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藝術▕ 名畫】米開朗基羅作品欣賞~

2021-01-20 中外名人藝術



  一件藝術作品只有作為一種重要並且永恆的成就,才能躋身於傑作之列。能夠創造出這樣一件優秀的作品,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是其一生無上的榮耀。而在雕塑、繪畫、建築、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中能夠取得這樣輝煌成就的,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上,可以說只有一個人。他,就是與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他的才智是如此傑出,以至於在他活著的時候,人們就尊稱他為「神」。


米開朗基羅

  幼年,與石相伴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於1475年3月6日誕生於文藝復興勝地佛羅倫斯附近的小城卡普裡斯。米開朗基羅出生後,體弱多病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由一位奶媽餵養。塞提雷諾鎮是一個林地茂盛、青石藍天的地方,盛產大理石。奶媽的丈夫是當地採石場的工人。米開朗基羅在這個山區小鎮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整天與奶媽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觀看他砸石頭。藝術家日後回憶說:「如果我還有些值得稱道的東西,那是由於我出生在空氣清新的山區;正是奶媽乳汁的哺育,使我學會了用鑿子和錘頭來製作雕像。」


《階梯旁的聖母》

  米開朗基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斯居住,並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此時的佛羅倫斯正在成為全歐洲藝術活動的中心。在文藝復興這樣一個藝術、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時代,米開朗基羅被城市中豐富的藝術品深深觸動,執意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即使父親的鞭打也未能使他放棄追求。最後父親拗不過他,在他13歲時,把他送到佛羅倫斯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基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


《反抗的奴隸》

  然而,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快就發現自己更喜歡用筆而不是用刷子來作畫。一年以後,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託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基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才華引起了佛羅倫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洛倫佐美第奇的注意。這位藝術和學術活動的慷慨資助人邀請14歲的少年到自己的宮殿居住。此後,米開朗基羅每天和洛倫佐及圍繞在他周圍的一些知名人士共進午餐,接觸到許多思想家、藝術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米開朗基羅深受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他們所崇尚的世俗之美帶給他強烈的震撼。他的少年之作《階梯旁的聖母》以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樸壯實的形象,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技巧。


《酒神巴庫斯》

  盛年,碩果纍纍

  洛倫佐去世後,米開朗基羅離開了美第奇宮殿回到父親家中。為了完善對人體雕塑的透視方法,17歲的米開朗基羅用大約兩年時間在停屍房裡探索人體的奧秘。同時他還到聖馬可修道院聽宗教「叛道者」、修道士薩伏那洛拉的演講。因反對教皇和教會腐敗,薩伏那洛拉於1498年5月被判火刑處死,心懷悲憤的米開朗基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了大理石群雕聖母憐子像——《哀悼基督》。作者有意把聖母表現得比他死去的兒子還要年輕,用聖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託人文主義關於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人們很難相信這一傑作是出自一個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之手,米開朗基羅不得不在聖母衣帶上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作品上題名。


《哀悼基督》

  1501年8月,米開朗基羅應約將一塊35年前被毀壞的巨大的大理石雕刻成一尊塑像。面對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他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石頭中的人解放出來,給他生命。他一層又一層、一錘又一錘,經過數年與世隔絕的苦幹,終於把一個英雄美少年從沉睡的石頭中喚醒。1504年4月,這座雕像正式豎立於佛羅倫斯市政廳大門之前(現為保護原作,已移藏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博物館)。大衛體格健壯,神態堅定,左手輕推肩上的投石帶,在投入戰鬥前的瞬間,他側首注視左前方,目光如炬。從《大衛》面世以後,年僅26歲的米開朗基羅被世人公認為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1505年,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交給了米開朗基羅一生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頂部作畫。米開朗基羅拒絕了這項提議,他唯一的願望是重返他作為藝術家的最愛——大理石雕刻。然而,決心已定的尤利烏斯比米開朗基羅更為固執。1508年5月10日,米開朗基羅很不情願地籤下了合作合同:「我,米開朗基羅,雕塑家,由於將要進行西斯廷教堂頂部的繪畫,收到了神聖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500枚達克特金幣。」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的這一壁畫,最初竟是以悲憤心情開始的。


《大衛》

  在1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畫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在接下來的四年裡,米開朗基羅不得不每天持續數小時站在高達20餘米的腳手架上工作。工程進度緩慢,尤利烏斯對此很是惱怒,每次他都詢問米開朗基羅何時能完工,而米開朗基羅每次都任性地回答:「當我可以完工的時候。」

