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狂奔,我們差了不止10部《釜山行》

2021-02-15 i黑馬

最近,你一定被一部名為《釜山行》的韓國電影刷屏,而今天黑馬哥要帶你去探究韓國電影業的崛起之路。

文|李霞

編輯|吳丹

幽黑的隧道裡,疾馳的火車停下了。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跌跌撞撞,漸漸模糊、遠去。

歌聲漾開。

《釜山行》的爆紅讓人猝不及防。好萊塢影視媒體 SCREEN Daily 評價它:是一部媲美《雪國列車》和《殭屍世界大戰》的韓國型災難大片,娛樂性和完美性都完美地囊括其中。

溫情、善良、醜惡、人性、批判、黑色幽默……各種元素充盈其間,觀眾可以「各取所需」。電影入圍坎城展映單元,在韓國國內觀影人次突破千萬,它也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第18部、韓國本土第14部千萬人次級別的大片。

以《生死諜變》為轉折點,之後的《太極旗飄揚》《王的男人》《實尾島》《鳴梁海戰》等數十部精品電影,陸續開啟了韓國電影史上此前不可想像的單片千萬觀眾時代。

而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韓國人看本國電影的次數為1億1292萬,佔票房比52%,超過了看外國電影的1億435萬人次、48%的票房佔比。這也是韓國本土電影的觀影人次連續5年超過外國電影。——而韓國人口總數才5000多萬。

不得不承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票房上來講,韓國電影已然崛起。

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韓國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一蹴而成。它也曾有過劇情單一、創新不足的過往。誰的青春不迷茫,好在人家「不斷抄襲,不斷創新」,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電影工業體系。

1999年,由姜帝圭執導,根據南北韓分裂為背景,講述南北韓間諜之間較量與愛情的電影《生死諜變》上映。它的出現,讓重新引起了韓國民眾對本國電影的興趣,打破了民眾以往只看好萊塢片的習慣,開始慢慢到電影院看國產電影。

很長時間裡,韓國觀眾看待自家電影的態度,與不少國人對國產電影的不屑並無二致。拼大片、拼片酬、情節雷人、故事狗血以及市場泡沫,中國當下面臨的電影BUG,韓國一樣不落都經歷過,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

差別就是他們揮一揮衣袖從中走了出來,而我們則身處泡沫中,還感覺自己萌萌噠。

i黑馬翻閱歷史發現,有幾個標誌性事件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崛起:1998年電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1999年的光頭運動,2006年電影界大規模示威。

目前,韓國比較好的電影類型可分為倫理片、恐怖片,犯罪片。分級制度的好處是,不同類型的電影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激發電影導演的創造力,而且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多元化。

在分級制度之前,所有影片都需審查,稍微有點不符合「政治正確」的作品,要麼不能上映,要麼被刪改得面目全非,自然也不會有《殺人回憶》這種因警察自身原因和大局勢關係讓兇手逍遙法外的故事出現。

光頭運動是韓國民眾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而發起的示威遊行。百名韓國導演、知名導演以及影迷通過剃光頭的形式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

在極大壓力之下,韓國政府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即電影配額制),堅持全年146天國產影片放映日,來對抗好萊塢的衝擊。接著,2006年因為韓政將每年本土電影的放映天數削至70多天,再次引發暴動。曾在韓國引起轟動的電影《辯護人》取得了78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但其中全美票房不過55萬美元,其中7700萬都是本土觀眾貢獻的。這意味著,即使面對更為豐富的好萊塢選擇,他們也是更加青睞本土電影,始終保持」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影熱情。

韓國人一直奉行「身土不二」,意思是長在這塊土地上,要「以我為本「,支持自己國家的東西。正是靠著這種近乎固執的力挺,韓國本土電影才呈現出強勢競爭。

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為韓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觀影人群囊括老人小孩。另外,電影票價親民,學生還有優惠價。

