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
從今日起,本版推出《漢字裡的故事》系列,對漢字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進行解碼。
中國人用虛歲來紀年。孩子剛生下來就是1歲。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甚至認為沒有周歲紀年科學。周歲和虛歲是兩種不同的紀年方式:周歲紀年逢生日長1歲,虛歲紀年逢新年長1歲。事實上,虛歲紀年體現了中國人對生命的尊重,即從受精卵成型開始算起。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記為1歲。對此,漢字的記錄非常清楚。
漢字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聲符「臺」,從「臺」的一個重要的字就是「始」。「始」字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女之初也」。所謂的「女之初」,其實就是「女人成為了女人」的意思,指的是女子受孕成功,這才是作為一個生命意義上的「女」人真正的「初」。
受孕成功,並不一定意味著生命一定會順利生成,因為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孕育歷程。在該過程中,受精卵需經受考驗——是否合格,是否值得被孕育,至少要經過12周的時間。所以中國人在受孕成功的前3個月都非常謹慎。
如果受精卵能夠經歷前3個月的考驗,那就會成「胎」。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解釋「胎」字為「婦孕三月也」。傳統中國醫學認為,母親懷孕1個月為「胚」,懷孕3個月為「胎」,二者合稱為「胚胎」。
如果受精卵比較柔弱,不能順利通過前3個月的考驗而流產,那就是「胎敗」,也就是「殆」。「殆」是生命孕育孵化過程中的失敗。「殆」在古代典籍中是個常見字,如果我們了解到「殆」的本義,對一些文獻的理解就會更深入。比如《孫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指的是作戰雙方都有自己的策略和計謀,只有知彼知己,才能讓自己的策略和計謀不會中途被破壞而順利實施。
在經過艱苦抗爭之後,受精卵開始成「胎」,從胎兒的角度來說,便是具備了人形。因此,「孕」就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成「子」。「Yùn」這個發音在漢語體系中含有「藏於內」的意思,比如「蘊含」的「蘊」就是藏於內的。從母親的角度來說,也開始「顯懷」,這就是「身」。甲骨文的「身」字,就是一個人肚子變大的樣子。今天我們還能在方言中聽到把懷孕稱為「有身子」或者「有身孕」,「身」用的便是這個意思。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對外漢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