  一天,尤利烏斯被這種回答激怒了,他用權杖打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立刻離開了教堂,並且威脅說要離開羅馬。對於教皇尤利烏斯而言,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他人示弱: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向米開朗基羅道歉,並付給他500達克特金幣。藝術家得到安撫後,返回教堂繼續工作。


《創世紀》

  1512年11月1日,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人們看到了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世紀》。這幅畫分為三組,共九個場景。第一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與黑暗」、「神創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組「創造人類」,包括「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第三組「洪水」,包括「洪水」、「諾亞獻祭」、「諾亞醉酒」。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上帝與亞當的形象。亞當被創造出來了:一個有成熟的健美體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剛剛從睡幻中甦醒,還不能站立起來行動,等待著萬能的造物主給他以力量。上帝耶和華被畫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扶著天使們飛來,把有著無限力量的手伸向亞當,而亞當將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剎那獲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現出對解放人的力量的強烈渴望。《創世紀》的問世,使當世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成為與達·文西並峙的最偉大的畫家。在37歲時,他被世人尊為「神聖的米開朗基羅」。

《創世紀》 局部之創造亞當

  1513年之前,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尤利烏斯陵前大理石雕像《垂死的奴隸》。奴隸年輕健美,試圖掙脫捆在胸前的綁帶;雖雙目緊閉呈垂死狀,但面部表情安詳,似乎因對勝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表現出對壓迫的反抗和對解脫的渴望。


《垂死的奴隸》

  1516年,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尤利烏斯墓地的中心裝飾部分:坐著的《摩西》雕像(存於今羅馬溫科利的聖彼得教堂)。全像高2.37米,摩西雙眼怒目而視,雙臂青筋暴露,一副嫉惡如仇的神態。這尊雕像深深打動著米開朗基羅,據說他曾拿著槌棒敲它的膝蓋要他開口說話。

《摩西》

  1519年,米開朗基羅開始了另一個最大的項目:為他的第一位資助人美第奇一家建造墓地教堂。他斷斷續續地為此工作了15年。在這漫長歲月裡,米開朗基羅遭到了一系列打擊。

  1527年,天主教中心——羅馬受到了西班牙和德國侵略軍的襲擊。整整9個月,這些士兵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場悲劇結束了米開朗基羅早期作品的樂觀主義氛圍。在接下來的3年中,他最喜愛的弟弟波納託和父親先後去世,55歲的藝術家感到自己又老又孤獨。1532年,米開朗基羅遇到了一生最喜愛的兩人中的一人,一位叫託馬索卡維列爾瑞的年輕義大利藝術家。


聖彼得大教堂

  年老的藝術大師在託馬索的年輕美貌中看到了一生都在尋求的藝術理想的化身。然而對年輕藝術家的強烈的激情與米開朗基羅強大的宗教信仰發生著衝突,使他墮入精神危機的深淵。

  經歷了家園被侵略者蹂躪和個人的苦難,在1534年完工的美第奇墓地建築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藝術家風格的變化:和他固有的雄偉堅毅的風格不同,突出了沉鬱悲壯的氣氛。


教皇朱利二世的陵寢

  垂暮之年的米開朗基羅再次拾起錘子和鑿子。在給朋友和傳記作家喬爾吉歐瓦薩瑞的信中,大師寫道:「親愛的喬爾吉歐,我的手在顫抖,耳朵也差不多聾了。現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頭。蜘蛛爬進了一隻耳朵,蟋蟀在另一隻耳朵裡整夜地叫。我疾病纏身,我是如此蒼老,連死神都急於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聖母憐子像。希望上帝允許我把它完成。」在他最後的作品《基督架下》中,米開朗基羅把自己描繪為放棄了自己的墓穴來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馬斯。直到他生命終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創作一尊被稱為《榮德尼龍聖母憐子像》的作品。


《米涅瓦的基督》

  在漫長的一生中,米開朗基羅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的詩作如同他的造型藝術作品一樣雄渾、深沉、粗獷、樸實,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首詩中,米開朗基羅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個性和作為藝術家的人生:「燃燒著的硫磺般的心,沒有嚮導的靈魂,無法約束熾熱的意願,激情迸發出惱人的傲慢。如果我為藝術而生,從童年起就成為美的犧牲者,應該譴責那使我生而為之效勞的女神。」

  想努力創造完美的東西,必須具備心靈的純潔,同時富於宗教精神。——米開朗基羅


《最後的審判》賞析

  晚年,輝煌長在

  1534年,美第奇墓地完工的同一年,59歲的米開朗基羅返回他取得最輝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羅三世要求他在神壇後的牆壁上作畫。他辛勤地工作了七年,終於在1541年他66歲時,完成了又一部駭世之作《最後的審判》。這幅祭壇畫高14.6米,寬13.4米,描繪了耶穌基督審判眾生靈魂的情景。