知乎上關於「韓國電影是如何崛起的」話題下面,答案有前文提到的「政府推動」「專項資金支持」「分級制的設立」「民眾青睞」等原因。

不過比較下,電影業發達的印度也存在審查制度,另外,很多國家也都制定了類似電影配額制的這種保護政策。政治、文化、經濟等外界的作用可以錦上添花,但如果真想要枯木逢春,還需依靠更多內在的東西。

在首爾中部,鄰近著名商業區明洞,有一條全長不到兩公裡的街道,名為忠武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裡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稱為韓國忠武路演技派「三駕馬車」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當紅小生金秀賢、宋仲基,以及知名導演奉俊昊、樸贊鬱、姜帝圭等。

同樣,這條有著韓國「好萊塢」之稱的忠武路,還目睹了韓國電影從低迷蕭條到光鮮再現的風向轉變。

1、取人之長,本土化改造

韓國電影發展到現在,最初也是秉承「拿來主義」,模仿好萊塢。這種方法看似捷徑,但如果做不到由表及裡的提升,不是在「抄襲」中爆發,就是在「抄襲」中滅亡。

如果你把最近幾年的韓國電影看一遍,不難發現韓國導演們並不只是單純的模仿,他們會在吸收外來大片優勢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了解觀眾的心理創造共鳴。

像犯罪片《新世界》,吸收了美國的英雄和香港的黑幫大佬,卻打破了警察「三觀要正」的規矩,將主流所謂的正派進行了「去英雄化」處理。《釜山行》雖比不上《行屍走肉》《生化危機》等影片,但從喪屍的形象、動作設計到劇情設計都有出色表現。堪稱韓國版的《諜影重重》,情節並不新鮮,攝影、剪輯水準並不輸好萊塢大片。

韓國電影人還會儘可能地將心思放在故事的巧妙構思上,「不走尋常路」,比如《狼少年》和《奇怪的她》故事既新鮮有趣,又十分「接地氣」。

無論是在類型雜糅,還是劇情創新上,韓國電影早已跳脫蹩腳的模仿,逐漸駕輕就熟,有些地方甚至勝過好萊塢。

2、對創作的敬畏:要有專業之才

i黑馬翻看韓國導演的履歷發現,他們要麼出自頂尖電影院校,要麼存在師徒幫帶關係。反觀國內,作家、歌手直接跨界做導演的例子屢見不鮮。在韓國如果想要半路出家當導演,卻非易事,大部分人都要從給大導演做助理、在片場打雜開始。

例如,愛情片《建築學概論》導演李容周畢業於建築學專業,在接連兩次報考電影學院落敗後,進到了《殺人回憶》導演奉俊昊的劇組裡學習了兩年,才開始拍片。《隱秘而偉大》的導演張喆洙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2002年日本留學時,看到金基德的《漂流浴室》,便回國做了他的助理導演,八年之後,張喆洙才執導自己的處女座《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實踐」是韓國專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秘訣。拿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舉例,其要求學生在就讀期間必須拍攝4部短片,且要至少滿足以下的一個條件才可畢業:至少有一部要入圍坎城、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或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或能夠拍攝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

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是韓國「電影軍校」,走出了眾多知名導演,樸贊鬱、金泰均在這裡任專職教授,該學校要求學生在第一年必須拍攝兩部短片,此外,期末還要完成1個長片劇本。優秀學生會被推薦到電影公司參與更大的商業製作。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人哪怕幹了10年副導演,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拍片的機會。大部分新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從小成本開始的,優質電影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製作費用控制得當,注重敘事而非視覺效果,強調適合角色的實力演員而不是明星,能引起觀眾共鳴。

韓國電影界追求「一劇之本」,即韓國導演要親自操刀劇本,所以從文字到影像化的過程中,銜接很少出現斷裂感。

近乎苛刻的條件,使得導演從始至終保持著對藝術的高度追求,好的作品對他們來說不只是榮譽,還是能繼續拍第二部、第三部的前提。因為一旦拍砸了,就很難再找到投資人,一部作品往往會磨上幾年。

