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巨匠。如果你仔細檢閱一下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那些圓滿完成的作品如《馬庫斯》、《哀悼基督》《大衛》《摩西》等,都是屬於中青年時期創作的。而他的藝術創作力達到高峰的中年時期,他卻常常創造一些外形看起來似乎顯得粗糙,像還未完成的雕像。這是為什麼呢?
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上愈成熟,就愈感受到自己心中形成的藝術品形象與用手雕鑿出的藝術形象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他老是聲稱自己連一件滿意的作品也拿不出來。創作的折磨與精神上的苦惱一直糾纏著他,於是他只得先從造型上將要表現的形象大體雕鑿出來。作品雖然並未完成,但是米開朗基羅似乎直覺地感受到存在於作品中的一種魅力,這種魅力暗示了作品的完成,即理念上的完成。事實上米開朗基羅正闖進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即不再逼真地模仿自然,不以完美的表現為最終目的。因此,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的雕像,實際上是已經完成了。所謂不同的只是對「完成」這個概念的認識上的不同。
為米開朗基羅寫傳記的作者之一喬爾喬·瓦薩裡對米開朗基羅的一件《美第奇家廟的聖母子》雕像做過如下的敘述:「這個雕像的每一部分都沒有完成,儘管如此,卻可認為這件未完成的,僅通過粗雕就大致成輪廓的作品,已經是很完整,很卓越了。」
當時的雕像訂貨人也樂意接受米開朗基羅的未完成的作品。如早期的圓形浮雕《比第母子》,儘管還未完成,已經被訂貨人馬爾託洛米奧·比第接收;為巴喬·瓦洛裡作的《阿波羅》也是未完成就交到了訂貨人手中。而米開朗基羅為裡德爾菲作的《布魯特斯的胸像》,由於其弟子卡樂卡尼把他老師未完成的作品雕刻完畢,結果得罪惡了訂貨人。
米開朗基羅常說,好的雕像應當是即使從山上滾下來也不會摔壞。他的未完成作品形體幾乎都是水洩不通地充實了空間的大理石塊,含有一種堅強不破的頑力。那背部還深深地埋在大理石中的《聖馬太》、頭和腳還嵌入石塊裡的《奴隸》,都具有一種掙脫束縛,嚮往自由的內在精神。那只是粗鑿就完成的《暮》、《晝》以及他逝世前最後一件初具輪廓的木雕《降旦尼尼衣蛋基督》也給人以一種完整的感覺。
所以,米開朗基羅有那麼多未完成的雕像,正是他有意製造的,也可以說是他藝術成熟的體現。米開朗基羅在未完成的作品中指出一條遙遠的路這就是不再面面俱到地塑造形象,而是將雕塑由表現理想轉變為表達感情,使其更含蓄動人,由此達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完美的藝術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