  藝術家晚年對來世日益增長的關注體現於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開朗基羅自己,都沒有在他對未來世界極端悲觀的描繪中得到寬恕:他把自己繪成聖人巴塞洛繆手中拿著的一張被剝下的人皮。《最後的審判》的藝術效果是如此驚心動魄,以至於當教皇保羅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時,竟驚愕地跪了下來,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後審判日大發慈悲。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教皇這麼深受觸動。也有人持反對態度。許多人反對米開朗基羅將基督描繪成臉部颳得乾乾淨淨、肌肉結實的阿波羅這樣一個異教徒的形象。

  更多的人對作品中出現的幾十個裸體形象持有異議,其中主要的詆毀者是教皇儀式掌管人、紅衣主教比艾吉歐塞色尼。他對教皇說,這種作品太淫穢。作為報復,米開朗基羅把一個非常像比艾吉歐的人物描繪成地獄之王彌諾斯,長著驢耳朵,腰間纏繞著一條蛇。對於《最後的審判》引起的喧嚷和不滿,米開朗基羅做出了幽默的回應:「告訴教皇,這是小事一樁,畫很容易得到合適的修改。但請他首先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適宜的地方,然後繪畫也會很快效仿的。」

  在辛苦地進行這幅巨型創作時,米開朗基羅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另一最愛維特多利亞科洛娜。她是一個寡居的貴族,而且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表現突出的知識界精英。正是在她的影響下,米開朗基羅的宗教信仰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米開朗基羅在近70歲時,開始從事一項宏偉的建築工程:完成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設。

  當米開朗基羅去世時,這項工程遠未竣工,但最重要的規劃則出自他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覆蓋大廳中央部分的大圓頂:圓頂的底座牆面以古典風格裝飾,成雙的柱子列於壁襯之前,簷部屏板雕以花環;圓頂本身的外部曲線優美而富有生氣,體現了米開朗基羅固有的雄偉有力的藝術風格。日後歐美各國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廈的圓頂建築均來自大師的這一裡程碑式的設計。

  《最後的審判》(Giudizio universale,The Last Judgment),1536 - 1541年,溼壁畫,1370 × 1220公分,羅馬,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 ~ 1564年﹞於1534年第三度到羅馬。他接受羅馬教皇的委託,在1535年開始準備繪製巨幅壁畫《最後的審判》,1536年4月10日一切準備就緒後正式動筆繪製,在歷時六年半後完成這個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畫。

  畫面採用文藝復興時代的傳統構圖:把審判主畫在中央高處,兩側是聖母和使徒與聖人們,上下周圍是天使群;畫面左下方是經過裁決被祝福的善人群,向上攀援而被導向天國,畫面右下方是被判有罪的惡人群,沉淪而下被打入地獄,最最下面左邊是被喚醒等待裁決的死者,右邊是被拖、被趕進地獄的罪人。壯觀的大場面扣人心弦。這是對生命及短暫性的人類世界的一個永恆的告誡。 

  《最後的審判》壁畫以端站在雲際的耶穌為中心,他年輕健壯、神採超凡,大公無私,有力的右手往上一抬,主持正義發出判決,指引修善者升回天堂,好人會有福報,蓄勢的左手掌向下推壓,制止邪惡,指示罪人沉降地獄,作惡者會有惡報。他抬起的右手仿佛一揮下來,瞬間即作出世間一切的最後裁決,一切終成定局。在這氣勢磅礴的架構中,無限慈悲與威嚴同在,人們看到了神的莊嚴偉大,明了善惡必報的結果。

  聖母在耶穌的身旁悲憫俯視人類,聖安娜和十二門徒與殉道聖人們環繞在耶穌的周邊。耶穌右下方、十二門徒之一的巴託羅謬手裡提著一張他殉道時被割下的人皮,這張人皮的樣子畫的是米開朗基羅自己的容貌。巴託羅謬承受苦難、即使被活剝一層皮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理念,終得返回天國。米開朗基羅在此以自己的容貌作為巴託羅謬殉道時被割下的人皮樣貌畫出來,亦顯示出米開朗基羅追隨使徒尋道的決心,他有著無盡、強大的期望和等待著被救贖的心。 