3、成熟工業體系的特徵:藝術與商業並行發展

藝術與商業並行,應該是韓國電影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了。

此種表現,歸根結底是因其電影產業在不斷成熟與完善,導演對藝術追求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做到了藝術水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

在韓國商業類型片背後,你會看到對人性的考量,對社會涼薄的諷刺。不會因為電影體系的工業化,而丟掉對獨立電影的追求。反觀我們的作品,商業片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又或只重藝術不看商業,叫好不叫座。

回到《殺人回憶》上來,其拍攝手法採用了平實、冷峻的視角,展現1980年代的社會背景,作品厚重感又絲毫不差。換句話說,影片既有商業片的架構,又有深刻反思。

電影裡商業與藝術的融合,部分功勞還要歸結於韓國擁有一大批諸如宋康昊、劉亞仁這樣的職業演員。他們的片酬佔比不到總製作費的四分之一,中國恰恰相反,顧此失彼,絕大數資金花在明星身上,更重要的美術、特效等後期製作當然不盡人意。

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韓國導演金基德認為,電影本身應該包括不同種類,娛樂電影、歷史電影等。「電影最重要的是講人性的故事。」

這也是韓國導演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在講合格故事的基礎上,再追求特效,最後還不忘擲給社會一記重拳。

而我們缺乏的,恰是如此。

如果你對這一話題感興趣,並且是文創行業從業者,歡迎加黑馬哥微信一起探討:heimage0001,備註:韓國電影。

*本文作者李霞,編輯吳丹。如需轉載請到微信號(ID:iheima)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推薦關注i黑馬微信(ID:iheima)。

