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看完了。算是打個卡。
暫時整理一下。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看劇情方面有諸多漏洞,一些意識想法也有強烈年代色彩,理智和邏輯讓我在很多地方無法產生導演想要的共鳴。但細究無用太辛苦,拋開演技和這些瑕疵,在相信相似的更高的絕望有可能存在的基礎上,試著講講這片裡試圖表現的一些核心的問題。
一、前半部分。是把美好撕碎給人們看。直到跌落懸崖的那一刻,小誠還在痛苦中糾結掙扎的。欺凌和不理解從來沒有讓他完全放棄生的希望,但生死總在一念之間,痛苦難以承受的那一瞬間,死亡成為一種選擇。所有在燦爛的年紀經歷絕望,選擇離開的人,都沒有那麼決絕。只要還有一點點希望,只要還有一點點希望。
如上所說,片中欺凌的手段很有年代色彩。同樣的手段、同樣的困擾很難被現代人理解了。特別是對中國人和外國人來說。看的時候會想出很多對策,明明有更好的路可以走,產生了一些違和感,並始終試圖忽略這些邏輯上的問題。但是手段和困擾是會與時俱進的,只要問題的內核依舊存在。當年有《人間》裡嫁禍,後面有《告白》裡強吻拍裸照。那些絕望是真切的,與絕望伴隨出現的零星希望是真切的,那些希望被撕碎也是真切的。
現在的人終於學會對世界說不,對標籤,對莫名其妙的行為,對他人有意無意的惡意和垃圾傾倒。敢於從世界的指責中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敢於做自己,拒絕承擔無端的指責和羞恥。這些思想上的變化,可以說是二十年來世界的進步了。
腦海裡會不斷閃過吐槽,「為什麼總是班上第一當欺凌的主犯呢?有時間欺負別人不如多花點時間去學習吧,是太閒了嗎?」;「仿佛來到了只有警察沒有法律存在的荒原…」
通過悲劇,人們開始思考事情出現的問題,然後發現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然後一切優柔寡斷,一切視而不見,一切自以為是都是強烈的諷刺。為什麼沒有注意到呢?因為人們怯弱。為了掩飾這種懦弱,把一切都粉飾起來,用謊話也好,用暴力也好,還要為這種行為戴上科學的帽子。這是社會固化體現出來的一方面結果。
1. 家庭關係:
- 爸爸:看這個角色是又火大又無奈的,因為瞥見了一部分刺痛的現實。那些真實存在的,卑微的,為了生計奔波,不太開竅,有時直接又粗魯的窮人父親。
- 後媽
2. 學校關係:小孩的遊戲裡大人的缺位是導致悲劇主要的來源。不僅沒有做好監管教育的職責,反而成為加害者。
- 森田:傻帽女主日劇標配,不是遲鈍而是視而不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對此類女主的諷刺。
- 新見:大齡中二病人。再早個五年十年大概會入選「導演用來教你打臉看清現實的角色」名單。嘴上仁義道德,背後…好像都不用上班的樣子,不知道社會這門課到底要教什麼東西。講的玄乎理論大家現在看了大概只想笑笑吧。但是不能排除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吧。和宮崎一樣,是把角色極端化的結果。是自卑的人。但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串劇情?(再講。)
- 宮崎:自卑者懦弱者。雖然基本上出現的所有角色都是自卑懦弱者,但在宮崎身上,這種自卑和怯懦表現得最為明顯直接,聽不得一點嘲笑,為了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掩蓋自卑所做出的惡也最為暴戾:面目猙獰地把小誠按在泳池裡、扔橄欖球,刺探情報時的諂媚,在醫院裡體現的自私和偽善。(也許是演員演技太好了。)
- 其他老師:具體有待了解,欺凌怎麼可能只發生在一個班裡呢?其他老師的班裡沒有這樣的問題嗎?
- 學校領導
3. 腦子有點問題的同學們:
- 留加:留加和小誠的感情大概是整個片子裡最美好的部分了。是少年對自己的探索過程中最美好的開端。不僅讓人想像如果在這樣的氛圍下,心靈不那麼健全,因為缺愛而對世界懷有不解不信任和苦悶的留加,能夠一點點學會愛人和被愛,接受到一點溫暖,然後世界會不一樣吧。然後這個惡性循環會因為有信任和愛而停止吧。
(忍不住還是要吐槽,為什麼明明是年級第一頭腦聰明有領導力的暗黑少年的設定,怎麼這些嫁禍什麼的小把戲都不懷疑呢??明明應該是屢見不鮮的?有人挑撥很正常啊?是覺得沒有同學會在自己地盤上搞事嗎?沒有想到新見會挑撥是有可能,但連調查都不調查嗎?這樣的頭腦真的可以當第一嗎…)
(還有裡面各種精神疾病…希望有專業的來吐吐槽,嗜睡症什麼的,PTSD什麼的,說失憶就失憶好隨便。)
- 武藤;
- 其他同學;
每個人的弱點,都被巧妙地利用起來,構成一樁悲劇。一片人共同的弱點,會生出共同的社會問題,會發展出僅有裡面的人無法打破的系統。
二、後半段。說是父親的復仇,其實講的一方面是欺凌現象出現以後各方的態度和解決的途徑。雖然伏筆其實從故事一開始就埋下了,但是直到嚴重的結果出現,才將這個問題暴露出來,從而出現情節的高潮。另一方面講的是欺凌的本質和邏輯。這樣的惡性循環從哪裡開始,又要怎樣停止。在欺凌出現的漩渦裡,各方面的需求和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那些雖然沒有作為,但是默默地普通地生活在旁邊的人,是單純的無知嗎?
雖然作者嘗試給出答案,但因為無法跳脫出那個世界的框架,因而只能得到亡靈等軟弱無力的解釋。從訟棍的角度來看,最讓人感到不適的還是明明可以擁有更加合理的解決辦法而在那個世界裡,法律是缺位的,不僅是制度消失無蹤,所有人也絲毫沒有法律證據的意識。作者同樣試圖給出理想化的結局,但事實上是無法做到的。
劇中的變態們更像是中二少年,無法讓人真的理解欺凌能給其帶去的快感。是要確認自己嗎?還是想要融入團體?
整部片子構築出的體系應該是日本當時欺凌的現狀的架空集合。在那樣的世界裡探討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現在的日本這樣的狀況依舊存在嗎?是為什麼呢?中國有嗎?
可能是drama的需要,也可能是世界本身就是如此。事情的推進往往不像是案件簡介裡那麼直接,每個人都在多條道路之間、在各種想法間掙扎著,生活的節奏是反反覆覆的,緩慢的螺旋。大場衛從開始不甘困惑,到看開試著重新生活。很多時候後來者的我們不能說他腦袋不清太愚蠢像無頭蒼蠅,連信件的來源都可以不調查,人困在一種境地之下,一邊憤怒,一邊又想要忘記逃避,難以發現自己的錯誤。(不,想來想去還是編劇要背鍋。)
三、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能力接觸到正確的聲音,當他們的世界就是那麼灰暗危險的時候,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就會永遠這樣灰暗下去,為了應對這種灰暗,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往往會成為那個系統中新的野獸。所謂三觀,是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的。
欺凌事件中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轉化,原因大抵在此。
不要讓孩子孤立無援。
所以要一直吶喊,讓他們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讓他們從不一樣的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的視野開放。讓那種系統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