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如此的人對一部文學作品的專研,最後竟演變成一門專學,這在世界上,可以說並不多見。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具有可比性的例證,小編想想還真有一例,那就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只有他可與我們的《紅樓夢》相提並論,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知道,英國有莎氏學,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也有莎翁研究的專刊,每年還要開規模很大的莎學討論會,這跟我們的紅學界一樣,其中,對莎學的研究,也是公案迭起,撲朔迷離。就連版權還未曾解決,至今仍有人質疑,莎士比亞是否確有其人。
曹雪芹,毋庸置疑是中國最偉大、最複雜的一個小說家,沒有之一。因為,即使他離世以後,他的生卒年和籍貫,仍是後人爭論的話題和焦點,而且持續上百年。關於籍貫,一種說法是周汝昌提出的河北豐潤說。另一種說法是由馮其庸提出的遼寧遼陽說。
在1982年,人民文學雜誌社發行的《紅樓夢》序言裡,使用了馮其庸的觀點遼陽說。當年馮先生的《曹雪芹家史新考》裡面明確指出,曹先生的祖籍不是豐潤是遼陽。那時候,也沒人來跟其爭論和反駁,馮先生的書也持續在銷售。但是,後來豐潤地區要搞曹雪芹家酒的品牌,就拼命宣傳曹先生祖籍是豐潤,由此,也開啟了經濟進入紅學的爭奪行列。
首先,雙方爭奪曹先生祖籍的地點,並不是因為學術上的交流論爭,而是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行為。比如:曹先生的確在此地出生,你拿出證據來。可他不是,他甚至動用行政方式來爭奪這個名人資源,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這就是市場在左右文化,很可怕。
1987年,央視播放了36集連續劇《紅樓夢》,引起很大的反響。人們驚奇地發現,劇中最後的結局和1982年校訂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高鶚補續的後40回內容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引起了人們對紅樓夢的極大興趣,也引起了紅學界的再一次爭論。
而這一次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電視劇《紅樓夢》的結尾部分,與主流認知相差很大。於是,引起很多喜愛紅樓的朋友們強烈的質疑,包括紅學界的專家和學者都不贊成這樣的一個結局。因為,這樣的結局沒有實證依據,完全是導演臆想出來的一個結尾。
事後,導演王扶林回應說:從政治思想的來講,這部電視劇是根據高鶚《紅樓夢》續寫的40回改編的而成,尤其是後6集。但王導演無奈說:電視劇完全不是按照高鶚續寫的那種封建社會的塗脂抹粉的結尾,且在拍攝過程裡,王導還是以控訴封建社會為主旋律。
另外,王導演訴苦說,當初拍攝的時候,因為對紅學界不是很深的了解,特別是在觀點上的一些矛盾,一無所知。於是,王導演就找了紅學會來把關操作,而紅學會當時就找了3位作家做該劇的編劇。所以,王導演就按照編劇出來的本子,進行拍攝工作。
我們回顧作家劉心武的秦學說,竟然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首先,劉先生索隱出來的秦學觀點,很多紅學專家出來公開批評他,荒唐透頂。但這反而激發了廣大網民對專家的反感,則對劉先生的支持。而這種支持並不等於大家知道劉先生秦學的學術價值,反正他們不管什麼學術價值,他們關注的就是話語權的問題。
不過,劉先生也做出回應說:首先是為了吸引觀眾,為了收視率。其次,他承認自己只是一個紅學的愛好者,一個草根的專究者。但他有權利從事個性化的研究。至於他的觀點,紅學界完全可以不承認,但他自己只是以生動的語言,把觀點講出來,這不是學術發布。
我們換個思路,多方論爭的結果表明,劉先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首先,他的書持續熱銷大賣。其次,他的收視率也相當不錯。另外,他的市場反響也是超級的成功。即使學術界沒有接受他,但市場接受了他,給了他一個充滿誘惑的巨大發展空間。
如今的紅學,由於商業的介入,似乎更加複雜。有一位著名學者曾說過,《紅樓夢》簡直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筆墨官司,不僅索隱、考證和批評三派之間,你攻我伐。即便是同一學派內部也是爭論不休。一旦爭論起來,就失去平靜,不歡而終。
2005年到2006年,周汝昌、馮其庸、劉心武都陸續出版或再版了他們關於《紅樓夢》的書。與此同時,在圖書市場上各類關於《紅樓夢》的讀物和書籍,更是大行其道不斷發行。或許在出版商的眼裡,借普及《紅樓夢》能夠獲取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
小編記得有一本書裡曾經有這樣一段話,說《紅樓夢》可以普及,「紅學」是不能普及。那麼,為什麼「紅學」就不能被普及呢?
首先,「紅學」是一種專業知識,不是每個人都能被普及。像他有沒有這個條件,有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因為「紅學」是一種獨立的學科。比如說:如果你要想研究《紅樓夢》的版本,起碼要花20年。但這20年裡,只是讓你弄清楚《紅樓夢》現存的版本,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而已。
著名學者文懷沙曾經說:《紅樓夢》自此有紅學以來,雖然有成就,但紅學總的來講,也有魚目混珠的紅學家。所以,曹雪芹萬萬沒想到,他的一把辛酸淚,換來了後代一些紅學家的滿紙荒唐言。的確,曹先生很可憐,經過一些所謂的紅學家分析一下,倒是腦滿腸肥,吃得很飽。
我們把曹先生創作的《紅樓夢》作為紅學的開始,至少已過去250多年,時間能夠說明的是紅樓夢的魅力。至少在這100多年以來,中國一些最著名的學者、作家,包括政治家、賢達、名流等等,都相應捲入了關於它的爭論當中,今天雖然已經淡去,但未來誰又能說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