10個小鮮肉編輯 + 15個大叔記者

1800餘篇人物專訪、2000餘篇公司專訪

最新鮮的網際網路資訊

最真實的創業故事

最有用的實戰乾貨

還偶爾吐槽下創投圈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韓國喪屍電影井噴!繼《釜山行》《王國》後,2部喪屍大片將上映
    《釜山行》2016年《釜山行》是緊隨《殭屍世界大戰》之後,僅3年時間,韓國推出的重磅喪屍片大作!《殭屍世界大戰》成功的激活了喪屍電影,但是卻遲遲沒有後續作品推出,人們觀看同類型影片的欲望得不到發洩!正「饑渴難耐」之時,《釜山行》上映了!
  • 電影<釜山行>——韓國電影新紀錄的締造者
    以《豬之王》《有名無實》等動畫電影出身的導演延相昊一貫善於表現強烈個性和演技《釜山行》是延相昊第一部真人與商業相結合的電影。《釜山行》在今年5月收到正式邀請,參加了第5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午夜劇場單元,並獲得業界及觀眾一致好評。坎城國際電影節執行委員長稱讚《釜山行》「是歷屆坎城電影節最出色的午夜劇場單元」。
  • 為什麼《釜山行2:半島》會比第一部差那麼多?
    2016年由韓國導演延尚昊執導,孔侑、鄭有美、馬東錫、金秀安、金義城、崔宇植、安昭熙、崔奎華、鄭錫勇等主演的喪屍電影《釜山行》上映,之後該電影迅速席捲各大影院和網絡媒體,好評如潮,這部電影的核心內容就是展現了「人性」這兩個字,同時也兼具了娛樂性和驚悚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高分電影;而今年暑假上映的《釜山行2:半島》同樣是由延尚昊執導,演員則換成了姜棟元、李貞賢、
  • 《釜山行》續集來了!野心勃勃的韓國喪屍電影,到底行不行?
    01: 延尚昊在拍攝《釜山行》之前,從沒有拍過真人參演的電影,過往的他最擅長的是製作動畫電影,或許在他的世界裡把一個角色寫死,然後再透過畫筆的鬼斧神工,復活一個角色還不是小菜一碟,但2019年6月正式開拍《釜山行》續集的時候,延尚昊不止一次的感慨「真後悔把孔侑(主角石宇的扮演者)寫死」!
  • 《釜山行》大爆,《釜山行2》撲街,給中國電影什麼啟示?
    除了逆天的《寄生蟲》之外,韓國這幾年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巨大豐收的電影,首推《釜山行》。主打喪屍元素的商業電影,歐美幾乎已經拍爛了,為什麼《釜山行》能跳出喪屍電影的窠臼,講了一個令我們十分感動的故事?《釜山行2》,就差太遠了,它除了名字和前作一樣之外,故事、主題、演員無一處是承接之地。姜棟元雖然不差,比起孔劉總缺了什麼,另外身邊還少了一個馬東錫那樣的強力溫暖大叔;李貞賢在歌壇的成就恐怕要高於她在影視作品中的表現,而鄭有美,依然溫暖有愛美好。
  • 韓國災難片top10,震撼你的不止《釜山行》
    《釜山行》日前已刷爆朋友圈,而韓國電影在災難片方面能拿出手的片子也有很多。喜歡被電影效果震到的朋友們,也可以來試試!
  • 釜山行2的失敗折射出韓國電影產業困境
    韓國大熱IP電影釜山行於7月15日推出了續作《釜山行2半島》。釜山行2觀影前必須拋開《釜山行1》金玉在前先入為主的觀念,因為兩部影片除了故事背景承接關聯外,主要人物及影片類型毫無關係,以觀眾的角度看根本不是一個系列影片。
  • 《釜山行》大爆,《釜山行2》撲街,給中國電影什麼啟示?
    除了逆天的《寄生蟲》之外,韓國這幾年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巨大豐收的電影,首推《釜山行》。 主打喪屍元素的商業電影,歐美幾乎已經拍爛了,為什麼《釜山行》能跳出喪屍電影的窠臼,講了一個令我們十分感動的故事?
  • 《釜山行》釜山行,韓國高分電影
    這是一部向全世界證明韓國電影能力的作品,也有著我們暫時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並不是誇張,在《釜山行》之前,殭屍災難電影一直是歐美大製作的專權,因為這既需要大批殭屍轟轟烈烈的特效技術,又需要絕境中掙扎的些許人性的表達,所以有著較大的難度,但《釜山行》卻用韓國的風格,將作品推向了一個高峰。
  • 為什麼韓國電影《釜山行》刷爆了朋友圈
    「英國」面對喪屍化的棒球隊隊友們不忍心下手的糾結與害怕心態、尚和充滿擔當到最後貢獻出媲美《權力的遊戲》中阿多堵門那場戲的戲碼,都讓人看出這部韓國電影劇本的紮實程度以及演員們的好演技。《釜山行》為什麼強?很簡單,認!真!拍!電!影!為什麼《釜山行》會這麼強?這真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韓國電影人都在認真拍電影啊!
  • 韓國電影《釜山行》影評
