人糾結一番。最近,疫情肆虐下的韓國,再次因為使用漢字問題吵翻了。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一、故事分享。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譯文:孔融被逮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