  因為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的,人的行為善、惡,在冥冥中都有神在鑑察,神將在最後的審判日按正義來裁決一切。人在人間吃苦受罪的是俗稱「臭皮囊」的軀殼,墮落的人類,唯有解脫了罪業和淨化心靈,才能返回到其創造者面前。在最後的審判中,心靈光明、正義的人必進入永生,領受到從主神而來的喜樂與豐滿的榮耀;那些不認識神的,不善的、作惡的人,必將在痛苦中償還罪惡,或受永遠滅亡的刑罰。  

  畫作中吹起長長號角的天使,召告所有的生命都要受審,米開蘭基羅也表現了被審判的人面對審判時,在各自位置的情感反應和姿態。其中那被審判有罪、懷著恐懼與驚慌的靈魂,面對著要被載到地獄裡去時,充滿了絕望與痛苦。  

  「最後的審判」是西方傳統古典繪畫中很普遍的題材,早期所有的教堂裡幾乎都有這個主題的壁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最後的審判》充滿了力與美,但是其中呈現的裸體人物畫常遭「道德淪喪」的批評。

  

  米開朗基羅的朋友瓦沙利便記載著:米開朗基羅創作《最後的審判》時,教皇保祿三世和掌禮官塞西納一同參觀當時還未完成的作品,當教皇詢問塞西納意見時,塞西納說其中的裸體畫「登不了大雅之堂,不能放在教堂,只適合放在公共浴池或酒店裡。」米開朗基羅聽了,惱怒的將地獄中的審判官邁諾斯的臉畫成塞西納的面貌,身上纏著大蟒蛇。塞西納苦苦哀求教皇和米開朗基羅都無法改變這件事。不久,米開朗基羅從搭的很高的作畫腳架上摔下來,跌傷了一隻腳。在米開朗基羅去世之後不久,教皇便下令給所有的裸體人物畫上衣飾或腰布,但是在1980 ~ 1992年間修護西斯汀禮拜堂的溼壁畫時飾布被清除,所以這壁畫是在梵蒂岡博物館的監督下於1993年被恢復了。


  神傳文化裁定善惡中不斷告誡人們:人心向善或惡的選擇,將決定人生命的最後去向。觀賞美好的藝術作品能洗滌、啟發人心,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流傳至今,各個時代觀看的人都讚嘆不已,不僅僅是因為其畫技高超,而且是因為畫中有令人深思的內涵。中外歷史上有很多預言也提到「最後的審判」之時,善、惡分明,天、地更新。西方世界等待著「彌賽亞」來,東方世界也記載著「未來佛彌勒(轉輪聖王)」下世,可知:當神佛真的到來的時候,懲惡揚善,將是超越一切人類文化與宗教的大審判。人,豈能不好好把握自己,棄惡從善,鋪設未來!