    近年來,韓國影視產業可謂是突飛猛進,撇開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上流」,或是叫好叫座的《與神同行》等影片不說,4年前的這部《釜山行》,又名《屍速列車》,就已經讓我們覺得跟好萊塢的水準相差不遠,即便拿來跟題材與氣氛都很相似的《末日之戰》相比,不只在視覺上毫不遜色,劇情與涵義上的細膩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2部韓國電影刷屏 《釜山行》和《隧道》你站哪隊
    最近,韓國電影很猛。相信你的朋友圈,已經被《釜山行》和《隧道》兩部電影刷屏了吧。  《釜山行》是知名動畫導演延相昊執導的一部喪屍片,也是他的第一部真人電影。講的是一行人在高鐵上遭遇喪屍的故事,觀影效果很贊。  《隧道》則是韓國影壇實力派男演員河正宇主演的災難片,但主旨則在於「所有的天災都是人禍」。
  • 《釜山行2》爛出沒邊!真的有點失望,比起第一部差多了
    《釜山行2:半島》真的有點失望。與《釜山1》相比活著更讓人喜歡多一點。釜山2最大的失敗是把背景放大化,而失去了人物本身特點細節。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結尾他救小姐姐的戲份並沒有多大救贖的味道,反而顯得魯莽。
  • 外媒票選5部Netflix韓國電影《釜山行》奪第一!
    近年多部韓國電影都大獲好評,《釜山行》、《與神同行》、《寄生蟲》等電影口碑和票房都很高!最近國外網站Ranker發起投票,選出歷年Netflix(網飛)最佳韓國電影,眾點整理了5部熱門人氣韓國電影!圖源:影迷站《狩獵的時間》電影《狩獵的時間》由李帝勳、安宰弘、崔宇植、樸正民等一眾韓國新一代演技派演員主演,講述因經濟不景,4個為展開新生活的好兄弟決心鋌而走險,但卻意外被人追擊,
  • 《釜山行》「真心行」,VR版本卻成「雞肋」!
    在華語電影零入圍的情況下,今年韓國有三部電影入圍了坎城電影節不同單元,5月14日,入圍主競賽的《小姐》和午夜展映的《釜山行》先後亮相,>而青年導演延尚昊的《釜山行》首次把亞洲「喪屍題材」商業電影帶到了坎城。
  • 不止《釜山行2》,2020最新7部喪屍片都在這了!
    《釜山行2》,2020新出的喪屍爽片都在這了!然而,比起《釜山行1》,續集「半島」的口碑可謂是斷崖式下跌。目前豆瓣5.8分,整體效果遠不如預期。《活著》和《釜山行》在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處。《釜山行》的故事發生在列車上,《活著》的故事發生在高層公寓裡。
  • 韓國電影欲借《釜山行2》復甦
    本報特約記者 金惠真四年前,《釜山行》曾在韓國創下1157萬觀影人次高票房,如今上映的續集備受期待:總投資190億韓元,預售率高達88.4%,被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搶購版權,亞洲多個院線同步上映……15日在韓國上映的《半島》(又名《釜山行2》),讓韓國電影市場迎來久違的活力,
  • 韓國電影欲借《釜山行2》復甦
    ,被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搶購版權,亞洲多個院線同步上映……15日在韓國上映的《半島》(又名《釜山行2》),讓韓國電影市場迎來久違的活力,令韓媒樂觀地期待「殭屍」或讓韓國乃至全球電影市場迎來復甦拐點。據韓聯社報導,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統計顯示,截至15日早上8時,電影《釜山行2》預售率達創紀錄的88.4%。「《釜山行》之後4年」,這是《釜山行2》海報中的宣傳詞(如圖),也是該片內容概括:被殭屍席捲、變成荒地的半島時隔4年再次成為不同人群的生存格鬥場。這些人中,有活下來的倖存者,有冒險回到半島的回歸者,也有喪失人性、變得比殭屍更可怕的軍人。在與殭屍的鬥爭中,不同人群展現出不同人性。
  • 樸信惠《活著》和《釜山行2》,兩部韓國喪屍電影菜雞互啄?
    文 | HCT《釜山行》給韓國喪屍電影打開的大門,又被《釜山行2》關上了。而在《釜山行2》之前上映的另一部韓國喪屍電影《#活著》,雖然票房逆市而上,但口碑卻不盡如人意。《活著》可以說是一部「宅家版」《釜山行》。
  • 《釜山行2》刷新票房紀錄,口碑卻撲街了!網友:跟第一部沒法比
    如果說近幾年,能夠讓網友討論的韓國電影,2016年的《釜山行》毫無疑問榜上有名。在《釜山行》中,高中生情侶、胖大叔、流浪漢都給人深刻的印象。豆瓣上,該片拿到8.5的高分,有近83萬網友給出了評價。作為7月份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院線大片,《釜山行2:半島》在預售票房上拿到了非常傲人的好成績,預售超過16萬張,在韓國電影市場直接刷新了今年以來最高票房預售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