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一部文學作品,竟演變為一門學科,在世界上同樣有一例

2020-12-28 地平線薦賞

在中國,有如此的人對一部文學作品的專研,最後竟演變成一門專學,這在世界上,可以說並不多見。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具有可比性的例證,小編想想還真有一例,那就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只有他可與我們的《紅樓夢》相提並論,甚至於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知道,英國有莎氏學,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也有莎翁研究的專刊,每年還要開規模很大的莎學討論會,這跟我們的紅學界一樣,其中,對莎學的研究,也是公案迭起,撲朔迷離。就連版權還未曾解決,至今仍有人質疑,莎士比亞是否確有其人。

曹雪芹,毋庸置疑是中國最偉大、最複雜的一個小說家,沒有之一。因為,即使他離世以後,他的生卒年和籍貫,仍是後人爭論的話題和焦點,而且持續上百年。關於籍貫,一種說法是周汝昌提出的河北豐潤說。另一種說法是由馮其庸提出的遼寧遼陽說。

在1982年,人民文學雜誌社發行的《紅樓夢》序言裡,使用了馮其庸的觀點遼陽說。當年馮先生的《曹雪芹家史新考》裡面明確指出,曹先生的祖籍不是豐潤是遼陽。那時候,也沒人來跟其爭論和反駁,馮先生的書也持續在銷售。但是,後來豐潤地區要搞曹雪芹家酒的品牌,就拼命宣傳曹先生祖籍是豐潤,由此,也開啟了經濟進入紅學的爭奪行列。

首先,雙方爭奪曹先生祖籍的地點,並不是因為學術上的交流論爭,而是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行為。比如:曹先生的確在此地出生,你拿出證據來。可他不是,他甚至動用行政方式來爭奪這個名人資源,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這就是市場在左右文化,很可怕。

1987年,央視播放了36集連續劇《紅樓夢》,引起很大的反響。人們驚奇地發現,劇中最後的結局和1982年校訂後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高鶚補續的後40回內容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引起了人們對紅樓夢的極大興趣,也引起了紅學界的再一次爭論。

而這一次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電視劇《紅樓夢》的結尾部分,與主流認知相差很大。於是,引起很多喜愛紅樓的朋友們強烈的質疑,包括紅學界的專家和學者都不贊成這樣的一個結局。因為,這樣的結局沒有實證依據,完全是導演臆想出來的一個結尾。

事後,導演王扶林回應說:從政治思想的來講,這部電視劇是根據高鶚《紅樓夢》續寫的40回改編的而成,尤其是後6集。但王導演無奈說:電視劇完全不是按照高鶚續寫的那種封建社會的塗脂抹粉的結尾,且在拍攝過程裡,王導還是以控訴封建社會為主旋律。

另外,王導演訴苦說,當初拍攝的時候,因為對紅學界不是很深的了解,特別是在觀點上的一些矛盾,一無所知。於是,王導演就找了紅學會來把關操作,而紅學會當時就找了3位作家做該劇的編劇。所以,王導演就按照編劇出來的本子,進行拍攝工作。

我們回顧作家劉心武的秦學說,竟然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首先,劉先生索隱出來的秦學觀點,很多紅學專家出來公開批評他,荒唐透頂。但這反而激發了廣大網民對專家的反感,則對劉先生的支持。而這種支持並不等於大家知道劉先生秦學的學術價值,反正他們不管什麼學術價值,他們關注的就是話語權的問題。

不過,劉先生也做出回應說:首先是為了吸引觀眾,為了收視率。其次,他承認自己只是一個紅學的愛好者,一個草根的專究者。但他有權利從事個性化的研究。至於他的觀點,紅學界完全可以不承認,但他自己只是以生動的語言,把觀點講出來,這不是學術發布。

我們換個思路,多方論爭的結果表明,劉先生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首先,他的書持續熱銷大賣。其次,他的收視率也相當不錯。另外,他的市場反響也是超級的成功。即使學術界沒有接受他,但市場接受了他,給了他一個充滿誘惑的巨大發展空間。

如今的紅學,由於商業的介入,似乎更加複雜。有一位著名學者曾說過,《紅樓夢》簡直是一個碰不得的題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筆墨官司,不僅索隱、考證和批評三派之間,你攻我伐。即便是同一學派內部也是爭論不休。一旦爭論起來,就失去平靜,不歡而終。

2005年到2006年,周汝昌、馮其庸、劉心武都陸續出版或再版了他們關於《紅樓夢》的書。與此同時,在圖書市場上各類關於《紅樓夢》的讀物和書籍,更是大行其道不斷發行。或許在出版商的眼裡,借普及《紅樓夢》能夠獲取的是實實在在的利潤。

小編記得有一本書裡曾經有這樣一段話,說《紅樓夢》可以普及,「紅學」是不能普及。那麼,為什麼「紅學」就不能被普及呢?