相關焦點

  • 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羅曼·羅蘭寫過《米開朗琪羅傳》,歸入《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是《大衛》,《創世紀》的作者。
  • 米開朗基羅《大衛》
    這裡似乎是一座承載藝術的「倉庫」,在藝倉美術館不僅有教科書的大展,也有前衛潮流的新媒體藝術。在線上新增的MAM Class 板塊將為各位公眾悉說一堂堂藝術課,深入解讀作品及其創作背後的故事,以點擊面,聚力藝術科普,讓更多人在家享藝術之美。
  • 看見藝術:孤獨的苦行者,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
    第一期《看見藝術》裡,我們在聊到米開朗基羅時,將他形容成一位苦行者,事實上,這個詞並不能完全形容他的一切,米開朗基羅還有著許多讓人著迷的地方。不過,在500年前,就有一位藝術家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 這位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位畫家,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擅長繪畫的米開朗基羅,用一幅《創世紀》讓後代人頂禮膜拜。
  • 道格拉斯 | 比薩灰/摩卡啡,像米開朗基羅般追求藝術的人生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與拉斐爾和達文西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米開朗基羅畫像米開朗基羅在他的一生中創作了無數輝煌的藝術作品。
  • 你所不知道的文藝復興隱秘詩人——米開朗基羅
    是否真如《名人傳》中所寫地那樣窮困潦倒,受盡屈辱,孓然一身,是個充滿悲情色彩不為世俗理解與包容的孤獨天才?我們今天就從米開朗基羅的詩詞創作中,重塑其一生中的關鍵時刻,讓大家深入了解他的固執與才華。年僅22歲時,米開朗基羅就完成了震撼人心的《哀悼基督》。
  • 你所不知道的隱秘詩人——米開朗基羅
    是否真如《名人傳》中所寫地那樣窮困潦倒,受盡屈辱,孓然一身,是個充滿悲情色彩不為世俗理解與包容的孤獨天才?    我們今天就從米開朗基羅的詩詞創作中,重塑其一生中的關鍵時刻,讓大家深入了解他的固執與才華。    年僅22歲時,米開朗基羅就完成了震撼人心的《哀悼基督》。
  • 《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1)——米開朗基羅
    藝術成就無與倫比的雕塑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後即告完成。
  • 一個不開朗的米開朗基羅
    他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一位著名的繪畫家,乃至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詩人,同時,他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人物。而當你問起他,他是誰的時候,他卻會說:「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我是米開朗基羅· 博納羅蒂。」
  • ...真的發生了:在上海能欣賞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作品真跡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當這些藝術「男神」同時來到你面前,是不是一場「奇蹟」?「奇蹟: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特展」9月28日起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對公眾開放。這個國慶,上海市民足不出「滬」就可以欣賞重量級的世界經典藝術。
  •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天才——米開朗基羅
    他是一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不斷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前行,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創作出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從下至上,根據視覺和距離,米開朗基羅讓上方的人物比下方的大,讓仰視的時候人物比例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
  •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的小故事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和傑出的通才,不僅僅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他還是畫家、建築師和詩人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這幅畫是他經歷了四年才完成的。在這期間米開朗基羅不要任何助手。一個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終日仰頭作畫。
  • 盧浮展訊 |《肉體與靈魂 —— 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
    根據法國政府規定,羅浮宮博物館近期推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特展《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暫時向公眾關閉。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是大家仍然可以通過雲遊的方式探索展覽的精華,感受藝術超越時空的魅力!《肉體與靈魂——從多納泰羅到米開朗基羅》展覽由羅浮宮博物館與米蘭斯福爾扎城堡博物館(Castello Sforzesco de Milan)共同舉辦。
  • 米開朗基羅
    Cosetta Lagani◎主  演 恩裡克·洛維索 Enrico Lo Verso       Ivano Marescotti◎標  籤 傳記 | 義大利 | 藝術| 米開朗基羅 | 2018 | 藝術家 | 義大利電影 | 傳記◎簡  介  名列「文藝復興三傑」之首的米開朗基羅,從小展現對藝術的極高天分,更受到當時最具權勢的麥迪奇家族拔擢
  • 周末來場電影【罪·:米開朗基羅】
    大師背後的人性,同樣是鮮活的,義大利與俄羅斯合拍的《罪:米開朗基羅》呈現了大師完美作品背後,其本人一系列不堪現實,滿身的粉塵、油彩,連續工作後酸臭的身體;又有藝術家特有的神經質,多疑多慮,與人交往簡單直接,不會做任何迂迴、應變,並且事事親力為之,結果往往是一團糟糕。
  • 如何搞藝術!來,米開朗基羅教你寫情詩...
    以其宏偉磅礴的作品彪炳史冊。主要作品:雕像《哀悼基督》、《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以及《晝、夜、晨、暮》等;壁畫《最後的審判》;建築作品美第奇·洛倫佐圖書館、羅馬的卡比多廣場建築群和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和聖壇部分等。
  •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詳解
    有一天,跟一個90後聊天,她表示不認識米開朗基羅我當場表示驚呆了,不可能吧居然有人不認識米開朗基羅就算你不知道這個
  • 華裔藝術家王衍成獲頒義大利米開朗基羅勳章
    中國僑網11月11日電 據《歐洲時報》中東歐版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消息,日前,華裔藝術家王衍成榮獲義大利米開朗基羅勳章,這也是首次有華裔畫家榮獲該勳章。 義大利國家藝術院院長克裡斯蒂娜·阿契蒂尼主持了儀式,並授予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勳章。
  • 聖周默想: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01作品簡介
    跟許多以作品一樣,《哀悼基督》當然是一種藝術的再現,並非聖經的記載。所以,這僅僅是出於靈修的方式——默觀,來幫助我們深入體會耶穌基督的聖愛。路2:33-35孩子的父母因這論耶穌的話就希奇。西面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博斯、卡拉瓦喬
    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博斯、卡拉瓦喬 2020-09-22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什麼米開朗基羅留下那麼多「半拉子」雕像?
    如果你仔細檢閱一下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他那些圓滿完成的作品如《馬庫斯》、《哀悼基督》《大衛》《摩西》等,都是屬於中青年時期創作的。而他的藝術創作力達到高峰的中年時期,他卻常常創造一些外形看起來似乎顯得粗糙,像還未完成的雕像。這是為什麼呢?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上愈成熟,就愈感受到自己心中形成的藝術品形象與用手雕鑿出的藝術形象之間有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