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暗網
網際網路是一個多層結構,「表層網」處於網際網路的表層,能夠通過標準搜尋引擎進行訪問瀏覽。藏在「表層網」之下的被稱為「深網」。深網中的內容無法通過常規搜尋引擎進行訪問瀏覽。
「暗網」通常被認為是「深網」的一個子集,是指隱藏的網絡,普通網民無法通過常規手段搜索訪問,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軟體、配置或者授權等才能登錄,顯著特點是使用特殊加密技術刻意隱藏相關網際網路信息。
暗網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多點中繼混淆等技術,為用戶提供匿名的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匿名性。
暗網的前身是TOR 項目,1990 年代中期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的數學家 Paul Syverson 和計算機科學家 Michael G. Reed、David Goldschlag 開發,最初的目的,是用來保護美國在線情報通訊。並在 1997 年由 DARPA 進一步開發,被稱作「洋蔥路由」(The Onion Router),Tor 就是其簡稱。
2004 年,Tor 項目陷入財政困難,因此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砍掉了這個項目,將其代碼免費公布在網絡上,之後由主張自由主義的網絡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EFF)提供資金支持。EFF 是一個致力於保護受政府迫害的美國公民,並為他們提供幫助的組織。憑藉 Tor 的匿名性以及便利性,它成為了這些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暗網的技術原理
目前典型的暗網技術包括洋蔥路由(TOR)、隱形網際網路計劃(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I2P)及自由網(freenet)等。這幾類技術原理大抵類似,基本上都脫胎於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及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開發的洋蔥路由技術思路。
洋蔥路由顧名思義,就是用類似於剝洋蔥的思路對數據進行多層加密轉發:發送者首先確定一組中繼節點,然後將需要傳輸的數據報文和轉發路由信息進行層層加密,將最後多層封裝後的報文發送給中繼鏈路上的第一個節點;中繼節點收到報文後,就像剝洋蔥一樣撥開一層「洋蔥皮」,使用自己的密鑰解密報文,獲得下一跳的地址和下一層的報文數據,再把數據轉發給下一跳;直至最後出口路由節點獲得最終的明文,以及轉發的最終目的地,並將報文轉發給最終目標。
暗網的副作用
暗網因其與生俱來的隱匿特性,現在被不法分子廣泛運用於網絡犯罪。從個人行為的網絡黑客竊密、數字貨幣交易、私售非法禁售物品到國家意志的間諜行動,都依託暗網的隱匿服務,因此暗網的存在對防範新型網絡、經濟、危害國家安全等犯罪行為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公安、國安部門在查處犯罪時追蹤溯源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2018年8月份,在暗網有人公開兜售華住旗下所有酒店開房數據(酒店包括:漢庭、美爵、禧玥、漫心、諾富特、美居、CitiGO、桔子、全季、星程、宜必思尚品、宜必思、怡萊、海友),數據包括酒店用戶的姓名、手機號、郵箱、身份證號、登錄密碼、消費金額、房間號等信息。大約1.23億條記錄共計53G。
在2020年3月份,在暗網有人公開兜售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其中,1.72億條有帳戶基本信息,售價0.177比特幣。涉及到的帳號信息包括用戶ID、帳號發布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
最後
訪問暗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Tor 瀏覽器,它是一個專門被開發的用來訪問暗網的工具。由於網絡安全的監管,我國一般不能直接上訪問暗網。
不過,普通網民其實一般不會接觸暗網,甚至連瀏覽器都很少使用,生活中更多是各種APP,這些APP已經各種網絡請求封裝到程序中,做了一些安全策略,防止隱私洩露或數據監聽。對於暗網大可不必惶恐,當作一種網際網路技術即可,若感興趣可以去探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