首先,「紅學」是一種專業知識,不是每個人都能被普及。像他有沒有這個條件,有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因為「紅學」是一種獨立的學科。比如說:如果你要想研究《紅樓夢》的版本,起碼要花20年。但這20年裡,只是讓你弄清楚《紅樓夢》現存的版本,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而已。

著名學者文懷沙曾經說:《紅樓夢》自此有紅學以來,雖然有成就,但紅學總的來講,也有魚目混珠的紅學家。所以,曹雪芹萬萬沒想到,他的一把辛酸淚,換來了後代一些紅學家的滿紙荒唐言。的確,曹先生很可憐,經過一些所謂的紅學家分析一下,倒是腦滿腸肥,吃得很飽。

我們把曹先生創作的《紅樓夢》作為紅學的開始,至少已過去250多年,時間能夠說明的是紅樓夢的魅力。至少在這100多年以來,中國一些最著名的學者、作家,包括政治家、賢達、名流等等,都相應捲入了關於它的爭論當中,今天雖然已經淡去,但未來誰又能說得清呢?。

相關焦點

  • 《一門一世界/木之篇/文翰之門》(節選8)尋找曹雪芹(上)
    ,你僅以一部尚未寫完的《紅樓夢》,就令世人魂牽夢縈,為中國在世界文學領域爭得最高榮耀。假使沒有這部書,中國人會失去許多饒有趣味的話題,在世界文壇上也不免虧損了一些底氣。有了你的這部書,中國人說起自己民族的文學代表作,可以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然而,大名鼎鼎的曹雪芹,你的身世,你在生前的行蹤,為什麼竟也同你的書中的人物一樣,謎一般地讓人費盡破解呢?
  • 一門學科,兩個時代:社會學今天終於火了嗎?
    在這兩年的圖書市場上,像《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我的二本學生》《過勞時代》《格差社會》《不讓生育的社會》《把自己作為方法》等作品的市場反響都令人矚目。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這其中極少有作品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學研究,讀者和媒體在歸類時卻習慣將它們都稱為社會學作品,在前段時間,人們甚至討論起了「終於輪到社會學熱」。
  • 《紅樓夢》中的人生智慧(一)
    《紅樓夢》是一部文化的大觀園,是一部文學的大觀園。《紅樓夢》是自明清以來,很多文化大家一致認為的文備眾體,一部小說裡所有的表達風格,所有的寫作題材都可以在這裡面呈現,比如在《紅樓夢》中有詩、詞、曲、賦、歌謠、諺語、贊、誄、寄語、對聯、燈謎、酒令、駢文,等等,這些文學題材當中,一部書中應有盡有,涵蓋無盡。
  • 韓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現代轉型
    以具體的古典文學作品而言,被譽為韓國3大古典文學作品的《春香傳》、《沈清傳》、《興夫傳》等,不但無法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中國4大古典文學名著相提並論,《春香傳》與堪稱同類題材的《西廂記》相比也還有一定的差距。
  • 網絡文學中的「大敘事」策略——以吱吱的《花嬌》為例
    筆者這裡所提及的「現實性」不僅僅包含了具有社會、歷史意識上的現實關注,也隱含了作者的「心理的現實」。同樣,《花嬌》的「現實性」既有作品所指涉的特定人物在特定場域中的種種活動,特別是後者,作者的「心理現實」基礎為人物的自我成長提供了社會性的支撐,規避了一般網絡文學的「自話自語」和「瑪麗蘇」式的「白日夢」敘事。作品對古代社會人性的描摹、商業倫理的刻意敘述與強調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 87版《紅樓夢》——從小說到電視劇的成功之路
    本文以87版央視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試圖從導演、編劇、演員、影視音樂等構成電視劇要素的各方面來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其改編成功的原因,並結合當下的「改編熱」、「翻拍熱」這一現象來說明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力求以此論證小說成功改編為影視劇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其對文化宣傳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 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閱讀一例(上)
    Firor Scott文學教授,為華裔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閱讀一例(上) 一、什麼是「鴛鴦蝴蝶派」?現代中國文學歷史在西方世界的呈現,直到最近仍然是以五四運動與後繼相關的文化革命為主。
  • 《紅樓夢》詩美例說
    這類作品雖具詩的形式,但都不是為「言志」而作。它們或用來暗示人物命運,或用來設置情節伏線,是結構故事框架,展開故事情節的輔助手段,無關作者的主觀情緒、內心世界,所以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具體來說,第一回癩頭僧嘲甄士隱詩,第五回「金陵判詞」10首,第二十二回春燈謎5首,第五十回春燈謎4首,第五十一回薛寶琴懷古詩10首,總計30首詩,也要排除在外。
  • 曹雪芹寫《紅樓夢》,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什麼?專家一席話讓...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為世界文學史上舉世無雙的瑰寶。欣賞《紅樓夢》,熱愛《紅樓夢》,驚嘆其文學造詣的學者們不計其數。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不過,無論是在收視率和影響力上,這些電視劇都不能跟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和《圍城》相匹敵。現代文學的影視改編不受寵,翻拍古典名著卻形成了一股熱潮。2006年後,電視螢屏上颳起了一場四大名著「翻拍風」。先是新版《紅樓夢》劇組為選角組織選秀比賽,被媒體炒得轟轟烈烈。隨後,《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也傳出了重拍的消息。
  • 林妹妹的朋友圈——《紅樓夢》的網絡傳播與媒介轉型(一)
    帖子頭像選用公眾認同度極高的「87版」《紅樓夢》電視劇劇照,語言輕鬆詼諧又活靈活現,讓人在閱讀中不由自主莞爾,直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則理財資訊的廣告。它將軟性廣告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親切耐讀、辨識度高,且能引起受眾自發傳播,而這些特點與該帖充分利用了公眾對《紅樓夢》的熟悉和認可密不可分。
  • 白先勇:生活就是一部《紅樓夢》
    ▲ 白先勇主編《正本清源說紅樓》,理想國出品上課是在400多人的大教室裡,連臺階上都坐滿了人,白先勇看著這些比他小了半個多世紀的學弟學妹們,心裡暗想,這裡面只要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能跟著自己從頭看一遍《紅樓夢》
  • 高淮生: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
    譯者與評者之間竟有如此默契,頗令筆者感佩。有研究者說:美國本土出版的世界文學選集收入《紅樓夢》,是對其世界文學經典地位的初步確認,而選集完全採用霍克思和閔福德的譯本,說明霍譯本的權威地位已經得到公認。除了文學史、文學選集以及文學概論之外,英語世界中有關《紅樓夢》的期刊論文、專著和論文集一般也會選擇霍譯本作為引文的來源。
  • 曹雪芹寫《紅樓夢》,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什麼?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為世界文學史上舉世無雙的瑰寶。欣賞《紅樓夢》,熱愛《紅樓夢》,驚嘆其文學造詣的學者們不計其數。
  • 「毀掉」許多中國人才的原因,真的是英語這門學科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英語」這門學科飽受爭議,有些人覺得英語的高考成績不應該和語文數學一樣高,應該降分;還有些人覺得,英語考試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高考中;甚至有人發表觀點:英語這門學科,毀掉了許多中國天才英語作為世界語言,學會英語是我們民族走向世界的門檻。到底有多少中國天才被英語這門學科「毀掉」無法統計,這個黑鍋都應該「英語」這門學科來背嗎?
  • 細說紅樓夢:金陵一夢 風雨紅樓
    他一開口,大家便被他醇厚又清朗的聲音深深迷住。「一個人的一生,有沒有可能留出18分鐘給一首詩,這個要求會不會太奢侈?」他的發問,宛如一股清流,流淌進都市人荒蕪的靈魂深處。而聽過他演講或有聲書的人,都一致認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他是一開口就能讓你安靜下來的人。」
  • 如果高考取消一門學科,你希望是哪一門?家長和學生選擇幾乎一致
    前不久,有一個關於「高考減負」的帖子討論得非常熱鬧,有人提出「如果高考要取消一門學科,你希望是哪一科?」家長和學生選擇幾乎一致。討論這個話題的有家長,也有學生,大家各抒己見,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語文學科在高中時應該取消,大學有許多關於語文的專業,考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高中語文是學生最大的負擔,作業量又大又多,而且也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內容,考點都在文言文、詩詞的內容上。現在都用大白話,提倡說普通話,文言文除了在看一些古籍資料時會用到,但更多的人還是喜歡看翻譯過來的書籍,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 以《挪威的森林》為例,談談為什麼文學作品很難改編成優秀電影?
    大部分電影都介於忠實改編和鬆散改編之間,改編電影儘量靠近原著的精神,但同時又會帶上導演自身的拍攝特點。改編電影的好壞通常就取決於後者。《認識電影》中有個觀點我十分認同:改編的要旨並不在於如何能複製文學作品的內容,而在於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
  • 《紅樓夢》究竟是不是一部淫書?
    此公不僅和其他人一樣,對曹雪芹和《紅樓夢》極盡造謠、誣衊之能事,而且還有一大發明,即主張把《紅樓夢》這部「淫書」流放到國外去,作為外國人把鴉片煙流毒到中國來的回報。此公竟把《紅樓夢》與「鴉煙」等同起來,並稱自己的辦法為「陰符長策」,自鳴得意。對同一事物,由於觀點、立場的不同,差異之大,竟至於此,真是令人嘆息不止。那麼《紅樓夢》究竟是不是一部淫書呢?
  • 線上讀書會|「追星」這件有趣的事如何演變為森嚴的「飯圈」
    不如從一本書、一次親子共讀出發,為孩子打開生活的一扇窗,帶他們探索書中樂趣。這也許是最好的童年禮物。5月29日晚,「讀小庫」編輯楊樂將與大家聊聊那些深入自然、文學、藝術或涵蓋各類生活場景的繪本以及「讀小庫」六一新書,與孩子們和大人們一同體驗繪本的「複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